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需要不斷開拓創新。從單個個體經營農產品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再到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強強聯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都充分說明了人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智慧的不斷創新。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基礎上逐漸興起。可以說,聯合組織的興起源于生產實踐和發展的必然。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興起階段的確收到了實效,解決了農民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一些矛盾。然而,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迅速擴張,出現了一些弊端:小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無法掌握話語權;農產品生產市場產業進入門檻低,大量分散、超小規模的農戶生產相同的產品,他們是價格的接受者,無法左右市場;很多小規模合作社單打獨斗,沒有大局意識,各做各的,品質千差萬別,產品價格有高有低,形不成核心競爭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處于弱勢地位,很難得到大企業的認可;有些小規模的合作社,不僅得不到合同文本,沒有話語權,連產品指標也一直由企業單方確定,而且被壓價、拖欠克扣農產品款項的事情時有發生;單個的合作社,規模小,資金不足,集約化程度低,生產設施不配套;一些單個合作社在利益的驅動下,各自為政,互相之間通過競爭壓價等不正當手段進行低水平競爭,直接影響自身的良性發展。
總而言之,小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后勁不足,經營實力弱,運行不規范,市場競爭有限。在如何解決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上,進一步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和銷售能力及產品品質是關鍵。
伴隨合作社組織的快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強強聯合”、“抱團發展”的意識逐漸增強。于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根據實際需要而產生。聯合社的成立,解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防止同業成員間的惡性競爭,還可形成合力,提升市場話語權,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交易不確定性,節省交易成本。而以往合作組織普遍經營規模小、經營實力弱,直接影響了市場營銷渠道的開拓和產業鏈條的延伸。
聯合組織建立后,通過橫向一體化,可快速實現規模擴張,從而較為順利地開展訂單生產、農超對接等,降低了成員交易的市場不確定性。位于山東省壽光市的鑫盟果蔬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由濟南、聊城、東營、煙臺、濰坊的50多家合作社組成的,聯合社總經理崔金德坦言,盡管目前各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頗多,但幾十戶、幾百戶農民聯合成立的合作社,無力為超市提供大量貨源。“如果農民合作社再聯合,甚至跨地區、跨省聯合,規模足夠大了,農超對接就不難了。”
本刊第18期報道了《“北菜園”的聯合之效》,北京北菜園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聯合)社社員包括北京延慶縣當地成員社17家及外地成員10家。合作社實行統一種植規劃、育苗、農資供應、病蟲防疫、技術指導、品牌銷售,不僅提高了農民種菜的積極性、降低了散戶種植的風險,而且保障了蔬菜的質量,維護了聯合社各成員的利益,形成了合力之效。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在全國各地茁壯興起;未來,聯合社的發展需要很多因素的促進。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需要開放性思維,具有合作意識;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扶持,政府是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健康發展的助推器,在聯合社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