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最活躍的中介機構,不僅可以通過設立風險投資基金主動介入風險投資,博取高額收益,還可以通過利用其傳統業務優勢在風險投資的退出過程中提供金融服務,拓寬利潤來源。文章主要通過對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進行闡述,來分析投資銀行在風險投資退出過程的角色定位,并對我國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風險投資 投資銀行 退出機制
一、風險投資概述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也稱創業投資),是一種風靡全球的投資方式,是伴隨著知識經濟產生的新型金融工具。全美風險投資協會(NVCA)定義為: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由此看出,風險投資是以管理高風險獲取高收益的投資,并與投資銀行的傳統業務相區別,投資銀行不再作為企業經營的局外人。
二、風險投資主要退出渠道
風險投資退出,是指風險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風險投資者認為有必要是時候將風險資本從風險企業中退出,因而選擇一定的方式(公開上市、出售或回購、清算)通過資本市場將風險資本撤出,以求實現資本增值或者降低損失,為介入下一個項目作準備。高收益是通過風險投資成功的退出實現的,因此可行的退出機制是風險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
1.首次公開發行(IPO)
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是指將被投資的風險企業以普通股方式,第一次向證券市場上的一般公眾發行股票、上市交易的做法。首次公開上市可以選擇在國內或海外的主板市場和二板市場上市,由于二板市場的上市條件比較寬松,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成立了專為高科技企業和風險投資企業服務的創業板市場,如美國的NASDAQ市場、香港的創業板市場等。因此IPO 的最佳退出途徑是在二板市場(也稱創業板市場)上市。
2.兼并與收購
兼并與收購(Merger & Acquisition 簡稱“M&A”),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企業為了獲得其他企業的控制權而進行的產權交易行為。企業并購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更是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實現優勢互補、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實現戰略性產業結構調整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手段。
3.股份回購
股份回購通常是指由風險企業出資購買風險投資機構所持有的股份,一般來說,當投資期滿,風險企業順利渡過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期后,已發展成為一個頗具發展潛力的中小型企業,仍無法通過首次公開上市或私下轉讓方式實現投資退出時,風險投資公司通常都有權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與方式要求所投資風險企業或者該風險企業的管理層回購其所持有的股權。
4.清算(Write— off)
清算是指當投資的風險項目發展前景不明或投資失利時常采用的一種止損措施。它是一種不成功的退出方式,是一種迫不得已卻又不失明智的退出手段。高風險常常伴隨著高失敗率,當風險投資者遇到風險企業發展緩慢而不能取得預期的投資收益或風險投資企業經營陷入嚴重困難時,采取清算的方式撤出卻是減少風險企業損失的最佳辦法。
三、投資銀行在風險投資退出機制中的角色定位
1.直接參與風險投資在風險投資退出中的的作用機制
由于投資銀行業務的同質性和市場競爭的愈演愈烈,尋找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一度成為投資銀行的戰略發展重點,而風險投資則為投資銀行提供了這樣的機遇。投資銀行通過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直接以普通合伙人的身份參與投資風險企業,雖與一般意義上的投資參股無異,但是投資銀行能夠利用其所擁有的資金、信息、人力資源優勢、風險識別和管理方面的優越性,積極參與風險企業的運作,快速提升風險企業的價值,在權衡不同退出方式利弊得失的前提下,通過風險資本的成功退出實現資本增值。
一個最為業內所知悉的國內風險投資案例莫過于蒙牛引入摩根、鼎暉、英聯三大境外機構投資者,雙方通過簽訂對賭協議,對蒙牛采取一定的約束機制,最后通過在香港上市,成功實現風險資本的退出,并獲得高達500%的投資回報。
在此過程中,蒙牛不僅獲得所需的資金,還獲得了摩根投行關于上市運作的一系列建議,并因為對賭協議的激勵機制,蒙牛成功改善了公司的治理結構,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毫無疑問,摩根等境外機構投資者始終是最后的贏家。
2.傳統業務的利益驅動
兼并與收購作為風險資本的一種退出方式,往往無法離開投資銀行的協助。投資銀行應當積極介入,充分發揮其信息優勢,對并購企業意愿的支付對價是否公允、支付方式是妥當等提供合理的建議,一方面盡量確保風險投資機構的順利退出,另一方面則需保證并購對價基本符合預期,并對風險企業的后續發展提供整合建議。在此并購過程中,投資銀行通過提供并購策劃,投資咨詢、項目融資等傳統業務,獲得可觀的業務收入。
3,投行業務創新的激勵
風險投資作為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的結合體,其本身是一種與產業資本運營相結合的金融創新活動,需要一整套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與之相配套。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上最為活躍的金融中介機構,創新是其獨有優勢。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完善與否對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策略至關重要。鑒于現有退出方式的有限性,投資銀行應當積極發揮其業務優勢,通過金融工具的設計、風險資產的結構性重組,拓寬風險投資機構的退出渠道,實現業務收入的穩定增長,如MBO等。
四、我國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的政策建議
我國的風險投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雖然經過了20 多年的發展,卻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相當多的風險投資機構運作困難。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退出機制不健全。
1.完善資本市場層次,積極推動產權交易市場發展
2009年,我國推出了創業板市場,通過創業板市場實現風險資本的有效退出,對風險投資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處于發展初期的創業板市場,其市場容量畢竟有限,上市周期較長,同時對資本市場行情的敏感性較大,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并非風險投資機構的最優選擇。因此完善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必須依靠完善的資本市場結構體系和發達的產權交易市場,對于緩解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融資難都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2.規范清算機制,提高清算時效性
目前,中國有關企業破產清算方面具體操作的手續復雜,過程緩慢,而且由于傳統觀念的原因,很多風投企業一般都不能及時采取這種措施止損。但在很多情況下,就必須斷然采取清算的方式退出,如不能及時退出,將導致更大的損失,而且影響風險投資市場可利用的資金量及風險資本的融通。因此加強風險企業清算機制的法規建設、簡化操作手續,都將會進一步推動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壯大。
3.明確投資銀行市場定位,構建風險投資運作的市場基礎
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金融中介結構,無論風險投資采用何種退出方式,其作用都不可或缺。但目前我國的投資銀行業務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為了實現風險投資的有效推進,應當大力利用投資銀行的信息網絡、定價機制、融資安排、資產重組等優勢,發揮投資銀行應有的功能。同時還應該大力發展行業協會、標準認證機構、知識產權評估等特殊中介機構,推動風險投資的規范運作。
五、結束語
針對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小企業以及一些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問題也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而風險投資的發展一方面可以緩解這一融資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助推創業板的完善和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結構。因此我國應該在制度、法律、政策、中介機構等多方面創造風險投資運作的市場環境和順暢的退出機制。
參考文獻:
[1]徐偉川,徐濱.創業板對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影響[A].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
[2]許騰輝.論中國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A].福建金融,2010,(9).
[3]肖飛.投資銀行與風險投資主體的產權制度創新[A].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9,(3).
[4]陳瑛.中國風險投資業退出渠道問題的研究[A].經濟研究導刊,2010,(19).
作者簡介:溫禮勤(1988—),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學2011級金融碩士,研究方向:金融市場、公司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