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

陜南移民搬遷工程被稱為是中國60年來最大的移民工程,已于2011年5月6日正式啟動。因它是“減貧避災”的壯舉,而廣受社會各界的關注。
陜南即陜西省南部地區,北靠秦嶺、南倚巴山,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因地處山區,經濟基礎薄弱,自然災害頻發,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并威脅到山區群眾的生命安全。資料顯示,這三個市涉及搬遷的28個縣(區)中,有21個屬于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地質災害頻發導致一般年份平均死亡人數在30人左右。2010年,陜南地區遭遇“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災害導致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12人死亡、17人失蹤。這進一步加速了移民搬遷工作的進行。
2010年末,陜西省正式通過了《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規劃指出,2011—2020年,漢中、安康、商洛3市的28個縣(區)將搬遷240萬人,超過這3個市總人口的25%。其中,因地質災害避險移民搬遷12.39萬戶49.16萬人,洪澇災害避險移民搬遷9.3萬戶32萬人,扶貧移民搬遷28.97萬戶116.6萬人,生態移民搬遷12.7萬戶46.88萬人。
開發農家樂讓移民致富
2011年9月,本刊記者赴陜南山區商洛市山陽縣采訪,見到了那里第一批搬遷的移民在山下開始的新生活。
山陽縣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同時也是陜南最大的勞務輸出縣。
在山陽縣的天竺山下,有一片新蓋起來的白色的、古色古香的兩層小樓房。其中一戶的門上已經掛出“天竺情農家樂”的招牌來了。這片樓房中安置的主要就是從天竺山山門上搬至山下的農民,之前他們主要在山上務農。而現在這片新樓的主要用途,就是與周邊的旅游項目相結合,大力發展農家樂。走近仔細看會發現,在每戶的門角上釘有一個紅色的小牌兒,上面寫著“陜西省扶貧移民搬遷受益戶”。
路民富一家現在就住在這其中的一棟白色小樓中。看上去年近五十的路民富一家總共有六口人,現在兩個孩子還在外打工。他介紹說,搬下來的農戶因為農活變少,很多人仍舊是在外打工。現在就他夫婦兩人住在小樓里,夫婦倆平時也在當地附近的工礦上打零工。
路民富對記者說,從2009年后半年,他們就已經開始了從山上往下搬遷。他則是2011年7月份剛搬下來的。路民富的小樓有兩層,共300多平方米,裝修也是他自己掏錢弄的,蓋樓的總費用在23萬左右。對于記者所最關注的蓋房資金來源的問題,路民富回答說:“國家補貼了一部分錢,政策是每人補貼3800元,一戶再補貼1000元。自己攢了一些錢,之前的旅游開發征地補貼了10來萬。”其余不夠的錢就需要搬遷戶自己籌措了。
根據規劃,2011年陜南移民搬遷計劃投入資金60億元。已于2011年5月6日正式揭牌的陜南移民搬遷工程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30億元,其中,陜西省財政廳出資10億元,于2004年由陜西省政府批準授權經營的國有獨資企業——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資20億元,其余30億元首期任務所需資金由政府擔保從銀行貸款解決。啟動資金初步解決但隱憂尚存。陜西省商洛市市長楊冠軍說,后續資金不足肯定會成為實施移民搬遷的最大障礙。
路民富以前住的村子里還搬下來十來戶,主要是在山上居住條件比較艱苦的農戶,不通水、不通電,也不通路。但據說,山上還有百來戶農戶也想搬下來,但由于山下安置地方有限,暫時安排不下而沒有搬遷。
現在這一片居民樓的開發目的主要是用來發展當地的農家樂,但記者采訪時,大部分居民尚還未正式入住。這個移民安置點已被列入山陽縣移民安置工程的“縣級示范點”。
路民富家的農家樂打算在2012年正式開張。他家以前山上的地現在還剩六七分,可以種些莊稼。據他說發展農家樂,賣涼皮、江水魚等每天能賺個上百塊錢。他家的二樓的兩個房間還按照一間兩張床的標準設置,用來給旅客住宿用,一個床位住一晚10元錢。
盡管祖祖輩輩都是住在山上過日子,但是山洼里那些沒水沒電沒路的苦日子讓像路民富這樣的村民們,如今更向往山下的敞亮日子。
優勢地段安置移民
與把移民搬遷和開發農家樂相結合起來的情況不同,同樣也是位于山陽縣的十里鋪鄉高一村,則是屬于災民集中安置點。2011年,陜南移民搬遷工程計劃將搬遷安置24萬人,包括漢中市8.8萬人、安康市8.8萬人、商洛市6.4萬人,將重點搬遷受地質災害和洪澇災害威脅的群眾以及貧困(特困)戶和偏遠山地的群眾。
高一村安置的是2011年“7·18”受災的王坪村48戶239口人。高一村安置點的最大優點在于,安置點的兩層小樓按照鄉里的規劃和設計,一樓是商戶,二樓是民居。這片安置點因為離進城的高速公路不遠,所以開發成農貿市場大有潛力。
張長河是2011年搬到這里的一戶災民。記者問他以前為什么不移民搬遷?他說要是沒有政府的政策,“幾十萬都搬不到這里來”。他以前的老房子是三間土房帶灶屋,如今的是兩層共120平方米的新房。據他介紹,建新房加裝修一共花了16萬元左右,除去政府的補貼資金外,其余的錢款主要是他和妻子多年在外打工攢下的,另外也還借了一點。他一家5口人,兒子和女兒都還在讀書,老母親在家幫著帶孩子,他和妻子則常年在外打工。但是有了新房之后,開始尋摸著讓妻子回家照顧家里了。當地的農民一年主要的收入就靠著養雞和種植板栗、核桃,所以很多農民都會外出打工。
十里鋪鄉黨委書記肖緒杰為記者介紹說,“7·18”地質災害中,當地的王坪村和老溝村受災最為嚴重,按照搬遷政策,既要“災民搬遷”,又要考慮“整村搬遷”,老溝村就是要安排整村搬遷的。高一村第二期的24戶居民的樓房已經在建設當中了。
資金問題是頭等大事
通過實地采訪,記者發現,山陽縣農民由于長期在外打工,為他們此次的移民搬遷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問起他們是否適應搬遷后的生活,他們反而表示搬遷后通電通水通路的日子才更有希望和奔頭。同時,為了落實“搬得下,穩得住,要致富” 的移民政策,山陽縣對搬遷移民點切實制定了一系列進一步發展經濟的措施,由于目前新建安置點的移民還大多未正式入住,上述富民措施還需進一步觀察和落實。
2011年年底,本刊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山陽縣的移民安置工作仍在有條不紊進行中。到2011年12月份,山陽縣規劃的40處集中安置點,有12處924戶動工建房或入住,5處577戶正在處理地基,23處1072戶已經基本做好建房前期工作。從商洛市反饋的信息來看,截至2011年11月20日,全市208個移民集中安置點已全面開工建設,動工19857戶,79908人,分別占年度任務的124.1%和124.8%。其中移民建房主體在建1.6萬戶,已建成7469戶,已搬遷入住5195戶2萬多人,超額完成了陜西省下達的搬遷任務。
“搬得下,穩得住,要致富”,陜西省商洛市市長楊冠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商洛市的移民工程要做到這三點要求,同時這也是陜南移民搬遷安置所有工作的檢驗標準。他還曾發表過題為《關于實施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工程的思考》的文章,較為全面地探討了規劃選址、建房標準、資金投入、推進機制等重要問題。
“資金問題是移民搬遷的頭等大事,也是重點和難點。”楊冠軍對記者強調。他算了一筆賬,商洛規劃10年搬遷71.8萬人,建房需投入132.75億元,基礎設施建設需投入43.05億元,按現行政策,省級配套需投入95.07億元,市縣配套37.67億元,加之物價、工價上漲等因素,今后建設成本將逐步增加,資金壓力會越來越大。
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施國慶教授曾經表示,“中國在災害移民理論研究、政策法規、規劃設計方面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這意味著,陜南地區的移民工作仍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