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去年年底審議通過了《海南經濟特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提出,農民可以用其家庭承包土地經營權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以合作方式加入或者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記者從海南省農業廳了解到,海南有38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社員7萬多人,涉及農產品銷售、加工運輸、儲藏等農業生產各行各業。目前,海南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體規模不大,大型合作社不多,50人以上的僅有350多家,而且合作社在創立農業品牌、無公害基地建設等方面還不夠完善。
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條例》規定,農民可以用其家庭承包的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以合作方式加入或者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加入或者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力夫說,在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加入或者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同時,也要防止農民因此而喪失土地承包經營權,造成社會不穩定。因而,《條例》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清算時,作價入股的家庭承包土地經營權應當退還原承包人。”根據此《條例》,農民有加入或者退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權利。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社的成員退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應當予以退還。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農民專業合作社享有多項稅收優惠政策,但仍存在管理機制上的問題。為此,《條例》還鼓勵金融機構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工作,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規模,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推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手構建支農信貸平臺,并按照有關規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小額信貸實行貼息。
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多方面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條例》還規定,縣級以上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檢測機構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時,應當減免相關費用。 (新華社記者 傅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