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與竹紋的結合可謂相形益彰,清三代青花竹紋以其雅致的造型、高潔的藝術品格以及內蘊深厚的藝術成因而成為清代以及后世陶瓷藝術史家及古陶瓷鑒定專業人士學習、研究的重點課題。筆者基于多年創作之體驗,結合長期積累的理論研究,試圖探尋其源流以及清三代竹紋之時代風格,并采用類型學的研究方法重點分析清三代青花竹紋藝術風格的成因。
一、瓷繪竹紋源流概說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竹子象征堅毅和氣節,是文人士子喜愛歌詠和表現的事物。宋代,竹紋已經在瓷器上大量體現,我國北方著名的民窯——磁州窯大量使用竹紋作器物的裝飾題材。除了單獨以竹子為主題裝飾,還與麻雀等其他動物綜合使用。元青花的出現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元代青花瓷上以竹紋為裝飾形式頗為豐富。竹紋與蕉石、瓜果圖中作輔紋出現,亦有單獨成景。元代青花竹紋畫法多為單筆點劃,竹枝道勁有力,竹葉多為對生,繁密蔥翠。
隨著明代文人畫的渤興,作為倍受文人尊崇的松、竹、梅題材得到極為廣泛的表現,青花松、竹、梅紋也成為當時的主要瓷繪題材之一,三者組合并稱為“歲寒三友”圖。之外,竹紋與桃、梅、石組成紋飾亦出現明代青花瓷之上。明代官窯青花竹紋多采用雙勾填色,并繪有葉脈。
二、清代青花竹紋時代風格
竹紋為清代青花主要的裝飾題材之一,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竹紋裝飾相當精美。康熙官窯青花竹紋典型風格為:布局頗有嚴謹法度,注重表現竹葉與竹竿的陰陽向背,青花色澤豐富而鮮艷。繪畫筆法老辣,明顯深受傳統文人畫風格的影響。竹干彎斜,有迎風搖曳之動感,竹葉細長而蔥郁,有零星分布,亦有簇擁成群之勢。
雍正官窯青花竹紋趨于嚴謹寫實,竹干勁挺有力、竹葉多繪于竹枝尾部,造型頗為特別。筆法靈活多變,筆意恣肆縱橫,頗具有當時名家風范。少數官窯青花竹葉大小一致,忽略表現嫩芽、細葉等細節。
隨著時代的推進與發展,雍正民窯瓷繪青花竹紋更趨于精細,構圖比例勻稱、協調,竹葉碩大飽滿,形似稻穗。
三、清三代青花竹紋藝術成因分析
清三代青花竹紋是反映當時社會審美意識、經濟文化的一個側影。筆者試從兩個重要影響因素管窺清三代青花竹紋藝術風格。
1、宮廷院畫的影響。
清三代官窯青花竹紋受宮廷院派畫家繪畫風格的影響頗深。清朝的宮廷繪畫以康熙、雍正、乾隆為盛,供奉著為數頗多的御用畫師。這些御用畫師日常工作有實物寫生、畫裝飾畫、畫肖像畫、畫宗教畫、畫年節畫、畫圖譜、畫圖樣、畫紙樣等。畫紙樣其實就是承擔為御窯廠制樣的本職工作。據王光堯著《中國古代官窯制度》一書中載:以新畫紙樣為據進行生產,是當時最為常見的方式,檔案例證也最為多見。……從故宮的藏品看,用設色紙樣發往江西是當時最常見的方式,盡管這種紙質小樣多已不存,但至今有小樣和實物可以比照的還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大雅齋瓷器和大雅齋瓷器小樣。從文中所列圖來看,紙畫將器型、紋樣、顏色均已交待無遺,并且繪制得相當精美,具有宮廷院派華美精致的繪畫風格。
2、文人畫影響
文人繪畫向來是影響瓷繪竹紋藝術發展的主因之一。如金農、汪士慎等,這些出身貧寒的文人畫家,有的看破官場腐敗,或因功名難就,甘為平民,以賣畫為生。他們的墨竹作品在詩情畫意中歌頌了清風勁節,成為民窯工匠們效仿臨摹之角本,故民窯當中一些精品力作與文人畫風相當契合。甚至有些文人畫家嘗試于瓷上繪竹。如清代著名畫家高風翰,因與“揚州八怪”文人交從甚密,同時其繪畫風格豪放不拘,被歸為“揚州八怪”。他曾在瓷器上留下竹繪筆墨,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五彩竹紋筆筒(此例雖并非青花竹紋,但筆者相信高鳳翰對于瓷繪藝術的探索或影響范圍不止于此件作品),上題五言詩“終獲萬龍化,曾留彩鳳吟”,鈐有紅彩陽文篆書“西”“園”聯珠方印,“西園”為高鳳翰的字。筆筒外壁集詩、書、畫、印于一體,體現了文人意境。從竹紋繪畫上看,寫干用淡色,取篆書用筆,竹節似括號。竹葉行筆順暢自如。所繪迎風勁挺的篁竹,布局疏密有致,筆法瘦硬堅勁、濃淡相宜,勾點撇捺間表現出竹子獨特的藝術品格,抒發了清高脫俗的文人情懷。
何勇筆名可人,江西波陽人,江西省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畢業于景德鎮陶瓷職校,陶瓷學院成人教育部。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
電話:1397980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