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最近很多人認為上半年就是上有頂下有底的震蕩市(這或許是通過4 個多月的觀察而得),而下半年機會則會更大,理由是因為經濟觸底(一般預期二季度觸底)、政策明朗(政府會根據上半年情況而最終定調全年調控方向),市場會選擇明確的方向,而這個方向,無疑就是向上。
其實我內心更擔心的卻是,上半年趨勢機會不大,好在還有個股的結構性機會,而下半年卻可能反倒更糟,一是經濟二季度可能不是底,不論工業增加值、GDP 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目前認為二季度為底部的預測,只不過是某種簡單邏輯下的簡單推理,比如去年基數較低、比如周期的劃分等,雖然不排除其某種合理性,但其結果的模糊性卻毋庸置疑,誤差有兩三個季度也不足為奇。況且,壞事結束的比預期的往往要晚,而來的卻往往要早,比如現在通脹不是問題,而下半年也會觸底回升了,那時的組合,是不是更像個滯漲?如果是滯漲,還有機會么。
5月初時,在郭主席的鼓勵下,無數的賣方和市場人士熱切呼喚紅5 月,結果現在回頭看,兩個月的忙碌又是一場空,所謂金融創新、所謂降低交易費用、所謂滬深300ETF,終究不敵基本面的向下引力,延遲不了郵政快遞之類大盤股的發行,實現不了托市的理想。而現在,市場上已出現了對紅6 月的呼聲,不禁莞爾一笑,當我們還沒來得及對一些妄念做出反省的時候,總是迫不及待的用一個新的念頭去掩蓋,何必呢。
當然,這個念頭未必錯,如果5 月里能有較好的回調,6 月確實可能會紅,只是從現在的情形看,似乎依然是奔波折騰的命運,就是說上面依然是有頂,但從4 月以來大小盤分化的現實,可能意味著我們會有個股的結構性機會,目前正在進行的下跌中,不就已經實現了這種風格轉化了么,否則哪里敢想象,中小盤比滬深300 跌的還慢呢。
所以,在二季度經濟觸底的預期及通脹持續下行的預期被打破之前,雖是一種有頂有底的夾縫行情,但在不緊的資金面與寬松的活躍度下,會有結構性行情,或許還能延續到7月,然后呢,就要看每月公布的工業增加值數據是不是給出二季度探底的證據,新的CPI數據有沒有回升的跡象,是證實還是證偽,真正的方向才要真正確定。
似乎我們忽略了政策,但其實這隱含在了經濟及通脹預期之后,不斷下滑的經濟數據與CPI 數據,給了市場很多的政策寬松空間,這也是每次調整都很不情愿的原因,但同樣是今年以來的政策步調,也已經比較明確的體現出被動式調控的風格,這與08 年的經驗教訓、與目前較為復雜的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與換屆年求穩的需求都是相對應的,掌握調控大權的政府會輕易的放棄調控的主動權么,當然不會,但是當求穩、不犯錯成為優先選擇時,放棄也就放棄了,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政策刺激都是來源于證監會層面的,而非中央層面,這就是高層需求與中層需求不同所引發的結構性政策差異。但這也只能是暫時的,所以我們也時刻保持對政策面的黑天鵝保持警惕,好在換屆效應至少也要維持到十月份,還有時間。而如果二季度之后,真的陷入到滯漲狀態,政策的空間就會更小,被動式管理的枷鎖就更難擺脫,對市場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打擊。當然,從長遠看,我們希望實體經濟的坑挖的深些,滯漲效應對股市的打擊也猛烈些,這樣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的生計也就解決了。
所以如果真的要拍腦門看幾個月之后,那可能就是實體經濟在前,通貨膨脹在后,背后隱藏著相應的政策邏輯,何去何從就讓市場慢慢演化吧,反正現在的市場心態,容不得我們看得更遠,技術甚至更加有用。所以,在滯漲來臨之前,在目前的調整之后,或許是今年難得的一個加倉機會,如果等到三季度,還尚不知會如何演繹呢,即使再有行情,也得到9、10 月份了吧。
另從圖形看,目前的收斂三角如果繼續演化,時間上看也差不多是在7、8 月份要選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