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聰生 郭凱杰
摘要:如今,不少人一門心思希望借助捷徑實現個人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人被稱為“傍傍族”。公眾對“傍傍族”的心理是糾結的,然而人們在不經意間也成為了“傍傍族”,因為人們常常除了這個選擇,就無法做出更合理的選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傍”可以讓弱勢人群找到快速捷徑,實現目標。但卻給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何減少“傍傍族”這一現象,將是未來中國社會重點探討的問題之一。揭示了“傍傍族”的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分析了“傍族族”出現的緣由,指出了如何減少“傍傍族”這一現象的總體思路與基本目標。
關鍵詞:“傍傍族”;快速捷徑;事半功倍;中國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221-02
引言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展開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最新一代的“傍傍族”已悄然誕生了。56.9%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普遍存在“傍傍族”(傍款、傍權、傍關系)。為什么會“傍”?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已經逐步呈現出“關系多了好走路”的傾向。而這樣的“文化暗示”為什么會出現并被認可?這是未來中國社會重點探討的問題之一。
一、“傍傍族”的內涵
清華大學哲學系副主任肖鷹教授:世界上有許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國家,國民只要傍著國家就能夠生活得很安逸。但是,為什么這些國家仍舊能夠保持巨大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那是因為人們有一種獨立自主的個體精神的支持。然而,我們當前雖然個人主義泛濫,但許多人卻并沒有樹立起真正獨立的精神。所以“傍傍族”日漸增多,其結果只會讓我們整個社會越來越失去創新和獨立發展的能力[1]。
“傍傍族”是指人們渴望借助捷徑實現個人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中國人的行為邏輯方面進行分析,“傍”是中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中傳統的“關系主義”運作方式在當代的延續 [2]。
二、“傍傍族”出現的緣由
在當今新詞層出不窮的環境下,“傍傍族”能夠迅速成為焦點,自有其深刻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遷背景。或者說,民調顯示的“靠自己的能力難以實現夢想”、“投機心理盛行”等,既是“傍”的原因,也是在轉型社會中公眾渴望尋求快速致富渠道的社會環境和浮躁的社會心態的寫照 [3]。
1.社會流動機制的缺陷。在社會上升空間日益狹隘,上升渠道越來越狹小,個體改變命運越來越困難的現實下,除了成為“傍傍族”,就沒有什么可以幫助他們了。從社會流動機制看,當社會越缺乏公平、通暢和正式流動渠道時,就會迫使有些人不由自主地選擇“旁門左道”來謀求社會地位的升遷,“傍”就是一種選擇[3]。然而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中,優勝劣汰是自然的規律,這不僅能使下級階層的優秀分子實現階層流動,上層階級更新血液,也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所以說現代社會的分層結構應該是一種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能夠公平、通暢的自由流動,而不應是一種封閉的結構。這種缺陷的社會流動機制,公眾已不能接受。因為現在法制已深入人心,自由與平等已深深扎根在人們的心中,要使得社會底層的人們安于現狀是不可能的,但公眾卻無法改變社會流通機制,所以,為了生存,為了未來,就只能選擇“傍”來改變命運或實現夢想。
2.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等。在中國當今社會中,逐漸出現了政府部門與國有企業被權力階層壟斷與世襲,貧困階層子弟只能在非正規的事業單位工作,甚至很難尋找正常的工作機會。而且,隨著壟斷與不公平競爭的加劇,關系網絡進一步強化,貧困階層子弟想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更加渺茫[4]。目前,“蟻族”群體的隊伍不斷壯大,中產階級的中間人群普遍蝸居,這些都映射出優勢群體擁有較高的社會資本與社會資源的現象同時反映了強者占據優勢、弱者更加邊緣化的“馬太效應的局面。而“傍傍族”正是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產生的,公民發展機會不均等,社會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等的趨勢正在擴張[5]。
三、減少“傍傍族”社會現象的對策思考
眾所周知“傍傍族”可能導致社會流通渠道變得畸形、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公共權力的異化、社會人脈關系的作用越來越大。然而留給我們反思的問題是如何給更多的公眾不進行“傍”的理由。
1.約束和規范社會公共權力。為了防止權力的異化,核心在于健全約束制度,實施有效監督,從制度層面上對權力與利益做出合理·安排,使公共權力與私人利益相分離,從而達到有效預防腐敗的目的。公職人員必須正確處理好自己的私人利益,不能讓私人利益破壞公共政策和行政行為的公正性、客觀性,否則必然會濫用公共權力,使其淪為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侵害大眾與國家利益。就此而言,利益沖突是腐敗的潛在之源。這種制度建設,其宗旨在于規范和監督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避免私人利益對公務公正性的干擾,進而減少公職人員以權謀私的機會和空間[6]。
2.邊緣人群的救助安撫與利益補償。社會公平與否,集中表現在社會成員承擔的改革成本與財富分配上。對于階層分化過程中出現的弱勢階層、利益受損群體——“傍傍族”,我們應該采取各種措施給予其扶持或補償。核心是確立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7],形成社會救濟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構筑一個由政府和社會民間組織共同編織的可靠的社會安全網,讓弱勢群體也能充分享有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最終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
結語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能提供給年輕人以通過勞動等改變命運的機會,有暢通的上升渠道,保障個人可以通過勞動或奮斗完成社會階層的流動,而“傍傍族”們的崛起,恰恰反襯出草根們靠勞動靠自己奮斗實現夢想的艱難。正是公民發展機會嚴重不均等的制度缺陷,導致了“傍傍族”興起以及“傍”文化的盛行。在許多人那里,對于功利目標的追求已全然失去了道德準則和倫理精神的必要約束和引導。“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準則已成為不值一曬的陳年陋規,能否達到目的的衡量手段是否合理的唯一標準。在這樣一種社會心態下,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既然如此,只要“傍”能夠幫助實現目的,只要“傍”能夠幫助獲得寬裕的生活,夢寐以求的地位,“傍”一下又有何不可呢?
參考文獻:
[1]姚文穎.傍款傍權 56.9%受訪者確認身邊遍存“傍傍族”[N].中國青年報,2010-07.
[2]王小章.“傍傍族”流行折射三大社會病灶[N].人民論壇雜志,2011-01-25.
[3]劉鳳羽.如何讓“傍傍族”由藤變樹[N].重慶商報,2010-12-08.
[4]朱四倍.指責“傍傍族”不如反思草根夢想何以寄托?[N].燕趙都報,2010-12-08.
[5]石敬濤.制度不兜底,我們都是“傍傍族”[EB/OL].中國經濟網,2010-12.
[6]程鐵軍.健約束制度防范濫用公共權力引發腐敗[N].安徽日報,2010-07-20.
[7]陳淑珍.孝道視野下當代“傍老族”現象的反思[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8,(1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