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睿
去年下半年,“藥你死”對于患者和藥企來說似乎不再是恐懼,而對于囤藥者來說,卻是一樁災難。
價格“跳水”
2009年和2010年,中藥材價格暴漲數倍甚至數十倍,讓偏愛中藥材治病的市民不得不選擇放棄。在連續的漲價潮后,中藥材價格開始出現松動。
太子參從每公斤50元漲到500元,只花了一年多時間;三七從每公斤六七十元到六七百元,花了不到兩年時間。從2009年開始,國內市場上中藥材價格暴漲,很多治療常見疾病的中草藥成了貴族藥,讓老百姓敬而遠之。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平均漲幅為109%,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
猛烈上漲后終于迎來了猛烈的下跌。商務部“成都中藥材價格指數”顯示,中藥材價格在2011年7月中旬開始出現拐點。記者調查發現,成都市場上黨參價格自去年9月底以來已經跌去了20%,目前價格維持在每公斤70~80元,這一價格一度飆升至每公斤100元。黃芪的價格也從之前的27元1公斤下調至14元1公斤。廣州市清平路中藥材批發市場上黨參的價格最低在60元/公斤,三七價格仍徘徊在330元/公斤。沈陽藥材批發市場,近兩個月來,中藥材價格也在暴跌,兩個月前黨參每公斤120元,現在才60元。降幅較大的還有白術、三七、甘草等。
據中國中藥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底,包括中藥材常用的大宗品種在內的537個藥材品種中,同比價格下降品種為245個,占總量約46%。其中補骨脂、覆盆子、桔梗、川芎、八月札、天冬等中藥材價格跌幅明顯,均在50%以上,最大的超過70%。就連一直備受消費者青睞的冬蟲夏草,也前所未有地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情況,規格為4000條的冬蟲夏草同比降價額度逾2000元。
中國藥材市場網市場部經理華錦表示,國內中藥材有數萬種,常用的也有幾百種,監測顯示,市場上80%中藥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價,像白術、黨參等降幅都超過50%。
“太子被廢黜,黨參漲價渺,人人欲自保,不購只管拋。”這是前段時間的中藥材市場上,經銷商們恐慌拋售手中太子參和黨參囤貨的寫照。
“這次降價太突然,一些藥農恐怕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一位在安國經營藥材的批發商說,由于中藥在最近三年來一直上漲,種子的身價也高了,一些藥農在前年花高價買的種子,去年種出的藥材卻降價了,受損程度可想而知。
前兩年,藥材漲價激發了農民的種藥熱情,藥農們普遍擴大了種植、養殖的范圍,致使去年藥材大量上市。藥材豐收了,價格卻降了。“成品漲價——擴大種植——大量上市——價格暴跌——種植減少——成品漲價”,這個缺少市場調控的產業怪圈在藥材產業中出現。據此業界專家指出,中藥種植、養殖同樣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介入調控,促使產業步入良性發展。
“跳水”探查
對于中藥材逆市降價,很多醫藥界業內人士將其歸結為炒家拋貨所致——前期發改委加大了打擊藥材囤貨的力度,一些炒作的公司資金出現短缺。
此外,市場供需關系也是促使中藥降價的一個重要原因。前一輪中藥材價格的持續高企,曾令不少企業落入進退兩難的尷尬。為確保產品質量和順利生產,不少企業不得不舍近求遠,繞開中間商,直接與產地對接,進行藥材采購。產銷對接除了為企業降低成本外,也斷絕了炒家的銷路,減少囤積居奇的溫床,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藥材價格。
在中藥材價格逐步回落的同時,不少中藥材電子交易平臺開始逐步走俏。通過監測平臺的建立,實現產銷信息對接,理順中藥材流通價格,已成為業內的共識。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包括企業及相關協會新建立的各種中藥材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已有十幾個,一股中藥材電子商務信息熱正在逐步形成。
“中藥材電子交易平臺的出現,為廠家與產地對接提供了平臺,縮短了中間環節,也為中藥材價格的回落奠定了基礎。”中藥材天地網副總經理賈海彬表示。
那么,中藥材線上交易究竟有什么吸引力,能夠讓廣大中藥材交易者加入其中呢?據業內權威,全球首家中藥材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南京同仁堂·綠金在線中藥材電子交易平臺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相對于傳統交易模式,線上交易具有交易面更廣、成本更低、品質更高、風險更小等特點,非常符合交易者當前的需求。并且通過一個公平公開的透明化的網絡平臺,讓交易者在網上公平競價,合理買賣,在競價的同時,融合各位交易者的意見,從而獲得一個合理的價格,避免了藥材價格由“私人”說了算的情況發生。這樣不但能夠滿足個人需求,同時也能配合國家對中藥材價格的宏觀調控。而“綠金在線”CEO張文軍先生則說:“我們就是要打破中藥材交易的傳統模式,利用‘綠金在線獨有的UNPA、HDC國際標準認證,提高我們中藥材的質量,降低交易成本,搭建中藥材走向世界的平臺!先進的交易平臺,必將取代傳統的交易模式,這不僅是交易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進步!”
由此可見,中藥材交易由“街邊”走上“網絡”乃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中藥材線上交易模式勢必成為主流交易模式。
對于中藥材電子交易平臺的建立,華潤三九常務副總經理、三九醫貿董事長邱華偉認為:“從標準,從品質認證開始,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
中藥藥企獲利?
這次中藥材降價受到了眾多中藥企業的歡迎。“中藥材采購成本是中藥企業最大的成本,降價將起到積極作用。”廣東羅浮山國藥市場總監羅時璋表示:“前兩年因為中藥材價格高企,公司有十五六種中藥不能正常生產或者停產,占公司中藥產品總量的20%,現在這些產品都恢復了生產。比如說復方丹參片,這是一種常見中藥,但是從前年4月開始我們停產了一年多,不久前才恢復。”
“藥品主要由國家定價,有些藥品價格并不取決于企業本身,所以并不是藥材降價,藥品就會降價。另外,對于國家定價范圍外的一些藥品,其價格主要取決于競爭態勢,而且與營銷策略、品牌策略等有關。”康恩貝董秘楊俊德則對中藥降價促使藥企獲利一說持一定的保留態度。
“中藥材降價對于緩解上市公司成本壓力肯定是好事,但業績的表現要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這要看整體的庫存政策和庫存周期。”深圳某券商醫藥行業研究員相對樂觀。
不過也有醫藥行業研究員顯得比較謹慎:“整體來說,中藥材價格下降對上市醫藥公司的影響有限。據統計,上市公司中對中藥材價格變動比較敏感的公司并不多,對于一些庫存消化能力較強的公司影響更是不明顯。”
“藥你死”的覆滅,是必須的。可我們也不希望中藥材市場暴漲暴跌,暴漲暴跌不利于產業健康發展,暴跌之后很容易引發藥賤傷農,最后大家不再發展種植,就會引發新一輪的暴漲暴跌。而且,容易導致藥材積壓囤積,降低原料的質量。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市場,這就需要政策的調控和一個負責任的規范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