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
摘要: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基因,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國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為此,中國為了建立適合自己境況的社會保障制度,就必須對世界上已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及主要發達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地研究,從而尋覓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國情;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F8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202-02
中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妥善處理大量舊體制遺留問題和新體制下逐漸顯現的社會貧困群體的保障問題,以及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已日益受到社會和政府的重視。因此,研究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及其改革的經驗將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正確實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可以說,中國為了建立適合自己境況的社會保障制度,就必須對世界上已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及主要發達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地研究,從而尋覓到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國際境況比較
社會保障制度是伴隨生產社會化和市場經濟的形成建立起來并已經存在和發展了一百多年。由于它對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當今世界上所有現代化國家皆把實施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國策。“社會保障”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的《1935年社會保障法》中。英國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社會保障做出具體概念的界定:社會保障是一種公共福利計劃,是在保護個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業、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損失,并通過公益服務(如免費醫療)和家庭生活補助,以提高其福利。這項計劃包括保險計劃、保健、福利事業和各種維護收益計劃。為此,英國把社會保障視為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強調遵循普遍性原則[1]。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漫長進程中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均作了各具特色的有效探索。雖說西方過度發達的社會福利制度存在諸多弊病,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證社會穩定、縮小貧富差別和彌補市場缺陷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它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國民收入分配實行宏觀調節的一種重要形式。加之世界各國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等,文化歷史各異,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時間先后不一等,因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社會保障制度[2]。但依據社會保障的實施范圍、享受條件、保障水平、基金來源、管理機構等內容的不同又可分為四種典型的實施模式。
1.“傳統型”社會保障制度。美國、日本等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該類制度。這類制度堅持“選擇性”的保障原則,即對不同的社會成員適用不同的保障標準,社會保障費用由國家、雇主和勞動者三方負擔,社會保障的待遇給付標準與勞動者的收入和社會保障繳費相聯系,強調勞動者個人在社會保障方面應承擔的責任。
2.“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英國、瑞典、挪威等西北歐國家實行該類制度。這類制度堅持“普遍性”的保障原則,社會保障基金主要來源于國家稅收,社會保障的范圍包括“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生活需要,給付的待遇標準是統一的。
3.“國家型”社會保障制度。前蘇聯以及東歐等國家都曾實行該類制度。這類制度堅持“國家統包”的保障原則,社會保障費用由國家和用人單位負擔,職工個人不必繳納保障費用,社會保障的范圍包括了職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社會保障事務由國家統一設立的保險組織經辦,職工參加管理。
4.“儲蓄型”社會保障制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大都實行該類制度,這類制度實行“個人賬戶積累”的原則,社會保障費由勞資雙方按法定比例交納,以職工個人名義存入個人賬戶,在職工退休或有其他生活需要時,將該費用連本帶息發給職工個人。
總之,社會保障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逐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所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人類自古以來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外經驗啟示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從形成到發展都經歷了漫長的階段。世界各國在這一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晚,而西方國家卻積累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許多經驗,其中有不少值得中國借鑒。
中國在計劃經濟下認為公平問題和經濟不穩問題能夠通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制度得到解決。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就成為計劃經濟體制的延伸,它順理成章的是國家在城鎮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代表全社會人民的利益;而西方社會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是在于彌補市場失靈狀況,而不是要履行“慈善”政府的職責[3]。但世界上直接導致社會保障私有化浪潮興起的原因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導致政府收入增速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社會增加社會保障支出。
中國“十五”計劃建議和國務院《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均明確提出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的總目標:“建立獨立于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強調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市場經濟運行與發展的重要支柱, 也是社會保障需求與供給的內在要求。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須加快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制度又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選擇,既與各國的國情有關也與市場經濟的發育狀況有關。為此,中國確立的社會保障模式理當尊重社會保障的演進規律, 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國情。譬如說,中國是人口大國,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財富相對不足,社會結構仍然是二元體制,并將很快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些皆加劇了社會保障的實施難度。有鑒于此,吸收國際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就可得出以下啟示:
1.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社會保障程度。眾所周知,經濟實力是決定一切事物的物質基礎, 社會保障也不例外。發達國家特別是“福利國家”, 保障對象不僅遍及全民,保障項目還貫穿人生各個方面。相反, 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項目相對較少。這就要求中國采取漸進的觀點, 認清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像中國社會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在2000年已經達到7%。它已符合聯合國的一個國家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定義條件,說明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然則“人口轉型”的背景是發展中經濟,如此看來,社會保障所要求的經濟實力,中國自然是遠不如發達國家的。因此,發展中經濟的“人口轉型”使得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更為迫切[4]。由此可見,中國在當前理應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 避免出現社會保障水平過高、覆蓋面過寬、超過國力負擔的尷尬局面。
2.完善的法律規范是社會保障制度得以推行的重要基礎。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社會成員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對于公民來說,享受社會保障是其基本權力。就國家而言,為公民提供社會保障是其應盡的義務。因此, 如何用法律的形式將這種權利與義務加以規范和制約就顯得頗為重要。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任何一項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都是以相關法律的制定和修正為先導。中國從總體上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尚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權威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要求不甚適應。因此,從理論的角度,還需要對中國社會保障的法制建設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系是社會保障推行的組織保證。社會保障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由此,應建立一套分工協作的管理系統,以保證社會保障工作的順利進行。發達國家為穩定社會保障財政,在保障基金的管理上均采用基金制,這是一條有益的經驗。為此,中國社會保障的管理體系應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社會保障的管理機構,它對社會保障實施行政管理職能,通常由政府及政府授權的行政部門組成。二是社會保障基金運作的監督機構,它由政府有關部門和公眾代表組成,負責監督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和管理。三是社會保障基金的經辦機構,負責社會保障基金的經營和管理, 負有保證該基金的正常支付和安全流動的職責。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綜合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模式改革的基本經驗和教訓,將對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和啟示價值。可以說,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經歷了從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從自發到自覺、從單項到全面綜合改革的艱難歷程。改革初期對社會公平的矯枉過正已經得到正本清源。國人對社會保障的認識越來越科學, 越來越接近和符合社會保障的本質。中國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加快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注重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拓寬社會保障籌資渠道、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加快實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從而建構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的有效管理體制。
綜上所述,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基因,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國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中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整個社會結構性變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變得越來越迫切,它不僅直接影響著經濟體制改革能否順利進行及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成功,而且涉及到城鄉居民能否獲得有保障的生活環境,從而對社會穩定和經濟與社會的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均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志勇.比較財政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01.
[2]周弘.福利的解析:來自歐美的啟示[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0:8.
[3]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66.
[4]方樂華.社會保障法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78.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