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是組織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間的平衡問題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本文在分析探索性學習與挖掘性學習的概念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供應鏈聯盟中的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研究發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是相互矛盾但又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動態的雙元統一體,通過時間分離和空間分離方式能夠實現供應鏈聯盟中的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
〔關鍵詞〕供應鏈聯盟;探索性學習;挖掘性學習;平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02
〔中圖分類號〕F0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2-0008-04
Study on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Balance among Supply Chain AllianceZhou Jie
(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
〔Abstract〕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are important elements to develop and remain organization competence advantage.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balance has been a hot issue of organization learning.This paper redef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analyzed the balance mechanism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among supply chain alliance.This paper made conclusions that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were duality which were contradictory but mutual interdependent,and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can achieve better balance through organizational separation and temporal separation among supply chain alliance.
〔Key words〕supply chain alliance;exploitation;exploration;balance
March提出探索性學習(Exploration)和挖掘性學習(Exploitation)概念[1]以后,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已成為組織學習研究的重點。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被認為是組織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2],二者之間的平衡對于企業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有重要的作用[1,3],但是,兩類學習中固有的沖突導致企業需要對二者進行管理[4],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平衡問題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5-7]。學者們最初將研究范圍局限于單一企業內,從企業層面研究如何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隨著聯盟企業間學習變得越發重要,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概念開始應用于聯盟企業間學習[8],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研究考試開始采用新的視角、新的層面進行研究[5,9-10]。聯盟企業間學習更有助于平衡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平衡[6],但是,企業與聯盟之間的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特別是同時考慮企業內部化學習和聯盟企業之間學習的跨層次分析還不是很多。與此同時,隨著競爭的全球化、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組建供應鏈聯盟來應對激烈的競爭,供應鏈聯盟已成為組織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源泉之一,供應鏈聯盟中組織間學習對于組織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供應鏈中組織之間的學習卻幾乎沒有得到深層次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概念再認識的基礎上,分析了供應鏈聯盟企業間探索性學習與挖掘性學習的平衡機制,希望能夠為企業通過供應鏈聯盟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提供一定指導和借鑒。
1 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概念的再認識
March最早提出了探索性學和挖掘性學習的概念,并將挖掘性學習用“提煉、篩選、生產、效率、選擇、實施、執行”等來定義,而將探索性學習用“探索、變化、承擔風險、試驗、嘗試、應變、發現、創新”等詞來進行定義[1]。隨后,Levinthal和March(1993)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進行了進一步的限定,即將挖掘性學習定義為使用已有的知識,而將探索性學習定義為追求新的知識[3]。因此,在最初關于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研究中,主要是將研究范圍界定為知識的發展和利用。但是,在現在的研究中,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概念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組織學習、知識管理、組織設計等領域,其研究背景也包括了技術發展與創新、戰略聯盟、高級管理團隊等,并從個人、團隊、企業、企業間、行業等層次進行了研究[7]。雖然,在很多的研究中,都采用了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概念,但是,對于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概念的認識還存在著爭議,即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究竟是連續統一體的對立的兩端還是兩個獨立的概念[5]。
在目前的研究中,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關系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采取二分法的觀點,即將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看作兩個獨立的概念,如在研究企業間聯盟時,從事新知識創造的聯盟為研發聯盟,而從事知識應用的聯盟為產銷聯盟[11-13]。另外一種觀點是將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看成連續統一體的兩端,即認為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從探索性學習連續變化為挖掘性學習的連續變化的單一變量[7]。從第一種觀點來看,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是互相對立的概念,企業需要遵循不同的規范、需要不同的資源、不同的管理方式來達到不同的目標,企業要想獲取長期競爭優勢就必須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平衡。從第二種觀點來看,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是組織學習的兩端,應當看作一個變量進行分析和研究。這兩種觀點從不同角度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進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對二者關系的界定不清楚導致研究結論并不一致,甚至結論相互矛盾。本文認為應該從動態、辯證、全面的視角行分析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之間的關系,借鑒Moshe Farjoun在處理穩定和變化時的雙元性觀點(Duality view)[14],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應該是相互矛盾但又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動態的雙元統一體。
從雙元統一體的角度來定義能夠更加全面的反映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本質,這與單純地將二者看作連續統一體的兩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應該是互相依賴的,探索性學習以挖掘性學習為基礎,挖掘性學習是探索性學習的延續。吸收能力的研究發現,企業要想獲取新的知識必須以現有知識為基礎[15],也就是說,企業的探索性學習必須以挖掘性學習為基礎。此外,企業要想發展、開發、研究新知識,就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而挖掘性學習可以使企業應用已有的知識獲得所需要的資金。反之,企業的挖掘性學習又是探索性學習的延續。企業通過不斷地反復運用探索性學習獲取的知識,逐漸將探索性學習獲取的知識轉化為企業所掌握的已有知識。其次,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是動態變化、不可分離的。企業在不同的時間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有不同的側重,但是,在任何的時間點上,二者都是并存的、不可分離的,同時又根據企業的需要不斷變化。就企業通過戰略聯盟的企業間學習而言,在研發聯盟和產銷聯盟中,企業分別進行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企業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采用不同的聯盟方式,但是,在這兩種聯盟中實際也同時存在其他的學習方式,并不能完全割裂的,而只能說側重點不同。最后,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之間也存在著沖突和矛盾。由于其學習的程序、規范、對風險的偏好、管理方式等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二者的學習對資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加之企業慣性的存在,使得企業無法在兩類學習之間進行快速轉換[16],因此,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存在著固有的沖突和矛盾。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認為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應當是互相矛盾但又互相依賴、相互作用的、動態的雙元統一體,而不僅僅是連續統一體的兩端。當然,在此仍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組織所擁有的資源、管理程序、規則等的限制,組織仍然需要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進行平衡。
2 供應鏈聯盟中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
供應鏈聯盟是在競爭、合作的環境下,由供應鏈上一些相互獨立的實體為實現某一共同目標而組成的一種組織。作為戰略聯盟的一種,供應鏈聯盟是一種同時考慮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兼具企業組織方式和市場交易方式優勢但卻沒有他們劣勢的獨特雙元組織形式。供應鏈聯盟學習是一種典型的雙元模式,供應鏈聯盟企業間學習主要是一種路徑突破性學習,企業內部學習主要是一種路徑依賴性學習[17]。也就是說,供應鏈聯盟學習兼顧了企業內部學習和企業之間的學習,其中,供應鏈聯盟企業間主要以探索性學習為主,供應鏈成員企業內部主要以挖掘性學習為主。當前關于探索性和挖掘性學習的平衡基本上采用了4種方式,即情景雙元(contextual ambidexterity)、組織分離(organizational separation)、時間分離(temporal separation)和概念分離(domain separation)[7],這實際上與Poole和Van de Ven提出的解決矛盾問題的4種方式是相吻合的,即:接受矛盾并使用已有結構、使用不同的層次、時間上的分離、采用新概念解決矛盾[18]。本文認為供應鏈聯盟中挖掘性學習與探索性學習的平衡是以時間分離和組織分離方式為主(如表1所示),下文分別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2.1 組織分離平衡
組織分離平衡是指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以適應不同的活動,即采用雙元型組織[4,19]來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進行平衡。根據雙元型組織的定義,對于每一個組織內部,其管理程序、管理風格和文化是相同的,而不同組織間則是不同的,兩種不同的組織形式正好與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相符合。具體來說,挖掘性學習更適合在機械式的組織結構來保持穩定性和提高效率,探索性學習更適合有機式的組織結構來提高創新和適應性[1,20]。供應鏈聯盟企業內部強調以控制為主,強調通過運用規范的程序和表1 供應鏈聯盟企業間探索性學習和
挖掘性學習平衡方式及機制、管理優勢
平衡方式平衡機制管理優勢組織分離
平衡聯盟企業間以探索性學習為主,企業內部以挖掘性學習為主有利于實現跨組織協調、降低了不同學習方式的沖突時間分離
平衡隨著時間變化,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交替進行、相互轉換、動態變化降低了組織慣性影響,有利于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之間的轉換
規則來約束和規范員工的行為,強調通過對企業內部流程的控制來提高企業效率,因此,企業組織結構是一種機械式的組織結構,適合進行挖掘式學習。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則強調以信任為主的非正式控制,強調通過信任來協調聯盟成員間的行為,強調的是通過聯盟企業間的合作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柔性,因此,供應鏈聯盟是一種有機式組織結構,適合進行探索式學習。由此可見,作為一種雙元型組織,供應鏈聯盟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的挖掘性學習和企業之間的探索性學習來實現二者的平衡,因為強調控制、規范、程序企業內部學習有利于挖掘性學習,而強調信任、協調、溝通的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學習則有利于探索性學習,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可以分別在企業內部和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得以實現。
通過雙元組織供應鏈聯盟實現企業內部挖掘性學習和聯盟企業之間探索性學習的平衡具備其自身的優勢。首先,供應鏈聯盟學習平衡降低了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之間的沖突。與單純的企業內部雙元組織來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不同,供應鏈聯盟是一種兼具企業和市場兩種方式優點的獨特的雙元組織:企業內部的探索性學習主要通過企業內部管理來實現,而供應鏈聯盟企業間的挖掘性學習則在聯盟層面上實現,企業內部學習和企業之間的學習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在通過供應鏈聯盟實現兩種學習平衡時,是一種跨層次的平衡。因此,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之間降低了資源爭奪的可能性,不同的管理方式、程序和規則的影響也因為處于不同的層次而降低,因為企業與聯盟的管理方式本身就存在著不同,而不同的管理方式與探索性學習與挖掘性學習的要求正好符合,因此,通過供應鏈聯盟學習能夠降低兩種學習方式的沖突。其次,有利于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跨組織協調。與單純的企業內部學習不同,供應鏈聯盟作為雙元組織更有利于實現兩種學習方式的跨組織協調。企業內部的挖掘性學習不斷吸收來自供應鏈聯盟企業間的探索性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將其運用到企業內部的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流程中,可以更好的提高企業效率,而供應鏈聯盟企業間學習則需要來自于企業的核心能力作為支撐,通過不同企業間的異質性的知識共享來進行創新,創造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作用,通過企業和聯盟兩個不同的層面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彼此之間的沖突,更有利于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跨組織協調,也就更有利于實現二者的平衡。
2.2 時間分離平衡
時間分離是指的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之間存在循環,先集中于一種學習,而后轉向另外一種[7],這種平衡方法也稱作間斷平衡模式。時間分離平衡模式認為企業在不同的時間段需要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或偏重于挖掘性學習,或偏重于探索性學習[19]。從供應鏈聯盟學習來看,企業的挖掘性學習和企業之間的探索性學習也存在著時間交替。因為,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實際上面臨著矛盾的目標,一方面需要通過穩定來提升企業效率,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不斷通過創新來提升企業柔性。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僅僅依靠內部的學習已經無法應對快速多變的競爭環境,必須通過與其他企業組建供應鏈聯盟的方式來獲取外部知識,通過外部知識創造并轉移來自外部的知識來滿足企業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實際上存在著時間的先后順序,即企業先在內部進行挖掘性學習積累知識和能力后,才能夠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進行探索性學習,因為,核心企業在組建供應鏈聯盟時總會依據特定的標準來選擇合作伙伴,而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和知識往往是重要的標準之一。具體而言,外部競爭環境變化、新的科學技術創新等刺激會使企業面臨知識短缺的局面,企業無法通過內部學習獲取知識的時會與其他企業組建供應鏈聯盟,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通過探索性學習進行知識創造和共享。在此基礎上,企業對探索性學習共享和創造的知識進行選擇并轉移所需要的知識,企業在獲取知識后又進一步回到企業內部對所獲取的知識進行挖掘性學習,并進行一步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因此,提出如下的企業內部挖掘性學習和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探索性學習動態演化模型(如圖1所示)。
鏈聯盟探索性學習動態演化模型
通過時間分離平衡來實現供應鏈聯盟企業內部挖掘性學習和企業之間探索性學習平衡也具有其自身的優勢,即可以更好的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之間的轉換問題。在企業內部學習的時間分離模式中,企業必須隨時間變化在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之間轉換,這種轉換使企業回避了進行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壓力[21],卻讓企業面臨著隨時間變化不斷轉換學習方式的壓力[7]。由于企業慣性的影響[16],企業往往不愿意針對環境變化做出響應和改變,企業內部學習往往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而陷入失敗陷阱或成功陷阱[3]。供應鏈聯盟學習的時間分離平衡模型中,挖掘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二者之間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動態演化(如圖1所示)。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企業內部學習以挖掘性學習為主,供應鏈聯盟企業之間的學習以探索性學習為主,兩種學習在都遵循著不同的流程和規范,企業在分配資源時也依據各自的目標而分配資源。企業內部挖掘性學習和企業之間探索性學習的時間分離不會導致轉換的壓力,因為,兩種學習方式的交替是在不同的組織層面上實現的,不需要對資源分配和流程進行改變,降低了組織慣性對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交替變換的影響,而同時又可以通過供應鏈聯盟中企業內部學習和企業之間學習平衡來實現組織學習的目標。
3 結束語
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平衡問題一直是組織學習研究的熱點問題,二者之間的平衡問題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本文在分析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概念的基礎上,將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定義為相互矛盾但又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動態的雙元統一體。作為一種獨特的雙元組織,供應鏈聯盟采用時間分離和空間分離機制能夠更好的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本文是基于當前組織間學習的重要性日漸增強、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的平衡需要新的研究視角的背景下所做的有益嘗試,希望能夠為企業構建供應鏈聯盟、實現探索性學習和挖掘性學習平衡提供一定借鑒和指導。
參考文獻
[1]March,J.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2]Gibson,C.B.,Birkinshaw,J.,The antecedents,consequences,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Academic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209-226.
[3]Levinthal,D.A.,March J.G.,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S2):95-112.
[4]Tushman,M.L.,O餜eilly,C.A.,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4):8-30.
[5]Gupta,A.K.,Smith,K.G.,Shalley,C.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ic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93-706.
[6]Raisch S.,Birkinshaw J.,Probst G.,Tushman M.L.,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lanc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685-695.
[7]Lavie,D.,Stettner U.,Tushman M.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8]Grant,R.M.,Baden-Fuller,C.,A knowledge accessing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1(1):61-84.
[9]Crossan,M.M.,Berdrow I..,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trategic renew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1):1087-1105.
[10]Russo A.,Vurro C.,Cross-boundary ambidexterity: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fuel cell industry[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10,(7):30-45.
[11]Rothaermel,F.T.,Incumbent餾 advantage through exploiting complementary assets via interfirm coope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Special issue):687-699.
[12]Rothaermel,F.T.,Deeds,D.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lliances in biotechnology:A system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3),201-221.
[13]Park,S.H., Chen,R.,Gallagher,S.,Firm resources a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growth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n semiconductor start-u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3):527-545.
[14]Farjoun,M.,Dualism,B.,Stability and Change as a Dua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0,35(2):202-225.
[15]Cohen,W.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6]Hannan,M.T.,Freeman,J.,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49(2):149-164.
[17]周杰,Peter Ping Li,供應鏈聯盟學習雙元模式:交易價值視角[J].情報雜志,2010,(3):120-124.
[18]Poole,M.S.,Van de Ven,A.H.,Using paradox to build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62-578.
[19]Duncan,R.B.,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A].In R.H.Killman,L.R.Pondy,& D.Slevin(Eds.),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design[C].New York:North-Holland,1976:167-188.
[20]He Z.,Wong P.,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21]Lavie,D.,Rosenkopf,L.,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797-818.
[22]Baker,G.,Gibbons,R.,Murphy,K.J.,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39-84.
[23]Oliver E.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Free Press,New York,1985.
[24]Rosenkopf,L.,Nerkar,A.,Beyond local search:boundary-spanning,exploration,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287-306.
[25]Sanchez,R.,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Special Issue):1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