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外國奶為何安全,說來也簡單,準則就一條:自己不把好質量關,出了大事就準備關門吧。
“草,這次是你的錯。”近日,蒙牛牛奶被抽檢出致癌物黃曲霉素M1超標后,蒙牛董事會向外發出澄清通告,強調有關問題產品的原因是由于四川眉山當地的個別奶牛養殖場飼料發霉和變質。對此,有媒體戲謔稱,這次“草”代替“7·23”溫州動車事故的“雷公”,成了中國最新版的“臨時工”。
然而,消費者和投資者似乎并不接受這位新版“臨時工”。這邊廂消費者紛紛在網絡媒體上聲討蒙牛,在微博上,不少用戶發出“抵制蒙牛產品”、“團結起來,把蒙牛告到破產”、“反對蒙牛將媒體封口”的呼吁;那邊廂,蒙牛遭基金冼倉,股價大幅縮水,僅2011年12月28日一天市值就蒸發逾110億港元。
或許,在千夫所指下,蒙牛還會發布更多的聲明、說明,但公眾現在并不需要關心這點,公眾想知道的就是:中國為何就不能讓人民真正喝上放心奶呢?實際上,在這方面,國外有著良好的經驗可以借鑒。
瑞典:奶牛“身份證”
瑞典人的餐桌離不開奶制品,目前奶業產值占該國農業總產值的35%,瑞典每年人均牛奶消費量為115升。面對如此大的消費量,瑞典人是如何保證牛奶安全的呢?
“最重要的是從奶源上做好安全工作。在瑞典,每頭奶牛都有‘身份證,也就是佩戴在牛耳朵上的芯片耳標。”瑞典食品安全保證中心的博斯特羅姆說,瑞典在全國實施“奶牛群健康計劃”,以保證每頭奶牛的健康。奶牛耳標中的芯片記錄了奶牛的個體身份、育種記錄、健康記錄以及每天的采食量、產奶量等相關信息,這些情況可以直接存儲進計算機,一旦牛奶出現問題,能夠查找到每頭牛的身上。
就連奶牛的飼料也有嚴格規定。奶牛大都采取以放牧為主、補飼為輔的飼養管理方式。草場都是經過精心維護的人工草場,牧草也是專門為奶牛飼養而選育出來的品種。為了保證奶牛營養均衡,還要按時喂一些混合飼料。瑞典飼料企業必須有合格證書才被允許向奶牛場提供混合飼料,這些混合飼料是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的,不含抗生素,不含產量增長劑,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劑。
荷蘭:奶罐安裝報警器
荷蘭奶業盛行農業合作社,奶農就是奶業公司的擁有人。所以,牛奶的質量,關乎每個奶農的切身利益,在保證牛奶的質量和安全上,擠奶站點把關尤為嚴格。
記者在一家奶制品公司的擠奶站點看到,這里環境十分整潔有序。一名擠奶工告訴記者,為了避免傳染和污染,除了要擠奶的奶牛,其他家畜都不能進入。如果一個參觀者參觀了其他奶牛場的擠奶站,必須經過48小時隔離才能進入室內。奶牛有專門的通道,從一個門進入操作間,擠完后從另外一個門出去。裝奶的奶罐都安裝著警報裝置,能顯示、記錄奶罐中的溫度和潔凈程度,還能發出警報。此外,有專門的檢測人員,持續不斷地進行體細胞數、細菌數、抗生素和其他可以觀察的指標的分析。
在荷蘭,擠奶站點都要引進國家認證標準,目的是為了提高食品安全、牛奶質量。必須達到這兩個標準,擠出來的牛奶才能送到加工廠。
美國:出大事公司就關門
美國的食品、藥品、醫療儀器等均由“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統一監督,每類產品都有具體的法律規定。
一般來說,如果顧客發現問題產品,可以隨時撥打FDA的免費熱線電話。之后由FDA進行調查,如果屬實會向公眾發出警告,同時通知所有經銷商及各大新聞媒體,甚至婦產科、兒科診所,組織產品召回。消費者可以到購買產品的商店退貨,或者直接將產品退回到生產廠家,也可以撥打生產廠家公布的免費電話,按照服務人員的指導進一步行動。
如果沒有出現人群受害現象,廠家要召回產品賠償損失,并進行道歉。但要是危及生命、后果嚴重,那就將面臨巨額罰款和賠償,企業可能就此徹底關門了。
加拿大:奶產品從不免檢
在加拿大,“免檢牛奶”是絕對不存在的,加拿大食品檢驗署實施了“優質牛奶”的農場食品安全計劃。奎爾夫食品技術中心負責食品安全研究和檢測工作,在對出廠成品奶的檢測標準中,奎爾夫食品技術中心要求其必須符合“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和ISO質量認證。每一批出廠的奶制品都會抽樣檢測。在運輸、倉儲、銷售階段中,檢驗人員還會對乳制品進行定檢、輪檢和抽檢。
“檢驗人員還會定期抽查奶制品生產工作人員的身體素質,看看有沒有人患有不適合在食品加工一線工作的病癥。”加拿大食品檢驗署的工作人員表示,加拿大牛奶質量以“監控農場生產程序為主,在起始階段發現問題為主,預防質量隱患出現為主”,因此保證了奶制品的安全。
英國:國檢員進駐加工廠
在英國的全國大型連鎖超市,英國人的購物車中肯定少不了牛奶。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當年就提出了“用牛奶喂養我們的孩子們”的口號。
英國食品安全標準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到牛奶制品廠進行監督和檢查,加工過程中一旦出現違規操作或不達標的情況,加工出來的奶制品就不能出廠。“要經過監督員檢查簽字后,奶產品才能從工廠里運出來。”工作人員說,該國的《食品安全法》條例也明確規定,奶制品企業如果違規操作,將可能被處以罰款或監禁。
對于牛奶質量,英國人持有絕對放心的態度。記者在超市門口隨機采訪了幾位年輕的華人媽媽,她們都表示:即使是回中國探親時,也會帶上幾罐英國產的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