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斐霏
近日,中國基金一哥王亞偉與老搭檔范勇宏雙雙離職,給國內投資界帶來不小震動。大家紛紛對國內基本經理人才稀缺,公募基金機制不合理以及基金業(yè)績差等問題作出各種指責與抱怨。
但大多數國人可能并沒有想到,類似的基金詬病其實并非中國所獨有。作為世界上最大基金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世界第一只指數基金的創(chuàng)立者——約翰·博格就曾在美國的各類媒體上批評普通基金是“賺了歸我,賠了算你”,“那些短期獲利較高的基金在扣除管理費后,竟然遠遠落后于大盤”。
由于特殊的行業(yè)地位以及對自身行業(yè)的不留情面的批判,這位80多歲的美國老爺子獲得了兩項完全相反的稱謂,“投資行業(yè)的良知”和“討厭鬼”。
指數基金之父
基金有些弊病是廣為人知的,比如業(yè)績不理想,虧損仍然收巨額手續(xù)費。在這一點上,一般基金公司實在連一點還嘴的余地都沒有。
資料顯示,2011年,64家基金公司旗下971只基金投資巨虧5004億元,但管理費仍然進賬288億元。另一份數據顯示:截至4月27日,303只標準股票基金今年以來的單位凈值平均漲幅達到5.00%,遠落后于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滬深300,8.95%、14.15%和11.95%的漲幅。
其實早在1951年,約翰·博格就在他的畢業(yè)論文中寫到,“基金產品并不比投資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優(yōu)越”。到了二十多年后的1976年,先鋒公司創(chuàng)立的第二年,學生時代的這一思想才終于轉化為基金業(yè)的一大傳奇——先鋒500指數基金。
現在的投資人會對指數基金習以為常,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博格對于指數基金的執(zhí)著在傳統(tǒng)的主動型基金管理者看來無異于異端邪說。當時投資公共基金的理由只有一個,實現收益最大化,而不是跟著市場上下波動。
博格的異端最終成為流行,先鋒公司也蒸蒸日上。公司成立9年后資產達到5億美元(2009年達到1250億美元)。同年康聯投資集團推出了業(yè)界第二只指數基金,此后指數基金逐漸被大家接受。
基金行業(yè)的批判者
博格的對于行業(yè)的批判更多的來自于他的親身實踐。在先鋒公司成立之初的美國和國內一樣,公募基金可以通過中間人代為購買,美國當時的中間人包括股票經紀(券商),財務規(guī)劃師和銀行。通過中間人代購的基金導致基金的銷售的成本大漲,投資者的收益水平相應下降。這一點在股票型基金上表現并不十分突出,但在貨幣及債券基金上則是投資需要關注的問題。
博格致力于讓先鋒公司成為業(yè)界成本最低的服務提供商。“銷售溢價之爭就像一場短跑比賽,只不過我的跑道是100米,而你的跑道卻是108米”,被博格掛在嘴邊。
對于基金這個知識與資本密集型的機構來說,有些的弊病想從外部得知并非那么容易。但博格來自內部。2003年,在國會某委員會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應邀就基金行業(yè)行為不當問題作證的博格痛斥了當時能想的基金行業(yè)的各種違法行為,其中包括基金管理公司控制基金董事會、犧牲股東利益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丑惡行徑。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華爾街,基金管理公司薪酬飛漲,高管們最關心的是公司眼前看得到的回報,而不是長期穩(wěn)定經營的價值。最擅長的是虛報公司收入和利潤。博格不但把他所了解的情況公之于眾,而且把這個制造了美國歷史上最大股市泡沫的時代“病態(tài)突變”時代,其特點是從傳統(tǒng)的股東利益第一的所有者資本主義變更為企業(yè)高管獨攬一切利益的管理者資本主義。
不過,博格先生一手創(chuàng)立的先鋒基金也漸漸遠離其初創(chuàng)時的目標,機構臃腫、高度商品化與投機趨勢等新問題只能留待現任管理者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