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長極理論被認為是區域經濟學中經濟區域觀念的基石,是不平衡發展論的依據之一,它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許多經濟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差異較大的國家或地區依據增長極理論制定了經濟發展戰略。在“天府新區”的開發和建設中我們仍然可以應用和借鑒這一理論,來指導西部增長極的實現,本文將簡要介紹增長極理論在“天府新區”開發和建設中的應用。1 背景 2 內容 3 作用 4 產生條件 5 主要優點
[關鍵詞]增長極理論 天府新區 比較優勢 具體思路
一、增長極理論
經濟增長極理論是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關于一國經濟平衡增長抑或不平衡增長大論戰的產物。增長極理論最初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許多區域經濟學者將這種理論引入地理空間,用它來解釋和預測區域經濟的結構和布局。后來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將增長極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理論中,之后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分別在不同程度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使區域增長極理論的發展成為了區域開發工作中的流行觀點。
1.增長極理論的主要內容
增長極理論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它的基本點包括:一是在地理空間表現為一定規模的城市;二是必須存在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和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三是具有擴散和回波效應。擴散效應是指增長極的推動力通過一系列聯動機制不斷向周圍發散的過程。擴散作用的結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對周圍地區產生較大的乘數作用。回波效應,又稱極化效應,是指迅速增長的推動性產業吸引和拉動其他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先出現經濟活動和經濟要素的極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極化,從而獲得各種集聚經濟,即規模經濟。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2.增長極理論的局限性
任何理論都不是完美的,都會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這也就要求我們在用理論指導實踐時,必須要考慮到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指導一個地區經濟的科學發展。我們知道,如果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大于回波效應,就會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共同發展。然而由于積累性因果循環的關系,回波效應往往大于擴散效應,導致增長極地區越來越發達,周邊地區越來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間上的二元經濟,使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甚至形成獨立于周邊地區的“飛地”。因為增長極的發展,具有相對利益,產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圍地區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轉移到核心地區,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與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對周圍區域產生的負效果,比如說增長極的發展會導致外圍地區資本籌集困難,會使外圍地區人才缺乏,經濟發展受到極大制約,會導致外圍地區貿易狀況惡化。
二、“天府新區”形成經濟增長極的比較優勢
成渝經濟區被視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與其他三個增長極不同,深處內陸的成渝經濟區是我國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一個區域,它不僅是西部大開發基礎條件最好的區域,還是我國擴大內需的主戰場,是一個在中西部地區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和很強帶動能力的區域。而成都的“天府新區”作為經濟區的核中之核,不僅需要進一步擴大城區的規模的經濟總量,更重要的是提升支撐現代經濟發展的功能并實現質的飛躍,培育支撐經濟區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立足四川省經濟發展的戰略走向,根據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現實需要,“天府新區”的定位是,構建西部科學發展的先導區、西部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高地、國家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基地以及國際化現代新城區。建設“天府新區”,就是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方式,促進城市互動,實現優勢互補,提升發展層次,使之成為國家新一輪改革的先行先試區,西部大開發引領示范區和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核心承載區,成為西部地區最為強勁、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與重慶的“兩江新區”相比,建設“天府新區”有哪些優勢能夠成為經濟增長極呢?
一是成本優勢。“天府新區”可吸取和借鑒先行者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從而少走彎路,節省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加之“天府新區”氣候適宜、物產豐富、人文多姿,吸引了大量高級人才、基礎人才等外來人員居住,具有移民文化的雜交特色,思想意識和文化知識可以互補與融合,人才流失率低,是西部地區“人才洼地”。二是政策優勢。“天府新區”有中央及上級部門政策上的某些優惠和扶持以及利益傾斜, 國家新一輪改革試點,在一些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通過試點探索,積累經驗,通過局部示范、以點促面,可以為“天府新區”提供有益的借鑒。三是機制優勢。“天府新區”可完全按新的規則和軌道運行,建立全新的決策機制、用人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而發揮機制優勢的關鍵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四是區位優勢。“天府新區”地處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和涪江沖積平原,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區唯一以平原為空間載體的經濟區,有利于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聚,有利于形成深度分工的城市網絡。五是產業優勢。成都是全國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中西部地區科技、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西南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六是人才和科技優勢。“天府新區”擁有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動力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上百所科研院所,以及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財大、西南交大、成都理工大、川農大以及西南科大等一批優秀的高等院校,除每年有一批大量的優秀畢業生外,專業人才豐富和基礎人才充足,還聚集了數十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科研基地,擁有大量的重點研究院所和企業技術中心。同時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中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一線操作性人才;在生物醫藥、電子通訊與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核技術和高效節能等領域保持著國內領先水平。
“天府新區”的開發和建設是適應成渝經濟區長遠發展需要的,適應國家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需要的,能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并引領區域跨越發展的新區。“天府新區”的戰略使命是成為內陸世界級城市、城鎮群對外開放的支撐平臺,成為國家新的增長極引領西部發展的重要經濟中心,成為西部經濟發展高地輻射大西南、帶動大西部,并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成為體現科學發展的示范型新區。
三、打造“天府新區”增長極的具體思路
增長極理論認為:由推進型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空間集聚而形成的經濟中心,它具有較強的創新和增長能力,并能通過擴散效應以自身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和周圍腹地的發展。雖然一些先起步地區應該獲得優先發展,并通過這些地區的“擴散”效應來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增長極理論不是萬能鑰匙,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不能盲目寄希望于通過確立極化效應來實現經濟騰飛,應該根據區域實際情況積極實施發展戰略,逐步提高區域競爭力,縮小區域之間的差異,并最終實現全面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設“天府新區”就是打造區域發展平臺,在區域內部形成網狀經濟增長極體系,使之成為西部經濟高地的最核心載體和最堅實平臺,通過輻射效應,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因此打造“天府新區”的具體思路是:
1.在發展路徑上,培育“天府新區”的四大效應
通過上文增長極理論分析及“天府新區”的比較優勢分析,我們可以揚長避短,通過培育四種效應,可有效防止極化效應,突出增長極的發展優勢:一是培育“硅谷效應”。在“天府新區”構造吸引點,點燃高新技術火炬,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以開明、開放的政策吸引區外資源,形成倒流現象,變“過道”為“駐留”。二是培育“支點效應”。天府新區是東西南北之“重心點”、成渝經濟區“雙核五帶”的核心,中國西部的“天眼”,能肩挑兩市產生“支點效應”, 成為成渝經濟高地的珠峰,完全可以和“兩江新區”一起成為成渝經濟區的“兩個輪子”,構成新的利益共同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創輝煌。三是培育“分流效應”。“天府新區”是東西南北交點上的“中驛站”,可“過濾”和“截留”四方線上的信息流、物質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產生“分流效應”。四是培育“勢差效應”。天府新區與成都、重慶相比,在歷史文化、行政體制、自然資源、發展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別和差距,差距就是潛力,就是動力,由此可產生“勢差效應”。同時,成都、重慶的發展對天府新區也有擴散、輻射、示范和牽引作用。
2.在發展重點上,推進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相融合
在制訂“天府新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目錄時,按照適度超前、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則,推進“天府新區”基礎設施一體化,為“天府新區”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平臺。以充分利用資源為目標,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建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著力推進區域內科教資源共享。以社會保障為重點,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進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及低保等資金由市級統一歸集和發放,探索建立一體化社保機制;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統籌建設和綜合利用區域內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和體育館等公益性文化體育設施,在核心區布局高水平的科技、文化、藝術展覽中心,形成覆蓋全區、體系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發展一體化,構建繁榮、和諧的新型城區。全力推進區域生態同建,著眼于區域發展的可持續性,統一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源、森林、濕地等重要資源,共建安全的生態環境體系。全力推進環境同治,通過一體化的環境治理,建立區域性的循環經濟體系和循環型社會,共促區域人居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結構的升級。
3.在區域布局上,加快推動城鄉融合和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天府新區”的建設要推進城鄉建設融合,把推進城鎮化進程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以城市群發展為龍頭,吸納農村人口,支持和帶動農村地區發展。加快城區相向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加強路網建設,加快縣(市)域人口和特色產業集聚,突出建設核心小城鎮,把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發揮城鄉一體化的橋梁作用。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建立以城帶鄉機制,全面深入推進城鄉統籌,扎實推進村鎮建設,使新農村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另外,在加快大城市建設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區域融合和中小城市的發展,加快市域之間的開放力度,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根據經濟發展需要,構筑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優化產業結構,形成整體合力,實現優勢互補,加快集約發展。加快區域內小城市和中心城鎮發展速度,特別是加快中小城市帶的發展步伐,高層次規劃,高等級建設,拓展“天府新區”發展空間,打造區內增長極網絡。
參考文獻:
[1]施祖麟.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證[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社,2007:118. [2]張永紅.增長極理論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三大階段[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13.
[3]李林青.關于打造重慶北部新區核心增長極的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
[4]王昌林等.中國產業發展報告 2010—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策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110—115.
[5]褚淑貞,孫春梅.增長極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綜述[J].現代經濟,2011,10.
作者簡介:楊富蘭(1987—),女,漢族,籍貫:四川巴中,單位: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