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慧
在上海ETF指數投資與交易高峰論壇上,我遇到了一個叫Joseph Ho的瑞士信貸ETF部門負責人,他跟我提到,韓國是全球第二大期貨市場,他們做高頻交易很成熟。但中國的期貨市場規模并不大,高頻交易也并不成熟。我想起前不久自己遇到的一些民間團隊。中國高頻交易者很多出現在民間,但他們確實有不少煩惱。
我不久前就認識一個低調的高頻交易團隊,主要的運作方是韓國人。中國代表是個叫崔文哲的年輕人,他的長相乍看起來也有點像韓國人,但他其實是長于長春的朝鮮族人。
崔文哲在2000年就開始投資股票,然而,景況并不如意,他在韓國尋找機會的時候,偶然遇到了一群20來人做高頻交易的韓國團隊——SKY投資咨詢。在券商圈,有個默認的事實是,韓國是金融衍生品最發達的國家之一。2011年,韓國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合約達到38億美元,而歐洲金融衍生品發達的德國僅為14億美元。
他們做的是典型的程式化交易,使用的是acculating trading(算法交易),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據過去的歷史數據進行統計,用機器人進行積少成多的收益捕捉。他們與上海當地的一家券商開展合作,程序交易的運作效果非常理想,一天交易4至5次,大概率地鎖定利潤。這個團隊目前在國內有2個人定期調整系統,2011年的收益率在50%以上。
在國內進行高頻交易的除了韓國,做得好的還有一些來自俄羅斯、美國。據說申銀萬國期貨公司有個寬客會,見過不少這樣的團隊。
據他們所說,這些人的特點是大多都很年輕,30歲左右的樣子。有的人是白天在銀行工作,有的人在大學做老師,他們都想通過自己對金融的理解與編程技術,以程式交易的方式賺取可靠的利潤,有的人比喻說,做高頻交易,就是讓賺錢變得像在ATM機提錢那樣容易。
然而顯然,當前國內環境令這臺ATM機并不怎么通暢。
一方面,首先資金量不能太大,他們手里的資金不超過1000萬,因為當前的高頻策略的成交量并不高。比如1000萬的資金,成交量只有200萬,那只能靠200萬去實現利潤。如果要提高利潤率,那就沒必要放太大資金。我認識一個從加拿大回來的高頻交易者,當前他們最大的賬戶資金是3億元。他是個私募,他說,如果募集到更多資金,只能再成立3個億,這是他那套系統在國內能做到的最大資金量。
另外,自2011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推行異常交易限制后,不少高頻交易的寬客們發現有點麻煩,比如文件規定異常交易行為中,明確提出,“客戶單日在某一合約上的撤單次數超過500次”、“單日自成交次數超過5次”,都可能會面臨5年不能入市的懲罰。這讓國內的高頻交易者只能更精準地交易,無法做到像一類國外高頻交易公司,達到納秒級的交易頻率。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瓶頸是手續費太高。這對跑交易量的高頻交易者可能是比較致命的。當前,中金所規定的手續費是萬分之零點五。有些交易項目的手續費更高,比如橡膠,從每手5元提升到50元。這也就意味著,對高頻交易者來說,如果他每天做一萬手橡膠,一天必須賺到50萬元。然而,在國外,做高頻交易的交易者幾乎可以忽略手續費,因為資金量超過一定規模,經紀公司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幾美元、十幾美元,因為他們主要依靠服務費盈利,這對專業投資人也非常便宜。高頻交易者只用關心如何在程序中降低買賣價差與沖擊成本。所以國內高頻交易者只能通過分帳戶等手段進行規避,但無法跑太多資金。
所幸,當前不少券商為了吸引這些私募與民間高手,都紛紛開辟了比較快速的管道,提供了不錯的硬件設備。
我發現有一個規律——國外有不少高頻交易的高手,先從ETF做市商開始,然后逐漸發展了更全面的交易體系,還有一些是類似于從期貨開始,然后慢慢發展成CTA高頻交易者。國際上有一個叫Tom Dorsey量化高頻交易高手,在做高頻交易之前,在美林證券做過5年交易員。或許要成為一個出色的高頻交易者前,最好自己本身也有相當成熟的交易經驗。雖然國內的高頻交易私募還不是特別成熟,但已有幾家浮出水面,主要都在期貨領域,隨著限定的一些放開,高頻交易類型也會成為未來私募的一個重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