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國

格林尼治(Greenwich)是位于倫敦東南8千米的一座自治市。這里山巒起伏、地勢險要,是海上船只循泰晤士河進入倫敦港的必經之地,素有“倫敦咽喉”之稱,同時也是自古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14世紀,英國王室在此修建了諸多兵營、炮臺和瞭望塔,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以監視往來于泰晤士河上的船只。到了17世紀,大英帝國羽翼漸豐,本土安全已不再成為問題。為了適應帝國對外擴展和當時航海業發展的需要,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于1675年頒詔,欽定在此建造英國皇家天文臺。當時這座天文臺所研究的主要是實用天文學課題,如航海、記時、確定恒星方位和編纂天文歷等。1767年天文臺開始出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基準的《航海天文年歷》,在國際航海界廣為流傳。為了協調時間的計量和確定地理經度,1884年,各國天文學家在華盛頓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決定,通過倫敦格林尼治、南北兩端分別止于南北極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太陽直射在這條子午線上的時間即所謂格林尼治平時中午12時為世界標準時間的基準,由此格林尼治時間便成為世界標準時,距這里往東和往西每隔15度子午線推前或推后1個小時而劃分出世界不同的時區。從此,世界上有了統一的空間和時間的概念。而后,格林尼治這個當初只擁有一幢3層樓天文臺、且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小市鎮開始名揚天下。
我國對于Greenwich這一地名長期存在著兩個不同的譯法:一譯“格林威治”,一譯“格林尼治”。解放后我國出版的各種版本的世界地圖集一直采用“格林威治”的譯名。而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于1987年公布的《天文學名詞》則把Greenwich譯為“格林尼治”。天文學界堅持此譯名的重要理由是英國地名Geenwich[grinidz]中的w不發音,從音準角度來說,“格林尼治”更站得住腳,也符合譯名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接近原文讀音的譯名也方便國際學術的交流。
需要向讀者先交待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倫敦上空的煙霧和燈光污染嚴重,皇家格林尼治天文臺于1948年不得不搬到英格蘭東南部東薩塞克斯郡赫斯特蒙蘇,1990年又遷至目前的所在地劍橋,名稱仍叫皇家格林尼治天文臺。而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則變成了一座博物座,改稱為“皇家天文臺舊址”,成為一座普及天文知識的旅游勝地。它以本初子午線的標志所在地、古老精確的天文時鐘和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天象圖和航海圖以及其他輝煌的天文學成就,每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在子午館一進門的地方,有一條鑲在大理石中間的長近10米的銅線,這就是著名的劃分地球經度的本初子午線。銅線兩邊分別標著“東經”和“西經”,左右各寫東西兩半球的著名城市。到此觀光的游客常常腳踏銅線兩側拍照留念,以示身跨東西兩半球。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