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蒙琳



夕陽西下,一切都開始慢了下來。暑熱散去,清幽的月光輕撫南詔古街的每一片瓦礫。走進古街的一瞬間,燥動的靈魂靜如止水。
據史籍記載,巍山古城在唐宋時為宗教場所,元代段氏土總管筑土城據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穩固云南,選擇了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蒙化(今巍山)筑城。
巍山古城最早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周長4里多,城墻高2丈、厚2丈,磚石城墻,有垛頭1277個、垛眼430個,有4座城門,門上建樓,東曰忠武、南曰迎薰、西曰威遠、北曰拱辰,城方如印。城墻外四周有護城河、馳道,城門外設吊橋,北門城樓有三層,外建小月城,城中心處建星拱樓為印柄,向四面延伸建東街、南街、西街、北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禎十二年(1639)游蒙化后在游記中寫到:“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城中居廬亦甚盛……是反勝大理也。”
民國二十七年(1938),時任蒙化縣長的宋嘉晉對古城改擴建,拆除月城,建小公園;拆除北城墻,建新東街、新西街;拓寬拱辰樓四周,由政府統一建蓋一樓一底的鋪面50余間,標價向社會出售。這樣,圍繞拱辰樓,形成了一條新的商業街——四方街。古城格局隨之發生了變化:拱辰樓取代星拱樓,成為古城中心;城市中心向北移390米,與左氏土知府和日昇、月華二街聯成一片。城市規模擴大了一倍多,形成了南門城樓、星拱樓、拱辰樓、文獻樓(現群力門)的一條中軸線。
南詔古街就位于由南門城樓、星拱樓、拱辰樓、群力門串聯而成的中軸線上,由月華街、日昇街、北街、南街四條街組成,近2000米長,是巍山古城中最長、最大、最為壯觀的步行街。古街串聯的各種建筑形態和生活形態,寄托了整座巍山古城的靈魂,寓意顯赫一時。
南詔國從巍山發祥,歷253年,傳十三代,幾乎與唐王朝相始終。即使是從當街作坊中伸掛出的一串串面條,也會讓人誤以為是原本就與古街渾然一體的風景。
南詔古街的起點——群力門旁辟有文獻廣場,寓意巍山有悠久的文化淵源。早在南詔時,百姓就習讀漢書;明清以來,這里更是人才輩出。清高宗弘歷于乾隆元年(1736)封巍山為“文獻名邦”,時任蒙化掌印同知孫必榮為此在北門外新建門樓一座,取名“文獻樓”,將“文獻名邦”四字鐫刻為四塊大匾,懸掛在樓南檐下。直至1951年6月15日,關蒙公路通車時方才拆除。為保留門面,用現代材料建一坊,稱“群力門”。
1987年,云南省政府將巍山列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文獻廣場上立有云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等單位設置的“茶馬古道重鎮蒙化”石碑。蒙化自唐始至民國時期,一直是中國西南地區茶馬古道重鎮,是南來北往馬幫的集結地,是“三進三出”茶文化傳播的中樞。
人家躲在深宅之中。高大的門樓突兀在天空下,大門都不上鎖,隨便走進誰家轉一圈,都不會有人阻擋。
歷史上的蒙化因地處要沖,南來北往,西進東出,商賈云集,南腔北調,人氣很旺。不足萬人的小城鎮,商號林立,有大小馬店20余家,多在北門外的日昇、月華兩街,如“重興店”“合義老店”“興隆店”“茶升店”“百寶生”“唐記老客棧”“李記世生客棧”等,還有許多雞毛店,數不勝數。
巍山的馬幫在滇西也是首屈一指的。民國初,有200多個馬幫、近萬匹馱馬;其中,回族的馬幫和馱馬占一半。有的村寨,馬比人多;所以,有人說,巍山古城是馬幫踏出來的城鎮。
沿著古街自北向南走,就到了由蒙化同知朱統燧及郡紳于清光緒初年建造的育英社學,又稱“北社學”。民國時期辦小學,稱“慶云小學”。新中國成立后,仍辦小學,稱“群力小學”至今。現保存的大門為單檐歇山頂一高兩低牌樓式建筑,設九踩斗拱,次間為七踩斗拱,錯落有致,大方美觀。現保存大門、過廳及部分廂房。在日昇街和月華街相接處的竹壁巷口,立有明代蒙化進士張烈文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的地官坊。坊用青石建造,單檐斗拱,三跨石坊。
南詔國的心靈世界總是開放的、大度的。即使到今天,也不是無處可尋。路邊攤點上的青豆小糕、涼卷粉、燒餌塊,無不令人充滿向往。
由地官坊向南望,一座高大雄偉的古樓進入眼簾。古樓是蒙化衛城的北門城樓,稱“拱辰樓”。“拱辰”一詞出自《禮記·為政篇》:“為政之道,臂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當時,拱辰樓的建筑體量和所處的防御位置,在幾個城樓中是最重要的。
城樓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原為三層;南明永歷二年(1648)維修時改為兩層。樓建在磚砌城墻上,樓下為城門洞。城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28根合抱大柱支撐,四面出廈,樓四周設廊。整個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較平緩,出角短,起翹小,一字平脊,更顯氣勢雄偉、渾厚。南北城墻有城垛。登上頂樓,猶入云天,東看文華層疊山巒,南觀巍寶名山文筆塔,西望瓜江壘玉,北視蒼山積雪,全川村落,萬家燈火,盡收眼底。
古樓南面檐下懸掛“魁雄六詔”大匾,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蒙化同知康勷所書,顯示唐初蒙舍詔(南詔)在洱海區域五詔中的強盛地位。北面檐下懸掛“萬里瞻天”巨匾,為清乾隆五十年(1785)蒙化同知黃大鶴所書,反映了唐代南詔與中原華夏的關系。兩匾書法氣勢磅礴,渾厚有力,一氣呵成。
如此高大雄偉的明代古樓,完整地保存至今,在云南乃至全國均屬罕見,現已成為巍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古樓南面的十字街口,立有蒙化明代萬歷進士陳于宸所建的進士坊。坊用青石建造,一高兩低三跨石坊,前后有聯座石獅兩對。南面坊上題有“花封瑞鳳”,北面坊上題有“蕊榜文龍”題刻。
一杯茶,一本書,靜坐于民居古院落的天井之中,享受冬日暖陽,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而停止喧囂。
明代建城時的古城中心,作為城方如印“印柄”的文筆樓,又稱星拱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后傾圮。清雍正十年(1732),蒙化同知朱燦英修復。清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燹。現存古樓為清代杜文秀起義軍大參軍馬國忠重修,樓頂梁上記錄有“鎮撫蒙城左參軍馬國忠暨郡官紳士庶仝建”字樣,樓高11米,為木結構城樓。
下為磚石結構基座,四向貫通,是東、南、西、北街的中心交點;城樓為重檐歇山頂;樓四周設廊,高二層,四面開窗,南北兩面有門,四面檐下懸掛匾額,東曰“瑞靄華峰”,南曰“巍霞擁鶴”,西曰“玉環瓜浦”,北曰“蒼影盤龍”。城樓檐牙高挑,挺拔俊秀,玲瓏剔透,因此又有“凝秀樓”之美稱。
星拱樓不僅是巍山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建筑之一,而且是中國近代史上杜文秀回民起義的重要歷史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民族文化生態最為和諧的古城之一。”
南詔古街上的民居大多保留了明清建筑風貌,多為土木結構,青瓦坡頂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殷實人家則兩種布局相連,形成走馬轉閣樓。有的是以“六合同春”布局,如南街8號院;有的是兩院三坊一照壁相連,如東街64號院。據專家考察,城內尚有少數元代民居。保存較完整的院落還有180多座,有的已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昇、月華兩街多為一間或兩間鋪面,后面是深邃的三進兩院“竹筒筒”式民居。這些建筑古樸典雅,雕梁畫棟。居民講究門面,大門多為單檐或重檐,木架瓦頂,出閣架斗,戶戶有庭院,家家栽蘭花,有“滿城春蘭風亦香”的詩句為證。現保存完好的民居,如劉家宅院(南街8號院),為大馬哥頭劉介先所建,是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建筑。其建筑布局為前店后院,宜商宜居。宅院坐西向東,一進三院,臨街為鋪面,后由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兩個院落組成。
古城猶如一池春水,環境知已,空氣自由。古城猶如一壇陳年的老窖,情濃意濃,回味悠長。
巍山的特產獨具一格,很有特色,主要有巍山蜜餞、扎染產品、草墩、蘭花、清香油、“巍”字牌中成藥、什錦咸菜、巍山牛干巴、青華綠茶、泡核桃、佛手柑、冬雪梨、樹頭菜、松茸及其他野生菌類。巍山扒肉餌絲、一根面令人垂涎欲滴。
相傳古代南詔王皮邏閣在一次打獵時遇到野火燒山,森林里的野豬被山火燒死,皮邏閣把燒焦了的野豬煮了吃,感覺肉味特別香,后來就有意識地把捕獲的野豬以及家養的豬,用火燒焦了豬皮,清洗后露出焦黃的外皮,煮成扒肉吃,慢慢地又配上餌絲,就成了傳至今天色香味俱全的扒肉餌絲。
一根面,巍山人又叫“扯扯面”,是云南獨樹一幟的名特小吃。據說,過去南詔古街上有一書香門第,家中婆媳不和。老公公是一個飽讀詩書的秀才,總覺得長此下去有辱門風。苦思多日,終于有了主意。一天,老公公把全家人叫攏吃一根面。全家人和面、洗菜、配料、扯面,人人動手,吃了一頓和和美美的一根面。原來,扯面需要多人合作、齊心協力才吃得成。吃面時,老秀才“眾人齊心,黃土變金”一番指點,眾人折服,自此,全家人和睦相處。
青豆小糕、米線、豆漿油條、燒餌塊、冰粉涼蝦等巍山名特小吃,也極受歡迎。在古街開設的“小吃一條街”上,你盡可以放松心情,大快朵頤。
五毛錢一根的糯米冰棒,就像童年的記憶,讓人含在嘴里,糯在心頭。驀然回首,原來自己一直棲息在古城溫馨的懷抱和溫暖的目光里……
古街上,古風尚存,民族風情多姿多彩。
農歷六月二十五是巍山傳統的民族節,它源于彝族人對火的崇拜而形成的祭火神儀式,后來增加了祭田神祈求豐收及各種以避惡、滅蟲為主題的習俗,古街是火把節活動的中心。這一天,古街上家家戶戶忙著殺雞宰羊,蒸粑粑,備辦美食佳肴。人們早早地就用各色彩旗,火把梨、花紅一類果子,松明,天毛冬藤子(一種綠色植物),精心打扮一棵5~7米高的松樹。上插一個狀如升頭,上書“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一類吉利語的火把頭,民間俗稱“扎火把”。
過去,巍山養馬人甚多,當天下午,人們將馬牽出,爭先恐后,躍馬揚鞭,從文獻樓(群力門)沖到南門外,人歡馬躍,叫做“壓馬趟”。這一活動是火把節夜晚活動的前奏。當日落西山,夜幕降臨,人們從四面八方擁入城內古街上“逛火把”。只見火把齊燃,爆竹喧天,火樹銀花,一片沸騰。火把頭上的“金彈子”如火龍吐珠;“地老鼠”似火龍飛舞。
青少年則多用麻桿扎成小火把點燃,用香面為主做燃料,把香面一把一把拋撒向小火把,團團火光追逐著圍觀的人群。據說,這一天被香面撒過的人可以百病消除,清吉平安。至于中秋、重陽、冬至等節日民俗慶典在古街上也年復一年持續上演。
在古意盎然的街道上,有純凈的陽光。那種寧靜致遠、一塵不染的心情,在古城里,表達得如此的樸素和真切。
巍山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色彩斑斕的扎染藝術把古街點綴得無比嬌媚。
南詔古街上拱辰廣場、蒙陽廣場、文獻廣場上天天表演的彝族打歌,笛子聲悠揚,優美的舞姿,還有那撩人心弦的打歌調,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提示你這里就是“中國彝族打歌之鄉”。在拱辰樓上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詔古樂”,你會產生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真切感受。
這里,國家、省、州、縣8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與傳承。就連清早古街上一聲聲“賣豆花”的吆喝也格外清脆、悠長,使人心不由得一顫,恍然又見到了“豆腐西施”。在當地人眼中,巍山古街是人類文明的寶貴結晶,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
零星散落在南詔古街上的馬具店、剃頭店、茶館,清晨挑著擔新鮮蔬菜穿街而過的賣菜大嬸……恍然間,讓人有一種時光凝固的錯覺。
一條南詔古街,串連四座古樓,頭尾銜接,相得益彰。行走在古街上,視覺透明寬闊,無壓抑感。古街兩旁,有玉皇閣、文華書院、文昌書院、崇正書院、南社學、文廟、東岳宮、等覺寺、西竺庵等眾多明清建筑群,這些使古街較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歷史風貌。一條古街詮釋了“古”字的全部含義,構成了歷史文化名城跳動的靈魂。
巍山就是這樣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一趟一趟的,未曾感覺疲倦,卻越來越習慣去不同的院子里串門。讓城市里的奢侈時間在清新舒暢的天井里,隨著自在而漫無邊際的閑聊緩緩流逝,灑脫地釋放自己。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