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青園
為了應對競爭的壓力,2010年4月24日,華潤三九、天士力、云南白藥、江中藥業、東阿阿膠五家上市藥企在廈門成立了一個名為“APS品牌藥企沙龍”的戰略聯盟。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他們又將康美藥業和滇虹藥業吸納入盟,構成“七劍”。
去年7月,在青島的沙龍活動中,“七劍”開始出鞘——他們均表示將盡快著手探求在原料上進行合作的可能性,未來或有望共建中藥材種植基地、原料儲備交易平臺。
行業“領頭羊”?
由于供需關系的失衡以及社會游資的惡性炒作,中藥材價格自2009年開始經歷了接近兩年的高速增長期。而藥品價格無法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上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開工即等于虧損,很多企業不得不停止生產。藥企聯盟呼吁制藥企業建立原料基地,通過提高中藥材的品質與產量來應對藥材漲價的狀況。
在貴州森泰實業有限公司的茯苓生產基地,工作人員經過三年的努力總結發明的“茯苓復式栽培技術”,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并積極推廣。該技術能使茯苓產量比傳統方式提高53%,綜合商品率提高90%以上,特別是它能利用枝丫廢劣松材種植茯苓,改變使用大徑級材種植茯苓的傳統,大大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此外,聯盟內部品牌藥企之間組織協作,創新了行業管理,在成員間簽訂了一個無形的契約,成員藥企共同擔保和監督組織內產品的質量與療效。
作為藥企“領頭羊”,藥企聯盟幾位大佬還向國家建議對一些中藥材建立藥材儲備制度,這樣,首先可以平抑物價,就像國家儲備糧食和白糖一樣,除了價格管控以外,建議國家對惡意炒作的一些不法商販加大打擊力度。
藥企聯盟代表制藥行業發出了聲音,讓國家意識到建立中藥材儲備制度積極作用。在提高中藥材產量“治標不治本”的情況下,藥企巨頭一直在努力尋求國家行政手段的幫助,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讓國家動手才是最有力的。
中藥全球化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五”,中國的中醫藥生產增加2.3倍,年均增長23%,工業銷售增加2.4倍,工業利潤增加2.7倍,年均增長20%。這樣一組數據,透視著中國中醫藥發展的前景。2011年,預計中醫藥工業總產值會突破4000億元。
隨著世界對植物藥的認可程度的增強,中國中醫藥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傳統醫藥市場被產自日本、韓國的“洋中藥”占據。
面對中藥全球化的問題,藥企聯盟天士力董事長閆希軍提出了“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三步走的戰略。走出去體現企業創新精神,走進去是要融入主流市場,還要走上去,最終達到產品標準接軌,獲得東道國消費者的信任依賴。
中國的企業從來不缺項目,而是缺把一個項目做到全世界無人能敵的專業精神、境界和才能。國際化僅僅靠單個企業的力量還顯得不足,APS組織成員之間可以形成合力,帶動一批企業,達到符合國際化的標準,保證原材料供應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其次通過中藥聯盟的聯動技術創新,將為中藥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提供動力,從而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此外,通過中藥生產企業、科研院所與藥材種植基地的聯動,對以工促農、以科促農、促進農民增收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隱憂多多
然而,藥企聯盟內部究竟誰說了算?是“百花齊放”還是“一家之言”?在一個組織里,我才是紅花,大家都是綠葉;我才是中心,大家都是配角的問題存在嗎?如果聯盟內部論資排輩日趨固化,等級制度日趨習慣,聯盟成員之間難免會互相猜忌和防備,到時不但不能形成合力,甚至會演變成一場“內戰”。
在中國,一個偉大的構想因為執行不到位而夭折的事例不在少數,我們也經常聽聞一些組織或者聯盟因為行動力不足而土崩瓦解,各自分道揚鑣。
到現在,社會上對藥企聯盟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如果繼續放任藥企聯盟這種形式,有可能引起行業內的爭相效仿。一旦“聯盟”成為行業內新的發展趨勢,那么可以預見到其他利益相關的藥企也會成立自己的聯盟。這樣的聯盟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大家都希望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必然導致惡性的市場競爭,藥企聯盟間“軍閥混戰”的時代也許為期不遠了。
藥企聯盟究竟是一顆恒星還是一顆流星,有待時間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