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種慢性病
癌癥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我們不得不面對,因為癌癥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專家預測,如果美國人平均壽命能達到90歲,那么將會有47%的美國男性和32%的美國女性死于癌癥。
盡管如此,在癌癥的存活率方面,近年來卻有很多讓人欣慰的消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的腫瘤治療專家何裕民曾經介紹過來自美國的數據:“2006年6月在美國亞特蘭大召開的全美腫瘤大會上公布了一個事實:2005年美國人因癌癥死亡的人數第一次比2004年少了2000多個。”何裕民因此將2005年稱為“人類癌癥防治史中的轉折年”,因為從上世紀30年代起,美國就開始統計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人數。而在2005年之前,這一數據都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但到2005年,數據發生了轉折。此后兩年的統計數據也在不斷下降。”何裕民說,“這說明更多的癌癥病人活了下來。”分析數據后,何裕民認為,癌癥應該被重新認識。
“在當時,死亡人數的下降不是因為發明了新藥,也不是因為出現了新的醫療設備。”何裕民覺得“轉折的原因”在于“觀念改變了”。
“有數據表明,現在美國癌癥患者五年生存率達到70%到75%。”他說,“考慮到癌癥患者高發年齡段在60到70歲以上,如果平均能活上5年,那么可以認為癌癥和冠心病、糖尿病一樣,只是一種慢性病。”
實際上,這種觀念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漸漸成為一種共識。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些文件中,把癌癥定義為伴隨著衰老所出現的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和骨質疏松、動脈硬化、腦萎縮相接近但性質不完全一樣的慢性病。
“既然如此,那么在癌癥的治療和預防方面,觀念就要發生重大變革。”何裕民介紹說,以前治療癌癥的方法主要是“尋找和破壞”,“指標一高馬上查,查出來了就‘三斧頭——手術、化療、放療。這不能說沒有效果,但五年生存率在中國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5%左右,相當于歐美80年代的水平。”
而現在的癌癥治療則更強調“靶向與控制”。“靶向”就是有針對性地抑制,目標是“控制”癌癥。能治愈最好,不能治愈就控制其發展,讓其慢慢發展或者停滯。“現在強調綜合調整模式。”何裕民介紹說,“生活方式要調整,觀念要改變,心態要調整,要加強體能鍛煉,飲食結構也要改變。”
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這里面,從預防癌癥的角度而言,飲食很重要。“今天城市癌癥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吃出來的。”何裕民說,“因為我們快速進入了小康社會,餐桌豐盛起來了,營養過剩了,很多毛病也就冒出來了。”
國際抗癌聯盟曾經發布的消息顯示,肥胖和酗酒已經成為誘發癌癥的兩大因素。而這兩大因素都與飲食有關。
研究表明,食物對癌癥的啟動和促進都有影響。即使癌癥進入晚期階段,合理的膳食結構對于抑制癌癥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好處。所以任何時候改變膳食結構都是有益的。
而何裕民的建議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用餐,最好能“少吃一口”,這樣不僅感覺舒適,也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以及癌癥的發病率。
此外,不良生活習慣對于防癌抗癌而言也是有害無益的。“很多食道癌患者都愛喝白酒,一天兩三斤,食道都是給酒燒壞的。”何裕民說,“而吸煙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也很大。它不僅會誘發肺癌,也會促使食道癌、胃癌、膀胱癌、胰腺癌、鼻咽癌的進一步發展。”
“過去認為,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避免發生的。但就現在來看,至少50%的癌癥是可以避免發生或者減緩發生的。”何裕民說,“但前提是大家要把健康意識放到第一位。要能管好自己的嘴。”
專家支招
何裕民的飲食建議:粗淡雜少爛素
在飲食方面,首先要吃得“粗”——不能吃得太好,不能吃得太精美,最好能將粗糧和細糧搭配起來。
過去中國人注重滋補,喜歡蜂膠、阿膠、人參這一類的補品。但現在很多人營養過剩,如果還不切實際地濫補,必然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如果還有血壓高、血糖高、血粘度高、血脂高、尿酸高之類的毛病,再吃補品就更要不得了。所以建議大家少補為妙。對于很多人而言,飲食方面更需要的是調整,而不是滋補。
其次就是要“淡”,這里主要是說鹽和糖。有研究表明,每天成年人的鹽攝入量應在6克以下。而一份標準的披薩餅套餐,含鹽量高達12.3克。目前很多快餐之所以那么受歡迎,就是因為重味,糖、鹽放得多。臨床上,我們也已經發現多例因長期食用快餐而誘發鼻咽癌的青少年患者。糖也一樣,過量攝入,有害無益。
還有就是油,大家都知道動物油不好,其實植物油也要控制,最好是每人每天的攝入量在25克以下,特別是腸癌、肝癌、胰腺癌患者,更要有所控制。不是說不能吃,而是要少放一點。而就油的品質而言,在植物油中橄欖油最好,棕櫚油最差。
此外,“雜”就是食譜廣一點;“少”是總量要減少;“爛”是說除了水果蔬菜外,其他東西最好加工得透一點,盡量減少腸胃的加工強度。稀粥之所以被認為是養胃食品,也就是因為它加工透了,能減少胃的工作量。
最后,飲食上要總體偏素。在癌癥的自然療法中,素食很重要。素食烹飪以過水為宜,即以水為主要烹飪介質,方式以蒸、煮為宜。還要注意溫度不宜太高,以免破壞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