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萍
中藥的問題其實還是經濟的問題,也許藥物經濟學才是這根救命稻草。
記者:胡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的采訪。我們的采訪就從您的《藥物經濟學》這本書開始吧!“藥物經濟學”這一理論是20年前才引入我們國內并逐漸受到關注的。您覺得對于國內目前的藥材市場,這一理論有何現實意義?
胡善聯:這是很有現實意義的。目前,我國大量的藥物經濟學研究都集中在化學藥(西藥)方面,對于中草藥,除了以前我們跟“白云山”合作做過白藥的研究以外,中成藥和藥材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空白的。國家對中醫藥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但是,很多時候實際上都是落實在化學領域來分析中藥的成分。比如最近得獎的青蒿素,這并不是一個中醫藥的治療,而實際上提煉青蒿素以后成為一個化學藥物。總體來講,我們國家對中醫藥沒有很好地循證醫學研究的基礎,所以藥物經濟學對于中成藥和藥材的研究應該進一步加強。
記者:是否是分析的角度不一樣。以前我們更多地是注重在化學藥領域方面的研究,現在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中藥材,我可以這樣理解嗎?
胡善聯:藥物經濟學研究化學藥,除了藥物臨床療效外,研究成本,效果的好壞,都不能靠經驗,而是要拿出循證醫學的證據來,這是我們過去做得比較不夠的地方,藥物經濟學正好能解決這一問題。
記者:胡教授您剛才提到成本這個問題。目前,我們國內的中藥材市場供需矛盾問題比較嚴重,藥材產量、加工等環節問題也很突出。從藥物經濟學效益分析角度來看,我們國內的企業應該如何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利潤?
胡善聯:過去我們用“價廉物美”來形容中藥材,現在我們的中藥和藥材的價格是越來越貴。一些不法商家瘋狂地炒作價格,使得藥材價格飛漲,市場很不穩定。如果不再進行規制,最后大家就不用中成藥和中藥材,是我們自己“打倒”了我們的中醫藥。
藥物經濟學不僅可以用來研究中藥和藥材成本效果的經濟學評價,藥物政策也是藥物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可以用來研究藥材的價格。從我個人一些粗淺的觀察,一是中藥材的中間流通環節太多,首先要整頓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藥材成本。二是對中草藥材是否也可以進行招標采購,適應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市場競爭作用。三是對一些重要的中藥材可否進行定點生產,實行產地直銷,降低藥材價格。
記者:為了應對中藥材價格上漲的壓力,在2010年,華潤三九、天士力、云南白藥、江中藥業、東阿阿膠、康美藥業和滇虹藥業七家上市藥企成立了藥企聯盟,您認為藥企聯盟這一運作形式能否實現?為什么?
胡善聯:首先要看藥企聯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在藥材采購上搞藥企聯盟是不對的。這是一種壟斷行為。本來公司之間會產生競爭,但如果形成集團和聯盟就會產生寡頭壟斷,藥材的價格就無法控制,有時反而高了。況且集團內部也有利益紛爭,這一動作形式可能很難實現。由于我對這方面情況不了解,有錯誤的地方請批評指正。
記者:中國作為中藥原產地與生產大國,中藥材卻面臨短缺的窘境,您認為造成中藥材資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怎么樣更好地解決?
胡善聯:現在動物性藥材越來越少,如過去我們用虎骨作藥,現在我們都要保護動物,自然不能再生產,這是自然規律。不過,藥材的管理問題是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中藥材比較復雜,它對氣候、地域、環境等要求比較高,所以要進行分類管理。一方面我們可以組織生產,加強培植力量;同時要進行價格調整,對于部分短缺的中藥材要提高價格,用市場力量來調整價格。另外,要加強藥材質量的監督和管理。
記者:近年來,日韓甚至歐美等“洋中藥”在國內市場大行其道,而中國生產的中成藥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卻逐年下降。現在,我們的中藥材進口量遠遠超過出口量,您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決方法?政府又應該如何發揮對中藥市場的引導與監管職能?
胡善聯:中藥材出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購加工的組織和出口的價格問題。國外的采購價格比較高,原產地就把原料往國外出口。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運用行政的力量控制出口的比例和產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市場的機制,比如提高國內收購的價格,提高藥農的收益,讓藥農愿意把更多的原材料銷售在國內。
出口量少主要還是藥材的品質和供應量的問題,可以組織藥材的種植和生產,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在我們國家技術還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更不能閉關自守,要加強中藥研究。
記者:中藥材確實是面臨著很多現實的問題,從藥物經濟學的角度,一方面我們該怎樣倡導消費者合理用藥,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的醫藥資源,從而保證整個中藥材市場的健康發展?
胡善聯:現在中醫藥的整個政策還是有些問題的。比如有些政策規定醫療機構使用中草藥要占到一定比例,并把這些硬性規定作為機構的考核指標。結果不但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反而造成大量藥材資源的浪費。對于整個中藥行業,我們都要提高政策的認識。
另外,現在流行“中醫治未病”的說法,而且養生行業也很混亂。養生是很重要的,但主要靠預防,不能靠藥物來養生,轉變個人習慣、養成健康行為才是根本。把大量的醫藥用來養生,無病而“治”,占用了有限的藥材資源,使得一些真正有顯性癥狀的病人找不到中成藥和中藥材,或者由于價格太高而治不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