楊博惠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高校貧困生的內部結構變得復雜,呈現一種綜合困境。包括生活、學習、心理健康等各個方面。因此,在人文關懷視域下,高校將感恩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讓貧困生走出困境,化感恩之情為動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努力。
關鍵詞人文關懷視域感恩教育貧困生綜合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提高,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推行大眾化教育,高校開始不斷擴招。同時,高等教育并軌制和收費制改革,使得貧困生在高校大學生中比例不斷增加,成為高校大學生中不可忽視的主體之一。目前,據統計,在中國的普通高校中有約50%的學生來自農村,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約為25%,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比例近10%。農、林、師范類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更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才教育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在國家、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已初見成效,初步確立起了學費減免、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等資助工作組成的資助系統,另外還有針對西部特困生的諸多幫扶措施。社會各界企業與個人成立的助學金也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持。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體現了國家、社會、學校對貧困生的關懷。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謬爾達爾于1957年提出了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理論。他認為社會制度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各種經濟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一個因素變化可以引起另一個因素的變化,而第二級的變化反過來推動初始的那個變化。經濟學方面研究的“貧困循環”理論對于教育學關于高校貧困生問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高校貧困生因為經濟方面的貧困,導致文化、心理、獲取信息以及社會適應性方面的貧困,造成綜合素質方面的貧困引起就業競爭力方面的貧困,從而出現經濟方面的再次貧困。因此,大學貧困生的問題不僅僅是個體問題,也是家庭問題,更是深刻的社會問題。如何幫助受資助的貧困生走出這樣的困境,高校提出將感恩教育引進課堂,把感恩教育和學生資助工作緊密結合。在人文關懷視域下將感恩教育融入到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過感恩教育的推廣和普及來幫助貧困生,使他們心存感恩之心,將感激之情融入到生活學習之中。
1 感恩教育的內容和意義所在
感恩教育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實現其最終價值。筆者認為感恩教育應當分為三部分:感恩,報恩,施恩三階段。這是“以人為本”為出發點的教育手段。大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正處于成長期,結合高校內涵建設,感恩教育定能夠順利進行。而感恩之心的存在,也可以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引路明燈和責任感培養的催化劑;報恩,是實現的對社會的回報。報恩有多種形式,可以是特定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國家社會。為了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對國家做有意義的事情即是一種感恩回饋行為;施恩,簡單來說就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無意識中,做出對整個社會和人類具有推動意義的事情并且心懷感激之情。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聯系。“首先,感恩之人應有報恩之心,這是感恩教育的首要作用。其次,報恩是一種真情實感,自覺自愿的行為。最后,施恩的人要有不求回報的心,心甘情愿付出和奉獻。這樣社會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構建和諧社會才能成為可能。”①
從人文關懷視域下看感恩教育,不僅僅應當針對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還應當推廣為全體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但由于貧困生的特殊性和群體性,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通過感恩教育引導受資助貧困生走出綜合困境。
2 人文關懷視域下貧困生的感恩教育
2.1 對貧困的認識
清楚了“貧困”的概念,才能夠更好地識別貧困,也才能夠更好地了解貧困生的處境,更好地解決貧困生存在的問題。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的結論,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受正常生活的能力,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他認為造成貧困人口陷入貧困的原因是他們獲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剝奪以及機會的喪失。由此可見,貧困并不是先天性的,貧困的成因有許多種,有地域、社會、個人能力等綜合原因造成。雖然缺乏能力導致貧困,但能力的剝奪卻不是貧困人口所能夠選擇的。要讓貧困生正視自己的生存狀態,貧困是一種正常現象,有些貧困是無法避免的,比如貧困地區“靠天收”、父母無勞動能力等客觀原因。同時也要樹立貧困生的自信心,貧困是暫時性的,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通過能力提高而改變的。
2.2 對貧困生的認識
2.2.1 貧困生自我認識
當明白貧困的成因,貧困生就能夠進入心理上的自我認識階段。社會學理論認為,窮人的內心里實際上也并不滿意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僅認知主流社會的一般價值,而且渴望能夠通過正常的手段去達到主流文化所設定的目標。“但他們在資源和生活被剝奪的環境下,無法達到主流價值要求,因此只能以扭曲價值或發展替代價值,忍受較不完美的或偏離主流規范的行為,以應對社會環境”。②貧困生不過是普通學生中的一員。唯一的不同來自貧困生自身無法改變的家庭情況的差異性。貧困生應當克服心理上和生活上的自卑情緒和負面影響,才能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貧困生應當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環境,抓住能夠改變自身命運的學習機會。而這些機會的提供,是靠整個國家、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受資助的貧困生應當心存感激之情,并將這種情感化為學習的動力。
2.2.2 普通學生以及社會和高校對貧困生的認識
首先,普通學生不應該歧視貧困生。貧困生的生活條件無法與其他普通學生相比,并不表示社會地位就低人一等。貧困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取和其他普通學生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貧困生應當和普通學生是無差別的個體。其次,社會和學校不應該刻意強化貧困生的弱勢群體地位。而是應該積極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為貧困生搭建平臺,解決問題,同時,注重貧困生隱私保護。有些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反而是由于學校過度關注,給予不恰當幫助所導致和造成的。
2.3 人文關懷視域下受資助貧困生應當面對的兩“爭”兩“讓”問題
(1)貧困生的頭銜不該“爭”。不是所有的幫助都是天經地義的,不是所有的貧困都是被虧欠的。不能把學校、國家對貧困生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應當以誠信為道德保障,加強高校貧困生的誠信教育,當代高校貧困生的誠信危機主要體現在貧困生資格認定以及助學貸款的拖欠、逃避等方面。這些負面影響會導致社會對貧困生整體的看法,面對幫助要心存感激,所有的資助都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和其他個人對社會承擔責任的貢獻。貧困生資助不是榮譽,不該爭先恐后,更不該欺騙、逃避。界定貧困生時,需要理性思考。
(2)貧困生的權利不該“讓”。作為貧困生,家庭經濟條件困難,需要物質幫助的時候,不能心存羞愧,不好意思。“一個貧困大學生的真正成長在于他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必要的物質幫助,來保證自己順利完成學業。他們在精神意識層次的獨立與不依賴,是他們難得的精神財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還需要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自強實踐,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結合專業學習參加各種勤工助學,緩解家庭經濟困難的同時豐富生活,鍛煉自身的能力,增加自信,提升自我。正確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因此社會、學校所提供的福利和幫助不應該“謙讓”,應當勇于正視自己的現實,面對困境,尋求更好的幫助。同時也要明確社會福利是所有社會人共同努力參與構建的保障體系,在未來,脫貧的大學生要有回報意識。
(3)貧困生的志氣該“爭”。 俗話說“扶貧先扶志”,加強當代高校貧困生的自立自強教育是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貧困生獲得大學學習的機會要比普通學生來之不易。學習上更應該吃苦耐勞,勇于爭先。樹立正確價值觀,懷感恩之心學習。貧困生應該體現出一種更加頑強的精神,樹立更加正面的形象,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使貧困生與社會幫扶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4)貧困生的品質該“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中國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貧困生不能自暴自棄,不能將自己的貧困怪罪國家和社會,應當在滿足自己學業的同時,考慮到他人。在接受幫助時,不能貪得無厭。如何克服“不拿白不拿”的不勞而獲思想,就需要學校開展感恩教育。國家、社會和學校愿意幫助貧困生,是一種人類文明進步的義舉和善行,而貧困生品質中懂得關愛他人,懂得禮讓他人的內容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部分。
3 人文視域下如何將感恩教育融入到資助工作中去
對于今天的廣大大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通過感恩教育,可以喚醒人們的感恩意識,感激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同時也能熱情地去施與,去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種“以人為本”,從人性角度研究所得。因此,在建立完善貧困生認定機制以及助學貸款借貸償還體系的同時,還需加強受資助貧困生的感恩教育,以感恩為情感紐帶,以誠信為道德依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對貧困生的感恩教育和引導。各高校更應結合本校實際深入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感恩教育活動,才能將感恩教育落到實處,才能引導貧困生走出綜合困境。
(1)把感恩教育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確保高校感恩教育行之有效,必須要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組織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具有特色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例如把感恩、誠信、勵志等有機結合,從“樹人”的角度,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健全貧困生的身心健康。使貧困生能夠擺脫貧困。
(2)抓好感恩教育應將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高校作為德育的主渠道,應充分發揮人性化作用。與此同時,高校還應積極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廣大學生(下轉第235頁)(上接第215頁)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感恩教育中來。從感恩父母到感恩社會,逐層發展遞進。
(3)感恩教育惠及貧困生及全體學生。要從關愛角度出發,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貧困產生的主要原因,加強對他們的物質幫助、精神鼓勵和心理疏導,在認真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基礎上,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加勤工助學,引導學生自強自立,勤儉節約,知恩圖報,用實際行動回報學校、國家和社會。這樣的人文主義精神也能夠影響其他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