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教是人類本質自我異化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宗教是現實世界的客觀異化反應,是一種顛倒了的世界觀,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宗教在對抗階級社會里是人民的鴉片。這是從不同的方面和意義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質。通過對宗教本質的了解,從而進一步揭示其宗教實體性的具體功能,宗教神圣性的的基本功能和宗教世俗性的一般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宗教 本質 功能
宗教是一種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廣的人類精神文化現象。要把握宗教的本質,必須從兩方面加以研究:一、從宗教內部結構看宗教的本質;二、從其他社會意識形式與宗教的比較中看宗教的本質。最后,才能得出什么是宗教的結論。
一、從宗教的內在結構看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決定事物的基本性質。系統論指出,一個系統的性質是由組成系統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結構所決定。所以,要了解宗教的本質,首先應當把握宗教的內在結構。
宗教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結構十分復雜的系統。依據宗教的基本要素劃分,可以將宗教的組成要素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部分。宗教的內在要素有宗教的觀念和思想以及宗教的情感和體驗。宗教的外在要素有:宗教行為和活動以及宗教的組織和制度
1.宗教的觀念和思想
宗教的觀念和思想屬于宗教的意識,屬于宗教的理性認知層面。各種宗教都有一套說明其信仰的觀念,甚至形成一套論證其信仰的觀念體系,構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宗教行為的的最深層的內在根據,是宗教組織借以建立信仰體制的構架,對整個宗教體系的構成起著基礎和核心的作用。
宗教的觀念和思想集中體現在宗教的信條和教義中,但從信仰者的文化素質來說,宗教的觀念和思想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以理論化和體系化的形式出現的教理、教義。它是被宗教職業者、僧侶和神學家們所掌握和宣傳的;另一種是缺乏理論性、系統性的一般宗教意識,是廣大基層信仰者對神圣物的盲目信念。
從信仰者的信仰目的劃分,可以將信仰者劃分為高低兩個層次:一個是以神為學習的道德楷模,嚴格修行,以達到最后自己成神;另一種是以神為實現個人功利主義目的的工具,求神拜佛是為了得到神的寵愛,以便得到現實生活的好處。最基本、最重要的宗教觀念有:宗教宇宙觀、宗教靈魂觀、宗教神靈觀、宗教鬼魂觀、宗教人生觀等。
2.宗教的情感和體驗
宗教的情感和體驗是宗教意識中的低級成分,屬于社會心理層面,但是又是最為直接的、最為強烈的宗教意識。宗教情感和宗教體驗是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宗教情感是宗教徒在信仰超自然力的支配下,在宗教儀禮、宗教生活、宗教修持過程中長期熏陶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是在宗教環境中培植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這種宗教情感一經產生,對于宗教的鞏固和發展產生巨大的力量,而且這種情感的巨大力量往往來自廣大的基層信教群眾。
宗教情感是希望與不安的交織、感激與敬畏的結合,是信仰與疑慮、奉獻與所得的雙重心理。這種情感既是通俗的又是神圣的,既是激憤的又是長久的。
宗教情感與非宗教情感有許多的不同之處:1、情感的對象不同。宗教情感是人對超自然的神靈的情感,而非宗教情感是人對客觀存在物或人的情感。前者的情感更加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2、情感的強烈程度和持久程度不同。宗教情感比非宗教情感要強烈得多。因為,在宗教徒看來,神對于人生的意義是無限的和至上的;3、在情感的社會屬性上也有不同。宗教情感往往維護舊的傳統和舊的道德。所以比較保守。宗教情感又往往和民族情感交織在一起,具有巨大的社會潛能。
宗教體驗是信仰者在其修行、活動以及宗教生活當中,對于神圣物的某種內心感受和精神體驗。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與神靈的精神往來、對來世或前世的經歷、極境感受、特異功能的激發和對經典和教義的頓悟等等。
宗教家和宗教學者認為,宗教體驗有如下特點:1、不穩定性;2、暫現性;3、知悟性;4、被動性;5、超言說性;6、模糊性。
人們歷來對宗教體驗有不同的評價。宗教體驗究竟是信仰者故意編造的謊言還是某些宗教徒在宗教生活中親身的切實體驗?這些體驗是人對客觀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真實反映,還是當事人的病態心理幻覺?對這些問題的具體看法雖然很多,但主要有兩種極端的不同看法:一種是反對派,即反對宗教體驗真實性的一派。唯物主義者和反偽科學的人們也普遍認為,宗教體驗的對象——神或神圣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宗教體驗是沒有客觀對象的。所謂宗教體驗不過是宗教徒在長期信仰的誘導下所造成的心理幻覺。
但是相信宗教體驗真實性的也是大有人在的。他們普遍認為,神靈或超級生命是存在的,宗教體驗是人與神之間真實的信息交流,沒有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們是沒有資格對宗教體驗進行說三道四的。
我認為,對宗教體驗有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放棄極端的立場:一種是宗教衛道士的立場,另一種是完全脫離宗教生活經驗,僅從某種理論出發,想當然地評價宗教體驗的立場,兩種立場都沒有從客觀和唯物的角度出發。正確的立場和態度是:堅持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親自參加宗教活動,又拘泥于宗教的偏見和迷信,運用現代自然科學成果,解釋宗教體驗的秘密。
3.宗教的行為和活動
宗教的行為和活動是指宗教信仰者內在的宗教觀念和宗教體驗通過外在的身體動作和語言形式表現出來。
宗教的行為和活動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巫術、禁忌、祈禱、獻祭、崇拜、布道、法會、宗教節日慶祝、圣職委派、慈善事業、宗教修行、宗教管理、宗教禮儀等等。
4.宗教的組織和制度
宗教組織是宗教群體內宗教徒的相互結合及其結構,是在特定的宗教目的下構成的完成特定宗教任務的專門性集團,它包括宗教徒在其中進行宗教活動的機構,團體,會社,社區及其他形式的團體。
宗教制度是維系宗教群體,規范宗教生活,指導宗教活動的規章、教法、體制、慣例、傳統等的總稱。
通過對宗教內部結構的研究,我們得出對宗教本質的看法:宗教是現實生活的必然產物,宗教是現實關系的精神體現,宗教是現實世界的虛幻反應,宗教是現實社會的意識形態。當然,恩格斯對宗教的表述也是非常全面的: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應,在這反應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之所以能長期持久地生存和發展,就在于它具有一種人們特殊需要的功能,這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個不同層次結構的功能,即宗教實體性的具體功能,宗教神圣性的的基本功能和宗教世俗性的一般功能。
論及宗教的功能, 我們先要對宗教及其功能所涉及的問題有所了解和認識。首先, 宗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 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如思想觀念方面的內容, 即宗教的教義、教規等觀念形態的東西, 一是客觀現實方面的,如物質方面的內容, 即宗教組織、宗教信徒、宗教活動場所等客觀存在。宗教是包括這兩方面內容的一個統一整體。所以宗教的功能應當是指作為思想觀念和現實物質存在的統一體的宗教功能, 而不是宗教系統的某一個要素或者某幾個要素的功能。如,宗教場所的一些氣勢恢宏的建筑往往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具有審美的功能, 但我們不能據此就斷定宗教具有審美功能。其次, 宗教的功能是由宗教的本質所決定的。但是, 宗教的本質是什么卻至今仍是一個眾說紛紜, 爭論不休的問題。論者各執一端,各認為其理論即為真理。西方宗教學者往往從社會學或心理學出發, 把宗教視為人的普遍需要, 把宗教定義為一種與神圣之物相關聯的價值系統和意義形式。而馬克思主義宗教學者則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出發, 從唯物的立場出發,站在認識論的基礎上, 把宗教定義為一種意識形式和社會意識形態。但是, 宗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 僅僅從認識論、唯物主義,社會學或心理學一個角度出發, 是無法全面、準確地把握其本質的。不能準確地認識宗教的本質, 也就無法把握宗教的功能。要認識宗教的社會功能, 就不能只從意識形態和世界觀的角度出發, 必須考慮到宗教組織和宗教信徒的社會作用。忽視了宗教的這一方面, 就失去了準確把握宗教之社會功能的前提。再次, 宗教的社會功能并不是宗教的全部功能, 宗教的功能也不完全等于宗教的社會作用。宗教除了社會功能之外, 還具有其它功能, 如對心靈的撫慰功能、群體的整合功能、行為規范功能、經濟行為功能等。宗教的功能是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東西, 宗教的社會作用則是其功能在具體的社會條件下的體現和發揮。宗教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解釋功能和實踐功能。所謂的宗教的解釋功能,是指宗教對世界具有認識和說明作用,它是一種特殊的觀念解釋模式,為人類提供了一整套區別于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評價。不僅對世界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且也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具體問題提出了獨特的看法。宗教的實踐功能在于宗教是對待生活的一種人生觀,它賦予了個人和群體的生活以一種意義和目的,為人們提供了一整套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系統,對實踐具有指導和規范的系統。
宗教的功能除以上所論述之外還有宗教實體組織要素的具體功能,包括宗教組織的構架功能、神職人員的支撐功能、信教群眾的基礎功能。當然宗教實體禮儀要素的具體功能以及宗教器物要素的具體功能,宗教神圣性的基本功能和宗教世俗性的一般功能,在宗教功能上也同樣重要,如宗教世俗性的一般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三方面,在社會生活中同樣有著重要影響。宗教功能具有多樣性與多重性,但又具有共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一、宗教功能的社會效應是決定宗教自身歷史命運的內在價值。二、宗教功能的社會作用具有歷史的應變性。三、宗教功能的社會作用具有二重性。以上論及宗教的功能,我們應該客觀辯證的去認識和把握宗教的一些功能,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以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任務。
參考文獻:
[1]陳麟書,陳霞.《宗教學原理》.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2]李進新. 《新疆宗教演變史》.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3]葉小文.《宗教問題 怎么看 怎么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
[4]時光,王嵐.《宗教學引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年5月
[5]尚九玉.《試論宗教之功能》.鄭州: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7月,第30卷 第4期
[6]高巍.《淺析宗教的功能》.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8月 第27卷 第8期
作者簡介:
張珂(1987—),男,漢族,籍貫:河南省舞陽縣,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法經學院宗教學專業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少數民族宗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