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運華
摘要:低碳經濟是全球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具備優質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可以轉變區內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來支撐。因此,探尋碳金融發展路徑,是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碳金融;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174-02
發展低碳經濟的目的,就是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盡最大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的不利變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從各國碳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金融機構在低碳經濟的推進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碳金融因此成為各國搶占未來低碳經濟制高點的關鍵。所謂碳金融,是指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既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交易、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也包括銀行的綠色信貸以及其他相關金融中介活動。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和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對調節長江水系、確保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保障人類生存質量等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鄱陽湖區域也是江西省工農業生產的主要基地,省內生態資源優質、地理環境獨特,但常規能源短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與生態保護的要求是一對亟待解決的矛盾。充分利用金融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開展碳金融活動是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國內碳金融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
一、發達國家碳金融發展現狀及經驗借鑒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已有20多個碳交易平臺,遍布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市場。據世界銀行預測,2012年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將分別達到100億噸和1 500億歐元(約1 8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有望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而2020年將分別達到440億噸和4 440億歐元;英國新能源財務公司2009年6月發布的報告預測,碳市場到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隨著全球碳交易規模的迅速擴大,國際金融機構已經成為碳交易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歐美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機構、風險投資等都紛紛涉足碳金融領域,開展碳金融業務,搶奪這一新的利潤增長點。
歐美發達國家的國際金融機構之所以能夠成為碳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參與主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主要得益于國家和政府為碳金融發展所創造的良好環境與金融機構自身在碳金融領域的探索和投入。第一,政府為碳金融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平臺。西方國家的政府對碳金融給予了充分重視,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為碳金融的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有力促進了碳金融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協助交易機制設定和交易平臺的搭建,也通過設立政府碳基金的形式直接參與到碳金融市場中來。第二,建立了完善的碳交易市場體系。目前,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區域碳交易市場,涉及歐盟27個成員國以及列支敦士登和挪威共29個國家,近1.2萬個工業溫室氣體排放實體,8個交易中心。2003年美國建立了全球第一個由企業發起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作為以溫室氣體減排為目標和貿易內容的專業市場平臺。日本也表示正在制定一個類似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總量管制與配額交易制度。通過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把碳排放權轉化成可以直接交易的商品。第三,金融機構堅持低碳金融理念不斷創新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國外金融機構契合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不僅發展了各類碳信貸、碳基金、碳保險等碳現貨金融產品,還創新了碳遠期、碳期貨、碳期權、碳結構性產品等碳金融衍生產品。
二、國內碳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聯合國CDM項目執行理事會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8月,中國已注冊項目917個,其項目數和減排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球碳交易市場中,中國是CER一級市場上的最大供應國。目前中國碳金融發展勢頭非常好,已經先后建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等交易平臺,無論在碳交易市場還是國內節能減排工作上都取得顯著成效,但總體而言碳金融發展的基礎薄弱,規模有限,市場不夠成熟,尚屬“起步階段”。
1.相關交易所有價無市,交易量少。雖然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山西等12個省市相繼成立了環境交易所,但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缺乏強制減排的相關制度,也缺乏合適的交易產品,這些交易所建立以后基本上很少有碳減排產品的交易。
2.金融機構對待碳金融的態度還不夠“積極”。《京都議定書》生效后,碳金融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但由于認識不到位、外部環境不充分、成本收益失衡等原因,國內金融機構對此較多采取觀望態度,行動上有一定的“抗拒”。隨著低碳經濟的高漲,國內部分金融機構從環境保護的行為中發現了商機,開始積極探索碳金融的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銀行業從新產品開發的角度,把低碳、新能源作為新的金融業務,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都先后推出相關產品。但是,總體來講,金融機構在碳金融的介入上還比較薄弱。
碳金融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金融機構參與碳金融業務的“動力”不夠充分,即能夠產生利潤的碳金融業務品種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認識不足。由于低碳經濟理念在中國傳播時間較晚,還沒有得到全社會的真正理解和接受。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對其社會效益、利潤空間、項目開發、交易規則、操作模式、風險管理等很多方面尚未熟悉,在利益上沒有足夠的動力、技術上又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參與碳金融程度還遠遠不足。另一方面,許多國內企業對低碳經濟了解甚少,更沒有認識到這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其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企業開展碳交易的初衷甚至只是出于行政壓力。其二,儲備不足。低碳經濟和碳金融興起時間較短,金融機構對其操作模式、利潤空間和風險控制等認識不深,且在化工、會計、法律等方面綜合人才儲備及業務培訓不夠。其三,風險較大。社會效益好的項目,其經濟效益不一定最佳,而嚴格標準后的綠色信貸的實施也可能擠出部分優質客源。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碳金融的建議
1.金融機構應提升低碳意識。積極開展碳金融業務關注低碳產業,提高對碳金融的認識不僅是金融機構應負的責任,也是其未來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趨勢。因此,管理者應著眼長遠利益,積極學習國外金融業處理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先進理念和方法,熟悉赤道原則等國際慣例,在適合中國國情的情況下,響應政府的宏觀政策,努力引導社會資金流向低碳產業,從而改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品牌價值。
2.加快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一方面,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大型企業和機構投資者要努力提高本身的環境意識與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低碳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金融發展機會,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適時建立環境風險投資基金、環境產業投資基金、環境金融市場中的對沖基金,發行綠色金融債券,開展商業銀行的綠色貸款以及環境信用風險評估,重點支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經濟發展,創新出環境與金融互動的金融工具。在具體運作中,建議選擇若干個金融機構作為低碳經濟發展基金的具體操作單位,通過政府特別投入、企業稅務提取(如碳稅)、社會公益充值等多種方式充實該發展基金。
3.建立和推進CDM(即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庫,不斷提高區內CDM項目進入國際清潔發展機制市場的能力。利用市場機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走低碳之路是《京都議定書》的一項有益創舉。全球碳市場支持符合成本效益的減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向發展中國家的融資和技術轉讓。針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需要,建議由政府牽頭,會同各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共同研究制定出動態的環保產業目錄、環保項目庫,同時出臺相應的政策管理體制,推進CDM項目的國際國內合作。為促進該項目的具體落實,有必要在省一級層面建立起相應的統一協調和處理機構。
4.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碳交易平臺,加快碳金融市場的形成。目前國際上已經開發建立了碳交易所、氣候期貨交易所等交易網絡,對全球范圍內的碳交易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江西省一方面,可以鼓勵已有金融機構參與建立相應的交易平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進成熟的交易平臺在江西設立分所、分部。在構建交易平臺的同時,要對交易市場進行適當引導,具體內容包括碳交易市場統計調查、規章制度制定等。
5.加強碳金融業務的專業人才建設。開展碳金融業務需要大量熟悉能源、環境和金融等專業的綜合性人才,不僅要熟悉國家能源政策、產業政策及相應法規,還應熟悉企業能源審計、節能項目工程預決算,更應熟悉金融基礎知識及其運作規程。鑒于目前江西省金融機構相關人才還比較緊缺,鼓勵省內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新型低碳金融復合人才。可以對金融機構內部員工進行定期的針對性的培訓,提升金融機構各級工作人員對碳金融業務的管理能力;也可以從外資銀行引入熟悉碳金融國際標準的專業人才;同時還可以聘請和儲備一些社會與環境專家充當外部顧問,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和專業知識,動態地跟蹤和掌握國際碳交易市場行情,依據碳金融國標評估標準,科學評估各個低碳項目,從而提升開展碳金融的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1]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2]吳曉青.關于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建議[J].環境保護,2008,(3).
[3]于楊曜,潘高翔.中國開展碳交易亟須解決的基本問題[J].東方法學,2009,(6).
[4]谷雨,丁丁.中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構的現狀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09,(12).
[5]劉春航.建設節能減排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J].中國金融,2008,(4).
[6]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與啟示[J].中國軟科學,2009,(12).
[7]楊濤,程煉,許志強.碳金融是后危機時代銀行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現代經濟信息,2010,(1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