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飛 張曉會
雕瓷陶藝裝飾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它不僅在于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和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美學的觀念,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雕瓷陶藝裝飾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在彈奏,合成雕瓷裝飾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沉思,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本色自然,構成中國獨特的瓷雕裝飾文化交響樂曲。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雕瓷文化,它與雕塑瓷是一脈相承的。在民族的母體孕育、成長與發展,它凝聚著先民生存的欲望和熱愛生活,對美的追求。我們的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對陶器進行浮雕。到商周時期陶瓷雕瓷已深得統治階級的喜歡,很多器皿上雕刻的花紋都非常漂亮。如商周的“白釉獸耳雙系尊”斂口,深垂腹,圈足,口兩側置雙系。泥質白陶,腹部遍刻獸面紋,以云雷紋為地,造型莊重,紋飾華貴,是早期的雕瓷陶藝裝飾,現藏故宮博物館。到了宋代景德鎮不僅創制出精細優雅,晶瑩如玉的影青刻花瓷,古人稱之為“素肌玉骨,色比瓊玖,光致茂美”。也成功燒制出品種繁多的造型各異,風格獨特,功用不同的影青瓷雕。這些雕瓷,刻線刀法流暢,線條瀟灑,疏密有致,所刻形象無不生動有致,惟妙惟肖,風格恬靜素雅,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和民族特色。元、明時期景德鎮的陶瓷極其昌盛,而雕瓷也得到進步與發展。新的品種不斷涌現,裝飾技法越來越豐富,風格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到達了歷史新的高峰。如1964年在河北保定出土的《青花釉里紅鏤雕花紋大罐》更是元代的雕瓷典型之作。該罐蓋定上的小獅躍躍欲動,罐的肩部繪有四條靈芝垂云紋,蓋腹四周各有一菱長形開光,周圍凸起串珠般的雙邊輪廊線,開光內鏤空新凹。雕刻四種不同的花卉山石,花面的紅色與四周的青花紋飾相映生輝。是元代的景德鎮雕瓷珍品。
雕瓷藝術裝飾的發展是在清代,雕瓷藝術給制瓷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工藝技法多樣,有圓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品種從家庭陳列欣賞品、小玩具、清供祭祀器皿、實用雕瓷,到用于建筑的裝飾部件等,應有盡有;雕刻題材也非常廣泛,有神佛菩薩,有神話、小說、戲劇中的人物,還有飛禽走獸,以及反映當時民間生活和歷史故事的各種題材。很多題材的作品都是成套成對,寓意吉祥。比如福祿壽三星、八仙、十八羅漢、對鹿、對象、對獅、對鴨、對孔雀、對鸚鵡等等,這種造型在當時普遍流行。清代雕瓷產品已廣銷國內外,景德鎮是我國重要的雕瓷產區之一。由于此類工藝品多為純手工制作,具有歷史和文人氣息,倍受藏家青睞,價值一直呈上升趨勢。雕瓷裝飾除了有平面陰刻花紋再上釉燒成的暗花外,最常見的還是在瓷胎上進行淺浮雕及堆塑、深刻鏤雕后燒制成的器物。這種特殊的瓷器裝飾工藝是繼承和發揚了前代的錐拱、玲瓏、鏤雕等技法,作品也更顯得生動活潑,圖案富有立體感。從存世的雕瓷分析,清中晚期的陳國治、王炳榮、李裕成是公認的名家。陳國治的作品大多為山水人物,刀法細膩,構思精巧,風格淡雅,宛若壽山石的薄意雕刻。王炳榮的作品題材廣泛,以浮雕、鏤雕為主,所雕之紋飾有山水人物、草蟲花卉及云龍等,圖案深入淺出、刀法準確、線條流暢、精細入微,作品器型以筆筒、印盒、洗、鼻煙壺等小件為多,而且均署有作者的人名款識。和陳國治相比,刀法上前者偏重于剔,后者偏重于雕。李裕成的作品風格接近于陳國治,題材上接近于王炳榮,喜好開光剔地。如清代名家王炳榮所作黃釉地紅綠彩《白鶴蓮花圖》。地部上的白釉,正中有圖章款的一方以文篆書陽刻,外加方形雙圓,款識“王炳榮作”四字比劃工整規范,古樸雅致,瓷面為黃釉地紅綠彩,上面雕刻仙鶴一只,蘆葦三桿,荷花八朵,蓮葉九張,而花紋凸出坯面,具有浮雕裝飾的藝術效果。仙鶴通身白色無釉,嘴巴紅色,白鶴雙腳站立,長頸前伸作食狀,鶴之嘴、頭及全身羽毛均以極精細的技法和極高超的技藝雕琢,可謂一絲不茍、精雕細刻,蓮葉均勻,或舒展、或卷曲、或高低錯落、或漂浮搖曳,形態各異,極豐富感,莖桿和葉脈刻劃清晰,向背明朗。荷花顏色有紫有綠,或亭亭玉立、或含苞待放,出淤泥而不染,處誠實顯高潔,極具神韻。蘆葦則莖桿斜枝,果實累累,莖葉呈綠色,果實呈紫色。下部還繪出策風鼓浪的荷塘流水。瓷既能實用,又可陳設欣賞,整個畫風既疏朗又繁密,既和諧又統一,“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仙鶴蓮荷、蘆葦、池水相互參差,相互呼應,排列有序,繁而不亂,紋飾線條流暢,立體感強,釉色光亮透明,清晰淡雅,融自然美和藝術美于一體,充滿著生活樂趣和田園風光。仙鶴、蓮荷都是瓷器上常用的裝飾紋樣,寓意長壽、高潔,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新中國成立以后景德鎮的瓷雕藝術裝飾發生很大的變化,是瓷雕大恢復,大發展,生機勃勃時期。從個體到集體,再到國營,這個時期瓷雕創作有幾個方面表現較為突出:題材的變化,打破傳統羅漢、觀音等神佛一統天下的格局,歷史題材、現實題材廣泛進入瓷雕藝術家創作視野,尤其是受現實生活的感染,使很多藝術家充滿熱情的去創作,一批反映當代火熱的生活節奏與主旋律的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紛紛問世。如《劉胡蘭》《工農聯盟》《光榮參軍》《互助友愛》《草原牧歌》《卷毛小八貓》等等,其中《卷毛小八貓》更是轟動一時,這八只貓毛色不一,體態各異,神情生動活潑,簡直像八個淘氣的孩子,天真的動作,調皮的表情,誰也看不厭。其造型逼真,構思靈巧,色彩鮮艷,瓷胎縝密,釉色潔白,不僅表現高超的技藝,也寄托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又有濃厚的時代氣息。1959年為了向建國十周年獻禮,藝術家創作反映歷史題材的作品。浮雕《井岡山》大型瓷壁畫,運用繪畫和瓷雕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展示了革命圣地井岡山的英姿,也塑造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難奮勇前進的革命精神和堅強意志。
步入現代社會尤其是進入改革開放以后的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乘天時之利,利用地理之便,憑借深厚的技藝優勢,在藝術思維、人才結構、科技技術、題材、材質利用、藝術種類和風格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呈現一派欣欣向榮,興旺發達的景象。藝術家們在瓷雕創作摒棄華貴的陋習,而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創作具有濃郁的個性化和現代意識簡練率意,具有歷史旋律的瓷雕裝飾風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的作品《八大山人》用非常原始潑辣手法,用幾個手指和指甲捏塑,一氣呵成。人物的斗笠、衣服、胡須都融匯在一起,加上不相稱的面額與眼睛,使得藝術上的夸張與人物孤高氣傲的精神相得益彰。還有我前幾年創作的顏色釉《民族魂》雕刻鑲器,就是利用窯變顏色釉的特點,鑲器上面雕刻的是蜿蜒不絕的萬里長城,我把長城古磚雕刻的滄桑古樸超越時空的感覺。中間是平六國一統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和他的勇士。秦始皇手持利劍,身著龍袍,眼睛凝視前方給人威嚴之感。而他的勇士身著戰袍手拿兵器,其中一個勇士單腳跪地像是在接受使命。邊上有秦國的各種貨幣和竹簡,古篆體在上面,下面是古戰車的車輪和雕刻秦磚堆砌出來,整個作品氣勢蓬勃,具有王者風范和霸氣。
陶瓷藝術是中國的國粹藝術之一,陶瓷藝術家的創作更離不開民族文化內涵。只有充分了解歷史知識,用民族文化和陶瓷技藝相結合,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高雅的品味,人們在欣賞作品時,不僅是贊嘆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是在閱讀一些歷史知識,品味一種悠久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