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芳 羅紫初
[摘 要] 出版信息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僅指出版信息內容本身;廣義不僅包括出版信息內容本身,而且包括與出版信息相關的技術設施、人員、資金等。出版信息資源的分類以“載體是否數字化”可分為非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和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以其構成來源可分為出版內容信息資源、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資源和出版環境信息資源。出版信息資源自身的特點主要有廣泛的社會性、明確的目的性以及靜態與動態的統一性。
[關鍵詞] 出版信息資源 概念 類型 特點
[中圖分類號] G23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 02-0044-05
[Abstract]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ve two types of concepts, a special one and a general one. The special one only refers to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content itself, while the general one includes not only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content, but also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echnology facilities, personnel, funds, and so on.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non-digital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digital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the carrier being digitized or not.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 also be classified into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publishing conten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publishing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publish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the sources of the composition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broad socialization, explicit purpose and unity of static and dynamic.
[Key words]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浪潮洶涌的新技術革命使信息量激增,信息傳播手段不斷更新,信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日益明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的推進,信息已成為比物質、能量更為寶貴的資源,它向人類提供的不是材料或能量,而是知識。出版信息是社會信息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出版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學者指出,“出版工作的內涵是一個無限循環的信息加工技術過程”[1]。同樣,出版經營管理需要出版企業內部信息與外部信息的指導,離開出版信息的指導,只會陷入無序狀態,出版工作也無法開展。然而,學界對出版信息、出版信息資源的理論研究一直停滯不前。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近20年相關學術論文內容的主題分析,盡管關于信息資源的研究多達上千篇,但其中只有10來篇談及出版信息資源,這與出版信息是核心資源的地位極不相稱。概念的理解與界定是任何研究的基礎與邏輯起點,本文在已有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信息資源理論為依據,試圖對出版信息資源概念、類型及特點進行探討,為以后的出版信息資源研究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1 出版信息資源的內涵
出版信息資源是整個出版產業的核心資源和財富,是開展出版工作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依據。因此,科學地界定出版信息資源概念是充分發揮其在出版產業中核心地位的前提。那么,出版信息資源到底該如何理解,如何科學地界定出版信息資源?我們認為,出版信息資源屬于信息資源的一個子集,同時又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即在于其出版實踐活動。因此,對出版信息資源的理解與界定不僅要以信息資源學為理論基礎,而且要緊緊抓住出版活動的特殊性。也就是說,科學地界定出版信息資源先要厘清信息、信息資源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圍繞出版活動的特殊性再來界定出版信息資源。
1.1 信息與信息資源
“信息”一詞最早出現在五代南唐詩人李中(937— 975)的《暮春懷故人》的“夢斷美人沉信息,目穿長路倚樓臺”的詩句中,是指音信、消息。 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信息的認識也逐漸深入,“信息”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含義深刻、內容豐富的概念。楊波、陳禹等人認為,信息是“認知主體對物質運動的本質特征、運動方式、運動狀態以及運動的有序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狀態的描述”[2]。在信息管理中,“信息泛指包含于消息、情報、指令、數據、圖像、信號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識和內容”[3]。
信息成為資源需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首先信息可以為人類創造財富和提供福利;其次,通過人類活動,信息可以被識別或檢測到。”[4]另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充分條件,如經過有序化處理,可以獲得真實、準確的信息;需要具備一定的富集度。
“信息資源”這個術語最早由羅爾科(J.O.Rourke)在《加拿大的信息資源》一文中提出。此后,出現了許多定義。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整體上可歸納為兩個方面。我們選取以張凱、宋克振、周樸雄等人為代表的觀點來闡明其含義。
張凱、宋克振、周樸雄等人在《信息資源管理》中對各種信息資源概念進行總結,認為可將所有有關信息資源的概念分為兩類:狹義的信息資源和廣義的信息資源。狹義的信息資源僅指信息內容本身,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有序化并大量積累起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市場信息、財經信息、科技信息、社會發展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等。廣義的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信息及信息生產者和信息技術等信息活動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說,信息資源不僅包括信息內容本身,而且包括與信息相關的技術設施、技術軟件、機構、網絡、人員、資金等。
1.2 出版信息資源已有定義
目前,出版界對出版信息資源概念的理解與論述并沒有全面、深入地展開。從相關文獻資料來看,不僅是出版業界,還有出版學界往往把出版信息資源、出版資源、選題資源等概念相混淆。例如,朱勝龍認為:“出版資源是出版生產的對象,出版物就是出版生產者在開發出版資源、對出版資源進行加工、利用的基礎上形成的”,并進一步指出: “出版資源作為一種信息資源,具有以下四個特點”,包括“形成的再生性”“形態的多樣性”“開發的升值性”“組合的廣延性”[5]。此處,作者就把出版資源認為是“出版生產的對象”,并明確指出版資源是一種信息資源。我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作者是把“出版資源”與“出版信息資源”作為同義語使用。又如,王惠平指出:“選題策劃的基礎,選題策劃的根源是系統的、準確的、科學的信息工作。這個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它包括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出版政策的信息,世界政局的信息,國內外同類書出版信息,著譯者創作信息,社會和讀者需求信息,圖書市場動態信息……”[6]。作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選題資源就是信息資源,但從其內容分析,實質是把選題信息等同于出版信息資源。除此之外,對出版信息資源概念探討具有代表性還有顧石生與姜新祺等學者。
顧石生認為:“出版信息資源是構成出版物內容以及出版活動全過程所需信息資源的總稱。”[7]在另一篇文章,又指出“對出版信息資源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狹義的理解,即僅指信息內容本身;另一種是廣義的理解,它包括與出版活動緊密相連的各種要素,如信息內容、信息設備、信息人員、信息系統、信息網絡等”[8]。
姜新祺認為:“狹義的出版信息資源是指儲存在出版物載體上的信息內容;廣義的出版信息資源是指出版物的信息內容以及出版活動所需信息資源的集合,主要包括出版物知識內容信息、出版宏觀環境信息、出版行業信息、學科信息、作者信息、讀者需求信息、出版社微觀經營信息等。”[9]
從兩人的觀點來看,出版信息資源狹義與廣義的理解實質有重合之處,姜新祺所認為的狹義與廣義的出版信息資源實質就是顧石生理解的狹義出版信息資源。總的來說,此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不僅注意到出版活動的本質——出版工作的成果是信息產品,而且也注意到出版活動的全過程“所需”的信息。特別是顧石生對出版信息資源的狹義與廣義的理解,更是以信息資源學的理論為依據來理解出版信息資源的內涵。
1.3 我們對出版信息資源的理解
我們認為,從目前幾種代表性的觀點來看,對出版信息資源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頗。盡管有研究者既注意到出版內容信息資源,也注意到出版活動全過程“所需”的信息,然而卻沒有強調出版活動全過程“所產生”的信息。另外,還缺少對“出版信息資源”概念追根溯源式的界定。
根據信息的含義,出版信息應指關于出版活動的信息,人們對有關出版活動(包括宏觀層面歷史的、現在的和未來的出版活動,也包括微觀層面出版活動的各個環節)所有現象的主觀表征的集合。出版實踐活動的特殊性決定其最終勞動成果是出版物——本質是信息產品或信息服務;出版物的形成過程不僅需要而且也產生信息。因此,出版信息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出版物內容信息、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與出版環境信息。
根據信息資源的含義,出版信息資源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出版信息資源僅指出版信息內容本身,即指出版活動中構成出版物內容的信息以及出版活動全過程所產生與所需的全部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有序化并大量積累起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廣義的出版信息資源不僅包括出版信息內容本身,而且包括與出版信息相關的技術設施、技術軟件、機構、網絡、人員、資金等。
2 出版信息資源的類型
出版信息資源的分類可以從不同的標準、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例如,可從出版領域、載體形式、區域、時間等角度。總之,不同的分類標準和不同的劃分視角就有不同的出版信息資源類型,不同類型的出版信息資源就有不同的特點、價值和用途。本文對出版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其目的就是根據需要來搜集、加工、存儲和利用出版信息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說,出版信息資源的科學分類是開發利用出版信息資源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基于此認識,本文選取“載體是否數字化”“產生來源”兩個主要視角對出版信息資源類型進行劃分。需要說明的是,對出版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時,指的是狹義上的出版信息資源內涵。以下分別從兩個視角闡述出版信息資源的具體類別。
2.1 以載體為視角的分類
按“載體是否數字化”為標準可以將出版信息資源分為非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和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兩大類。其中,非數字化出版信息也稱為傳統出版信息資源。傳統的出版信息資源載體主要指以紙媒介為主要載體的某些類型的信息資源,如出版原始檔案資源、各種數據記錄等。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也稱數字出版信息資源,指采用二進制數字技術存儲在光、磁等非紙介質的載體中并通過網絡通信、計算機或其他終端再現出來的出版內容信息資源。
與傳統出版信息資源相比,數字出版信息資源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信息量大、增長迅速、更新快,以及易于存儲和復制等方面。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后,數字技術在出版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出版各環節基本上都實現了“數字化”手段。因而,對出版信息資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存儲與應用等環節實質也都采用了數字化技術,使得所開發利用的出版信息資源實質上大部分都是以數字形式存儲的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因此,現階段針對出版信息資源的有關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關于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具有靈活性的數字化出版信息資源在出版實踐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2 以來源為視角的分類
上文已闡明,出版信息主要由出版物內容信息、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與出版環境信息三部分組成。根據狹義上出版信息資源內涵的理解,即指出版活動中構成出版物內容的信息以及出版活動全過程所產生和所需的全部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并大量積累起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因此,我們可以說,出版信息資源的構成來源就由出版內容信息資源、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資源和出版環境信息資源組成。
出版內容信息資源,也稱出版內容資源,狹義上的理解為:為形成出版物內容的所有表現形式,如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的集合,即為形成出版物內容經過一系列分類組合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出版內容信息資源是出版核心信息資源,其開發的目的是為滿足讀者對于出版物所包括的各種內容的閱讀需求[10]。可以說,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資源與出版環境信息資源都是圍繞其服務的。出版內容信息資源從社會信息資源中派生出來,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為出版活動提供了無盡的出版內容素材。也可以說,其范圍非常廣泛,凡構成出版物內容的一切信息都是出版內容信息資源。出版內容資源以開發為視角,可以按開發時間分為歷史出版內容資源和新生出版內容資源;也可以按開發程度分為基礎性出版內容資源和增值性出版內容資源;還可以按出版產品的形成階段分為原稿階段的出版內容資源、定稿階段的出版內容資源和成品階段的出版內容資源。
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資源,其構成來源主要是出版物形成過程中所產生的出版信息的集合,其開發目的是為了保障出版物生產與發行各環節的順利開展,消除信息不暢的障礙,并從中總結出版經驗。具體來說,出版物生產經營信息資源主要由三個生產環節所產生的信息構成,即出版產品載體生產環節、出版產品銷售環節和出版產品服務環節。在出版產品載體生產(不包括出版產品內容生產)環節包括出版產品載體制作周期、成本等,以及出版產品的發貨情況、運送狀況、入庫信息等,我們稱之為出版產品載體生產信息資源。在出版產品的銷售環節產生的信息包括出版產品市場需求信息(主要指讀者需求信息),出版產品在市場的行銷狀況、利潤及其構成、盈虧狀況等,我們稱之為出版產品市場信息資源。在出版產品的服務環節所產生的出版產品服務反饋信息,包括出版產品退貨、調貨信息以及出版產品評價情況。
出版環境信息資源,凡是宏觀、中觀影響出版單位、出版產業發展的要素狀況,其反映的信息都屬于出版環境信息資源的范疇。 其開發的目的是為出版組織、出版產業的運行提供信息保障服務。眾所周知,出版產品的生產、出版組織的運營、出版產業的發展都是社會活動,它們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事實上,出版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要受到出版環境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說,出版環境信息資源既有宏觀環境信息資源又有產業環境信息資源,前者如政治、經濟形勢,科學技術的發展動態等,后者則有出版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出版行業態勢等。
通過分析,從產生來源來看,出版信息資源由出版內容信息資源、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資源和出版環境信息資源三個主要類型組成,各部分又可以分成若干小類,且各主要類型開發的具體目的也不盡相同。
3 出版信息資源的特點
隨著人類社會認識的進步,資源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信息、物質和能源成為人類經濟社會的三大資源。信息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具有經濟資源的一般特征,即“作為生產要素的人類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選擇性”[11]。信息資源與物質資源和能源資源進行比較,又有自身的特點。我們考察了許多研究者對信息資源自身特點的探討,其中信息資源具有的共享性、可再生性、增值性、排他性等特點基本上得到了統一認同。
厘清了信息資源的特點,我們再來考察出版信息資源。按照出版信息資源的屬性范圍,需要從三個層面來考察:首先,出版信息資源能成為一種資源,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具有能夠開發的經濟價值,具有稀缺性,以及其用途是可以選擇的。其次,出版信息資源屬于信息資源的子集,毫無疑問,須具有信息資源的一般特性,如出版信息資源也具有可共享性、可再生性、開發的增值性,以及排他性等。最后,出版信息資源與其他信息資源相比,又有自身特點。出版信息資源自身的特點,源于其特殊的實踐活動——出版活動。因此,我們考察出版信息資源自身的特點,需要緊緊圍繞出版實踐活動來探析。我們認為,出版信息資源至少具有以下特點。
3.1 出版信息資源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出版信息資源廣泛的社會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出版信息資源來源于廣泛的社會活動。出版實踐活動的對象是出版物,“出版物的內容由知識與信息構成,其社會價值由知識與信息的價值決定,具有能夠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使用價值”[12]。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呈現多樣化與個性化趨勢。為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構成出版物的內容必定要盡可能地反映社會的特征和變化,反映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為我們所開發利用的出版信息資源,特別是出版內容信息資源包羅萬象、多種多樣。事實上,出版信息資源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既有政治、經濟、醫療衛生等領域,還有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二是出版信息資源開發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出版信息資源開發的根本作用是為滿足讀者閱讀需求。讀者通過對出版物內容的消費,從而對其自身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直接或間接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出版信息資源開發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3.2 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任何一種社會性活動,都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行為。出版信息資源作為人們社會性活動的一種表征,也自覺地呈現出社會活動特征,所以我們說出版信息資源具有明確的目的性[13]。具體來說,出版信息資源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出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都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如出版信息資源中的出版內容信息資源開發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內容,出版生產經營信息資源開發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出版物生產與發行各環節的順利開展,出版環境信息資源開發的目的是為出版組織和出版業的正常運行提供信息保障服務。二是出版信息資源總是從某一角度真實地反映社會活動的特征和變化。例如,出版環境信息資源中出版政策的出臺,總是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及行業態勢息息相關。數字出版時代,出版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為了扶持和促進數字出版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接連頒布了《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等政策。
3.3 出版信息資源具有靜態與動態的統一性
所謂靜態資源,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相對穩定的資源體系;動態資源是指在一定時空跨度內會隨著自然進化、經濟發展、智力流動等因素而改變其存在方式的資源形態或體系。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出版信息資源的靜態結構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方式。這主要是由其開發利用是一個緩慢運用的過程決定的。特別是出版內容信息資源的開發并不是“一次性消費”,其被開發的過程中不會產生損耗。就某一種出版內容信息資源而言,人們在不同時期可以從不同角度發現其開發價值,發揮靜態效益。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出版信息資源的動態變化是一種必然。這是因為社會實踐本身就是一個動態過程,出版信息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因此,具有動態結構是一種客觀存在。例如,社會政治經濟新變化、科學研究的新發現、文學創作的新成果、讀者需求的新信息、出版的新業態等都為出版輸送了新的信息資源。由此,我們認為,出版信息資源具有靜態與動態的統一性。
注 釋
[1]黃昕.關于開發出版信息資源的思考[J]. 圖書館,1987(5):15
[2][3][4]楊波,陳禹,殷國鵬.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概念[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第二版):3,3,183
[5]朱勝龍. 出版資源的特點分析[J]. 編輯之友,1999(4):12-13
[6]王惠平.出版信息與選題策劃[N]. 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02-17(003)
[7]顧石生.新世紀開發利用出版信息資源的挑戰與對策[J]. 江西圖書館學刊,2001(4):38
[8]顧石生.論新時代出版信息資源的六大變革[J]. 江西圖書館學刊,2001(3):32
[9]姜新祺. 談出版信息資源積累原則與策略[J]. 出版發行研究,2003(6):17
[10]方卿.科技出版國際競爭力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11]馬費成,李綱,查先進. 信息資源管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5-16
[12]羅紫初,吳赟,王秋林. 出版學基礎[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1
[13]方卿.資源、技術與共享:數字出版的三種基本模式[J].出版科學,2010(1)
(收稿日期:2011-12-31)
[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數字出版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研究”(10JJD63001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吳亮芳,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09級博士生;羅紫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