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評論員
在中國漢字中,“堅”和“艱”讀音一致,意思相近,但若用在緊要處,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語境效果。有時候,這種效果還牽涉到敏感的政治。如說,改革到了攻堅之年,沒問題,可以說,而且很悲壯。但要是說,改革有了攻艱之難,則明顯委頓了氣勢。這樣的分別,讓主導改革的官方和參與改革的醫療衛生機構絕大多數人,都喜歡揚“堅”抑“艱”。
不過,對于“最大的民生工程”醫改來說,筆者卻以為后者更貼切。這是因為,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新一輪三年醫改的最后一年,也即攻堅之年。回過頭來看看,醫改鳴金之年的年度漢字是什么?艱。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中國民眾十分關注的問題。大力推行的新一輪醫改,要緩解的就是這個問題。那么。新醫改的進展如何?存在什么樣的難度和阻力呢?在改革的進程中,又該如何來破解這些難題呢?
去年12月初的幾天,寒流乍到,天寒地凍。筆者恰好身處蘇北地區鄉鎮,或許,與一位鄉鎮醫生的交談,能夠為醫改之間呈上粗淺的答案。這位老先生是建湖縣建陽鎮醫院的內科醫生。我問他,醫改以來,特別是基層醫院實行基本藥物制度以來,農民們看病是不是便宜了些?他說,是便宜了,主要是鄉鎮醫院都實行藥品零差價,也即15%的藥品加成取消了,由財政補上,所以藥便宜了。但是他喊冤:如今的基層醫院醫生工資太低了,像他這樣做了40年的老醫生,工資才兩千多一點,十幾年沒加了。
一個原先的藥品“加成”取消了,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另一個是醫生工資十來年沒有“加成”。這恐怕構成了中國醫改的一個縮影。國家大力推行基本藥物制度,實行政府集中招標采購,降低藥品成本,這項政策在某種程度、某些地區產生了積極效應,基層特別是縣鄉一級醫療機構,看病責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由于政府投入不夠,作為公益性質的公共醫療(公立醫院)捉襟見肘,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短板就是中小醫院收入不高,經濟拮據。而“困頓的醫院”和“貧窮的醫生”,驅使藥品流通領域滋生無法遏制的暴利利益鏈。去年末,央視等媒體連續聚焦藥品價格虛高黑幕,曝光的事實觸目驚心,一些普通的治感冒藥,從出廠到消費者終端,居然利潤翻了20倍到65倍,已經洞穿了民眾的心理底線。甚至有輿論認為,在一系列藥價瘋狂暴利面前,醫改已經壽終正寢。
當然,這樣的斷言有些偏激。醫改已經進行了三年,各種跡象表明,醫改在突出醫療的公益屬性,加大基層醫療機構投入,實現基本藥物制度的全覆蓋方面成就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遺憾的是,這種明目張膽的“藥價暴利”所挾持的醫療腐敗,不僅令醫改的公信力大為降低,也在很大程度上斷送了醫改的合法性。問題何在?艱難何存?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坦承:在利益的博弈中,有些政府部門并沒有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過多地考慮了政府的利益、醫院及醫務人員的利益、生產企業的利益、流通企業的利益等等。醫療投入不夠,政府錢不是問題,而是想不想的問題。逐利機制使我們公立醫院偏離了公益性的方向,老百姓看不起病,同時老百姓也用了很多不該用的藥。
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大調整。如果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鏈不被斬斷,政府過多顧及自身的利益,群眾利益沒有放在優先考慮,醫院還要拼命創收,這樣的改革必然步履雛艱。
因此,醫改攻堅之戰,且慢豪言壯語,而應迎難而上,不避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