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機構可疑交易報告是反洗錢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目前,金融機構過度依賴可疑交易客觀標準、系統識別智能化程度不高、判斷標準差異性較大等原因導致可疑交易報告海量報送、情報價值低的問題較為突出。本文擬通過分析評估金融機構報送可疑交易報告的現狀,并試圖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金融機構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可疑交易報告數據量龐大而情報信息價值較低,已成為制約反洗錢工作開展的主要障礙。可疑交易報告制度是反洗錢工作的核心和關鍵,在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中規定了金融機構可疑交易的客觀標準,這些客觀標準在反洗錢開展的初期階段指導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篩選、識別和報告可疑交易具有積極作用。但從實際情況看,多數金融機構報送可疑交易報告過程中還存在主動分析識別的動力不足、過度依賴客觀標準和反洗錢監測系統提取等問題,使得可疑交易報告質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不利于發現和挖掘真正的可疑交易和洗錢線索,不僅無法幫助反洗錢情報分析部門提高情報分析效率,反而可能妨礙反洗錢情報分析部門甄別涉嫌犯罪和洗錢活動的能力,并有可能阻礙執法部門迅速和有效地開展刑事調查。
一、當前金融機構報送可疑交易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過分依賴反洗錢監測系統,數據價值低
當前,金融機構主要依據《管理辦法》中對可疑交易的標準進行判斷,只要相關數據和行為符合可疑交易標準,反洗錢監測系統給出預警并抓取生成可疑數據報告,報送當地人民銀行。反洗錢監測中心2009年和2010年分別接收可疑交易報告4293.3萬份和6204萬份,報告數呈逐年上升勢態,這兩年分別向有關部門移交重點可疑線索654起和133起,這些成果的取得,與金融機構認真執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密不可分,但是,目前金融機構在執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及挑戰,使可疑交易報告質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的問題客觀存在。例如部分金融機構反洗錢監測系統不能將監測數據與客戶行業、資金特點等相關因素結合分析甄別,未運用更多個性化的分析來提高可疑交易識別的準確性[1]。由于報告信息太多,反而降低了信息分析處理的效率,不能正確區分異常交易與可疑交易,致使可疑交易報告數量激增但質量不高,嚴重影響了反洗錢工作的成效。
(二)報告標準不適應現實的洗錢風險狀況
隨著金融創新力度的加大,新型金融產品層出不窮,洗錢犯罪手法已經突破了傳統金融業洗錢的范疇,不僅可以通過銀行,證券和保險業金融機構,而且可以通過房地產、珠寶等特定非金融行業。現有的絕大多數可疑交易線索來源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如房地產、貴金屬、第三方支付機構等高風險熱門行業的可疑交易數據尚屬空白。證券期貨保險業的資金轉入轉出主要由銀行來完成,雖然資金流轉受限于業務種類限制,但是不排除行業內洗錢行為發生的可能。目前,我國現有的反洗錢法律、法規主要針對的是金融機構或特殊非金融機構的傳統業務,而對網銀業務、銀行卡等業務的監管相對薄弱,缺乏制度層面的剛性約束和限制[2]。洗錢犯罪涉及領域眾多,現行報告標準跟不上反洗錢形勢的需要,金融機構在實際工作中可疑交易標準還是不易把握。
(三)可疑交易報告制度制定缺乏針對性
一個有效的可疑交易報告制度應體現行業的洗錢風險特征。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行業的特點做詳細劃分,對《管理辦法》中的可疑交易標準予以量化,綜合運用剛性和柔性報告規則,進一步制定完善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通過反洗錢監測系統甄別出可疑交易數據并直接“總對總”上報至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的做法,并沒有將洗錢風險控制有機整合進運營風險管控流程,可疑交易監測分析只局限于資金交易和交易行為的分析,缺乏對客戶主體以及財產、社會關系等有機結合的分析,這是可疑交易報告制度有效性偏低的重要因素。對客戶身份信息的準確定位是可疑交易監測的重要環節,沒有準確定位,可疑交易監測分析就沒有任何意義[3],也增加了金融機構的經營控制風險。
(四)反洗錢人員非專職化缺乏主動性
目前,金融機構反洗錢基礎工作處理多是由基層金融機構承擔,大部分基層金融機構的反洗錢領導組織、機構還局限在設立這一層面,除按要求在形式上成立了反洗錢工作領導小組外,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反洗錢崗位人員均為兼職,他們在承擔著業務量考核指標和客戶服務的雙重壓力,還要利用休業時間去處理反洗錢工作。金融機構反洗錢組織機構體系的缺陷,已經成為制約反洗錢工作深入高效開展的瓶頸,工作人員難以集中精力進行反洗錢監測上報工作,甚至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反洗錢職責,很少主動去開展反洗錢工作。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人員非專職化,必然導致其反洗錢意識和分析水平下降,致使報送的可疑交易報告缺項、漏項或格式不規范,甚至還有機關事業單位、部隊等不在報送范圍的交易數據。
二、提高可疑交易報告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反洗錢監測系統的監測質量
金融機構總部應健全內部協調機制,改變本單位內部信息不共享問題,盡快實現內部信息的共享通用,并逐步實現不同金融機構間賬戶信息的互通互連,提高金融機構間相互協作和資金監控能力。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反洗錢監測系統功能設計,具有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的自動識別、信息完善、信息上報、管理查詢等功能。科學設置系統各項識別指標及篩選條件,擴大業務系統覆蓋范圍,不斷提高計算機數據挖掘、智能分析與識別技能,增強反洗錢監測系統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減少可疑交易漏報告、重復報送、垃圾信息多的問題。實現反洗錢監測系統與業務系統間的聯通對接,將可疑交易監測工作貫穿于金融業務辦理的各個環節,全面提升反洗錢監測系統提取可疑交易的數據質量,也適應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需要,加強金融創新產品的超前監管,建立動態的可疑交易報告系統,有效防范各種新業務帶來的洗錢風險[4]。
(二)完善可疑交易報告實施細則
金融機構應參照監管部門制定的客觀標準及指引,制訂明確、精細化可疑交易監測分析操作指引和符合自身特點的可疑交易甄別流程[5],建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可疑交易報告實施細則,明確反洗錢工作人員的職責分工,完善對可疑交易報告的人工分析、干預機制。建立覆蓋所有業務、所有環節的監測和分析流程,要在可疑交易報送前對交易數據嚴格落實逐級分析、審查制度,要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客戶的資信情況,對其關聯實體、業務種類、經營狀況等嚴格審查,合理判斷可能存在的風險,報送過程中,應遵循完整準確性、技術性和保密性原則。建立對高風險客戶資金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和以客戶群為監測對象的可疑交易報告工作流程,同時,要依據客戶的不同情況,劃分不同的風險等級,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風險監測。
(三)優化機構設置集中處理反洗錢工作
金融機構要適應日益變化的反洗錢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反洗錢內控制度,建立相關規章制度,成立反洗錢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組,科學合理地設置如客戶風險監測、交易監測和甄別補錄等反洗錢崗位,將具有較高素質和較強分析能力的專業分析人員充實到反洗錢崗位,獨立于業務條線專職集中處理反洗錢工作。建立反洗錢專職人員準入、培訓和退出機制,制定反洗錢監測操作規范,明確集中處理模式下的各項工作要求,規范反洗錢專家團隊的操作行為,形成專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的操作流程。依靠高科技信息系統的技術支撐,實行反洗錢集中處理有利于全面掌握和了解客戶交易全貌和交易特點,準確鎖定和及時報告可疑交易行為,提高反洗錢數據報送質量和效率,同時也減輕了業務人員反洗錢工作的壓力。
(四)建立正向的反洗錢激勵機制
為促進金融機構有效履行可疑交易報告義務,提高可疑交易報告質量,金融機構應制定反洗錢工作責任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將可疑交易報告等反洗錢工作與業務工作同考核,可有效防范員工反洗錢責任意識淡薄,主動分析識別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執行制度不嚴以及瞞報、漏報可疑交易現象。監管部門應將監管的重點放在風險管理而非合規方面,在對檢查、處罰嚴格限定的同時,監管部門還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正向激勵,加強對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的服務指導,對主動分析報告可疑交易,及時提供有價值情報和涉案線索、協助破獲案件有功的部門和個人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及精神鼓勵。逐步實現監管導向由規則為本向風險為本的轉變,可以在較大程度調動金融機構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反洗錢工作從形式合規到實質有效的根本轉變。
三、結語
金融機構作為市場活動的重要主體,對于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穩定、破壞市場交易原則的洗錢犯罪,有著責無旁貸的監控、管理責任。只有金融機構從資金流入的源頭進行管理、監控,才能在洗錢犯罪行為的發生上進行預防和威懾。同時,金融機構應不定期地對員工開展多層次的反洗錢培訓,提升員工對洗錢行為危害性的認識,提高員工的責任意識和風險防控意識,自覺地將反洗錢工作貫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終[6]。全面提升金融機構對可疑交易的自主識別能力,在客觀指標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可疑交易報告的情報價值,減少洗錢犯罪行為的發生,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保證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童文俊.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制度有效性探析[J].海南金融.2011,(6):24-26.
[2]中國人民銀行吉安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反洗錢大額可疑交易報告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金融會計,2007,(12):43-47.
[3]晏銀香.從反洗錢監管實踐透析可疑交易行為核實查證的難點[J].武漢金融,2011,(3):45-46.
[4]王衛紅.關于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可疑交易報告機制問題的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1,(4):86-87.
[5]董傳和,江虹,石鴻彬.構建有效的可疑交易監測機制[J].金融會計,2011,(10):66-72.
[6]張兵.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在反洗錢中的重要作用[J].財務與審計,2011,(14):7.
作者簡介:孔繁琦(1980-),男,江蘇鹽城人,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反洗錢處,工程師,碩士,畢業于河海大學計算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