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S.王
有研究表明,即便有些患者明知自己在服用糖丸而非藥片,但仍然會產生強烈的安慰劑效應。
說到“安慰劑效應”,大部分人會簡單地理解為“從糖丸中獲得安慰”,人們相信,這是會奏效的。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有時人們從安慰劑中獲得的,并不僅僅是安慰。
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人的心理狀態會對身體上的病狀產生影響,人的心理與生理是存在聯系的。有時人們是否知道他們服用的是安慰劑,對治療效果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有研究表明,即便有些患者明知自己在服用糖丸而非藥片,但仍然會產生強烈的安慰劑效應。
研究者們想知道,安慰劑是如何奏效的,它們的效果又是如何增強或減弱的。他們猜想,如果效果足夠持久、強力,安慰劑也許能在減輕體重和改善新陳代謝等方面發揮作用。
去年,《健康心理學》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人的心態會對腦腸肽的水平產生影響,并因此改變人的食欲。
所謂腦腸肽,是指調節膽囊和膽管運動的各種肽類激素。它們在胃腸和神經系統雙重分布,并因此得名。由于人體會在饑餓時分泌這類激素,腦腸肽因此又被稱為“饑餓激素”。
有數據顯示,研究對象體內的腦腸肽水平,有時并不是由他們消耗掉的熱量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來自外界的影響。當研究人員告訴研究對象,他們正要喝下去的那杯奶昔含有620卡路里的熱量,“喝了它是一種放縱”時,研究對象體內的腦腸肽水平便會大幅下降。
托德·凱普查克是美國哈佛大學安慰劑研究計劃的負責人。他和他的同事證實,欺騙,并不是安慰劑發揮效用的必要條件。他們曾對80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將安慰劑交給這些患者,告訴他們不一定要相信什么安慰劑效應,只要按時把這些片劑吃掉就行。“三個星期后,這些患者的癥狀得到了緩解。”凱普查克說,“有些患者甚至出現了顯著的好轉,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
為什么病人即便知道真相,安慰劑仍能產生效果?凱普查克認為,這是期望在發揮作用,“安慰劑為病人創造了一個積極的環境,例行服藥的手段為改變帶來契機。”
那么,究竟是安慰劑本身發揮了效用,還是其他什么讓人們的病癥得到了緩解?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凱普查克的研究團隊找來了46名哮喘病患者。這些患者被分成四組,分別接受藥物治療、安慰劑治療、假的針灸治療,另一組則不接受任何治療。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相比于安慰劑組,藥物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得更多,但這兩組病人卻感覺一樣好。
“顯然,安慰劑改變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體對疾病的反應。”凱普查克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