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成 田志剛
1 親本來源和選育過程
2003年9月3日在河南省西峽縣寨根鄉界牌村的山上發現一優良單株。當時該株結有112個果,其中最大的120克,100克以上的15個,50克以下的有63個,其余34個果均在60~90克,軟熟后香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達17%。當年9月即采枝嫁接成活1株,2004年開花,結一個果,重100多克。
2004年嫁接繁殖200多株,2007年發展到數十畝,目前已發展到300多畝,產量約50噸。
從2006年開始,分別在武漢市、湖北建始縣、江西奉新縣、四川蒼溪縣、江蘇海門市等地進行區域試驗,在各地均表現良好。2009年通過河南省種子管理站鑒定,定名為豫皇1號。
2 品種特征特性
2.1 植物學特征
該品種屬中華獼猴桃。老枝深褐色,1年生枝淡棕紅色或青褐色,皮孔細而密。芽苞突起,芽裸露。葉片近圓形或扁圓形,先端多有短尖,基部心形,正面深綠色,光滑無毛,背面淡綠色,密被短毛。縱徑13~19厘米,橫徑14~24厘米,葉柄長8~17厘米,粗0.4~0.7厘米。花冠直徑4.9~5.1厘米,花瓣白色,多為6瓣,柱頭29~35個,退化雄蕊54~61個。
2.2 果實經濟性狀
果實圓柱形,縱徑6.0~8.0厘米,橫徑5.2~6.0厘米,側徑5.3~5.5厘米,平均單果質量88克,最大148克,果皮淺棕黃或棕黃色,果面光潔,果頂稍凹或平,果形端正、漂亮(圖1),果柄長3~6厘米,果心小而軟,種子較少,軟熟后果肉黃色,肉質細嫩,汁多,香甜味濃,可溶性固形物16.5%~17%,果實成熟期9月中旬,自然條件下可存放2個月左右,冷藏條件下可貯6個半月,貨架期20~30天。
圖1 豫皇1號果實剖面
2.3 生長結果特性
該品種樹勢健壯,萌芽率高,成枝力強,幾乎所有枝條均能發育成結果枝,一般結果母枝,能著生6~8個結果枝,以中、長果枝結果為主,每個結果枝著生6~8個果,節間短,果實間距2.5~5.5厘米。其嫁接苗第2年結果,第4~5年可進入盛果期,畝產可達2000千克,在立地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情況下,畝產可達3000千克。
2.4 物候期
該品種在河南西峽寨根2月底出現傷流,3月初萌芽,3月中旬展葉,4月中旬現蕾,5月初開花,盛花期3~4天,5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果實膨大期,9月中旬果實成熟,果實發育期約125天,11月下旬落葉。
2.5 適應性及抗逆性
該品種適應性強,在海拔35米的武漢和海拔1100米的湖北建始縣,均生長正常,表現良好,果大味甜、豐產、穩產,最大單果質量超過150克,在試栽地病蟲害少、抗逆性強。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建園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建園。栽植株行距為4米×2米,架式采用平頂大棚架。
定植時雌雄比例為8∶1,配置當地選育出的“寨雄1號”作授粉樹,并輔以人工授粉。
3.2 整形修剪
實行單主干上架,當主干長到1.8米時,剪去先端生長點,促使萌發2~3個主蔓。進入盛果期以后,采用三步修剪法,即一疏、二縮、三短截。
疏枝:疏除枯死枝、病蟲枝、多年結果的衰老枝、并生枝、重疊枝、下垂枝、細弱枝和從基部主干上發出的徒長枝,選留當年的發育枝確定為下年的結果母枝。
回縮:對連續結果多年的衰老枝和結果部位外移嚴重的枝進行回縮,至少回縮到行距的中間線以內,或回縮到該樹的樹冠以內。
短截:對選留的結果母枝,要根據生長狀況修剪到飽滿芽處,長果枝留8~10個芽,中果枝留6~8個芽,短果枝疏除,如在全樹總枝量不足的情況下,可留2個芽子進行短截。
3.3 花果管理
該品種坐果率高,為提高商品率,要及時進行疏蕾、疏果,主要疏除小果、病蟲果、畸形果,長果枝留4~6個果,中果枝留3~4個果,短果枝留1~2個果。當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6.5%時及時分批采收。
3.4 肥水管理
施好萌芽肥、果實膨大肥和采后肥,萌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搭配磷、鉀肥,膨大肥以磷、鉀、肥為主輔以氮肥及鈣、鐵、鋅等微量元素,采后肥以有機肥為主,輔以磷肥,施后澆足水。注意果實膨大期要保證田間持水量在70%左右。
該品種適宜于長江流域各獼猴桃產區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