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摘要】60年來,云南建工集團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人才興企的方針,充分調動和發揮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本的優勢,促進了企業的發展,為推進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改變城鄉面貌,促進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建工集團人才創新發展
一、“引進增量”、“開發存量”,建工集團初步建立了一支數量可觀,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年富力量,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在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保證作用
截至2011年12月止,建工集團共有在職職工16565人,其中在崗職工11928人。在崗職工中,從事企業管理和專業技術管理的有8934人。其中,正高工程師29人,高級職稱578人,中級職稱2356人,初級職稱4649人。在專業技術人員中,取得各種注冊類執業資格證書的1521人。在一線操作人員中,高級技師和技師839人,高級工968人。這支人才隊伍,不僅較好地履行了集團公司和所屬公司兩級法人的各項管理職能,保證了每年1300多個工程項目的順利推進,而且在管理和技術創新上為集團公司贏得了眾多榮譽。僅2009~2011年,建工集團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3項,國家建筑工程魯班獎5項,國家建筑工程銀質獎22項,省級優質工程獎75項。2009年至今,經國家審定的施工工法新增了19項。由于有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經營規模和業績突出,建工集團連續20次入選全國企業500強。
二、圍繞集團發展戰略目標,多渠道引進人才,全方位培養人才,人才體系逐步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績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建工集團的人才工作始終緊緊圍繞企業的中心工作,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解放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不斷推進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在發現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制定集團人才規劃,出臺相關鼓勵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配套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人才脫穎而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我省經濟的發展,建工集團也進入了新一輪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充分發揮人才對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人力資源部先后擬定并牽頭貫徹實施了云南建工集團“十五”和“十一五”兩個人才規劃。這兩個集團中期人才規劃的共同特點是:緊緊圍繞集團的發展戰略目標,確定了集團人才工作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措施辦法和組織領導,成為集團人才建設的行動綱領。在貫徹實施這兩個人才規劃的同時,各子公司也根據各自的發展需要,制定了各自的人才發展規劃。集團兩級法人企業之間形成了在人才隊伍建設上高度重視,上下聯動,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分工協調,齊抓共管的局面,促進了集團人才工作的全面開展。
在貫徹落實人才規劃的同時,為適應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集團總公司相繼出臺了鼓勵支持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專業技術職稱;對骨干員工和錄用的大專以上畢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支持職工結合本職工作通過夜大、函授教育、遠程教育、自學考試等方式提高學歷層次;管理人員和一線操作人員專業技能培訓管理辦法;提高專業技術職務津貼;提高大專以上畢業生見習期間工資標準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有利于人才培養和成長的管理體制和機制,促進了集團人才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樹立“干五湖四海的工程”,用“五湖四海人才”的理念,瞄準省內外重點高校和重點企業,招賢納士,集聚人才,使集團成為匯集八方人才的“優勢洼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市場是開放的市場。圍繞“立足本省、開拓省外、發展外向型經濟、進軍國外市場”的集團發展戰略,我們確定了“干五湖四海工程”,用五湖四海人才的理念,選人用人的眼光從單一的省內高校和企業,轉向了省外高校和行業,甚至“海歸”人才。其目的是使集團的職工隊伍和專業人才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觀念和不同的人脈關系及擁有不同的地理環境優勢,形成人才類型的多樣化,以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促進集團又好又快發展。為抓好落實,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連續4年來率領下屬公司相關人員深入到陜西、河南、江西、湖北、浙江、上海、重慶、四川等省市的高校招收優秀畢業生。三年,我們以大專生多起點,大學本科生為重點,共招收優秀畢業生3665人,其中,省外高校畢業生占50%。這些畢業生加盟建工集團后,既改變了企業員工隊伍的知識、專業和年齡結構,而且不同省份學生的優勢互補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力,促進了集團人才的成長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根據集團的引智計劃和生產經營的需求,改變急需人才只能在本集團內部選調的傳統作法,拓展選用人的視野,創新人才渠道,在主流媒體上發布人才招聘信息,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形式,選拔企業急需、緊缺人才。兩年來,集團本部和子公司通過社會共招聘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193名,招聘高技能人才1864名。
(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采取校企結合和鼓勵自學、脫產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職工隊伍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能,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和企業的整體實力
在學歷教育方面,由集團公司與重慶建筑大學、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四川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高校聯系,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開辦了工程碩士班,MAB學位班,會計學、土木工程本科班、大專班和工民建大專班、物流管理大專班。經過3年努力,有21名職工獲得工程碩士學位,36人取得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985人取得本科學歷,750人獲得大專學歷。此外,我們支持鼓勵員工參加函授學習、遠程教育、自學考試,還出臺提供學習考試時間,報銷學費的政策。經過幾年努力,有640多名職工獲得大專和本科學歷,有的還獲的高級EMBA學位。
在專業技能培訓方面,總公司按管理系統劃分,以主管部門為責任人,堅持每人每年脫產學習培訓時間不少于10天的原則,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類管理人員的培訓。近3年來,根據集團公司的總體安排,在各部門牽頭組織下,共培訓項目經理、“三類人員”4500人次,財務管理人員800人次,人力資源管理人員750人次,安全生產管理人員250人次,物資管理人員240人次,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人員460人次,計算機信息管理人員200人次,對每年新招用的大專以上畢業生開展崗前培訓和入廠教育2000多人次。組織2600多名技工參加了職稱英語和建造師培訓考試。為培養企業中、高層管理人才,三年來集團共選送1300多名中層干部和管理技術骨干,到清華大學等國內外高等院校參加現代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學習,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前沿科學和管理理念,掌握在危機沖擊下企業應對戰略和發展舉措。上述培訓不僅使企業的管理模式與市場要求緊密聯系,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作為一項福利又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按照建設一支技術精湛、能打硬戰、充滿創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的要求,集團人力資源部和職工培訓中心每年堅持在土建、安裝、鋼結構、水利水電等施工企業中開展高級工和技師、高級技師的培訓、鑒定工作。經過三年努力,建工集團新增高級工700名;技師360名。
(四)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搭建人才成就事業的平臺,暢通人才成長通道,支持鼓勵各類人才脫穎而出
圍繞企業的人才戰略和“效益至尊”的工作方針,集團總公司把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讓想干事、會干事,為集團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獲得合理豐厚的收入逐步富裕起來,作為人才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近幾年,按照以市場接軌,鼓勵創新,獎勵貢獻,合理分配的原則,建工集團制定并實施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的考核分配制度。其中,對企業經營者實行以年度經濟責任目標考核掛鉤的年薪制;對工程項目的項目經理和項目管理團隊,簽訂項目經營責任制,個人收入的高低,與所管工程項目的效果掛鉤考核兌現;對一線操作人員實行計件工資,鼓勵職工干好工作,多做貢獻,勞動致富。此外,為獎勵在涉及集團改革發展、技術創新,在重大、特殊任務,在特殊事件、突發事件中做出重大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總公司還設立了“特殊貢獻獎”,2011年有18個集體獲獎,獎金總額達150萬元。在充分激勵的同時,總公司明確規定,凡承建的工程項目虧損,項目經理一律免職;所領導的分公司、工程處年度虧損,分公司經理、工程處主任就地免職;年度履職考核不合格的員工、不得參與工資晉升;合同期滿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不再續簽勞動合同。上述激勵和硬約束機制的實施,極大調動了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在企業發展,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的同時,建工集團職工收入的增長率,連續三年達到15%以上。
暢通人才成長通道,是建工集團激勵人才成長的又一舉措。按照建設“四支隊伍”(經營管理者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總體要求及對重點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安排,讓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職工有不同的發展成長的空間,成就事業的舞臺。經過培養選拔,近3年來,有210名懂專業、善管理、業績突出的優秀骨干人才走上了中層以上領導干部崗位,成為建工集團的中堅力量。其中,9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楊濤,27歲成為總公司下屬一個大公司的經理。因業績突出,今年又被提拔為總公司副總經理。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了總公司主要管理部門負責人、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等領導崗位。專業技術職務通道的暢通,三年來,共有1300多名員工獲得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三、生動的人才建設實踐凝結出寶貴經驗,積極的人才創新歷程給予深刻啟示
怎么發現人才,如何凝聚人才,以什么方法造就人才、用好人才?建工集團兩級黨政班子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和實踐,其中也凝結了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啟示。
第一,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理論為指導,推動集團的人才隊伍建設。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建工集團在人才建設方面,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核心,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廣大知識分子以較大的熱情投身工程項目建設和經濟建設。進入新世紀,通過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人才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果。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人才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服務科學發展、服務生產經營、服務各類人才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必須堅持密切聯系企業生產經營中心,圍繞集團發展的戰略目標開展工作。改革開放以來,集團人才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圍繞中心工作進行謀劃和部署,為企業發展,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人才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做大做強和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目標,樹立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科學配置人才資源,努力使集團由人力資源大企業轉變為人才資源強企業,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人才工作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更好地為集團改革發展服務。
第三,必須堅持解放思想,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不斷解放人才、解放生產力。解放思想、解放人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一如既往地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理論研究和規律探索,全面推進人才工作的機制體制創新,激發各類人才在創新創造、創優實踐中不斷釋放活力,促進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的快速發展。
第四,必須堅持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統籌抓好“四支隊伍”的建設。實踐證明,大批高素質各類人才隊伍的涌現,是集團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動力。在集團新一輪快速發展的起點上,我們必須堅持人才先導,以加強人力資源的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大人才投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升集團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建設水平,努力培養造就大批全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第五,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加強集團黨委對人才工作的領導。黨管人才,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歷史選擇,也是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快速發展的政治優勢和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