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壁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它的發展變化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是物質與精神的形象反映。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反思傳統,以當代文化視角與傳統淵源相接的呈現方式,對中國陶藝的傳統語言進行更深入的拓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使中國陶瓷藝術呈現出穿越東西方藝術的當代面貌。
1、永樂宮壁畫的創作起源及發展
永樂宮壁畫誕生于元代。而元代的社會背景又不同于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至1368年元朝滅亡期間,所有的蒙古族統治者雖然對宗教持兼容并包的態度,但更傾向于藏傳佛教。道教在此期間曾經一度遭到統治者的排斥,也曾因傳道者與統治者之間的特殊關系而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作為道觀的永樂宮時建時停,歷時一百余年才建成。時斷時續的建造過程也使得永樂宮壁畫的內容包羅萬象,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
為了加強統治,元代統治者實行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國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鶻等西北各少數民族;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長江以南的漢人和西南各少數民族。而中原文人多為漢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見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永樂宮壁畫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反映。從永樂宮壁畫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等級制度的烙印。壁畫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臉盤,近似于蒙古人的長相。三清殿壁畫中的人物,除了蒙古族人、漢人、色目人以外,還有中亞人、西南亞人、歐洲人等。這是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后,版圖空前廣大的反映。
2、永樂宮壁畫與永樂宮壁畫裝飾
永樂宮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這里的壁畫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到高水平的范例,也是14世紀東方宗教繪畫中比較重要的作品。永樂官壁畫分布在龍虎、三清、純陽、重陽四座殿內。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這些繪制精美的壁畫題材豐富,畫技高超,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獨特風格;既是精彩宏偉的道教壁畫藝術杰作,又生動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吸引入的一章。三清、龍虎兩殿是以大型道教人物儀式朝拜式出現的。純陽、重陽兩殿則以青綠山水人物、通景連環故事所表現。宗教藝術大多由建筑、雕塑和壁畫集合而成,三者共同構造出特有的宗教氛圍,起到揭示教義、感召人心的作用。在這方面永樂宮堪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永樂宮壁畫裝飾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史中是有很重要意義的,將永樂宮壁畫的這類傳統題材應用到瓷器裝飾圖案中,它在線條、色彩的處理方面集中體現了繪畫的裝飾美感,圖案形象優美,紋樣內涵寓意豐富。
3、陶瓷藝術作品中的永樂宮壁畫
古代的陶瓷藝術裝飾美輪美奐,其中和高溫色釉相關的裝飾是陶瓷藝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顏色釉是陶瓷裝飾的始祖,它美化陶瓷,更美化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古今中外的詩人學者形容它“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潔凈有如北國的堅冰。”還有人這樣描述景德鎮迷人的顏色釉:“窯變”如波濤翻滾,“紅釉”如美人醉酒,“花釉”如千變萬化,“青釉”如雨過天青。近現代陶瓷藝術作品就有不少作品吸收一些描寫宗教題材的作品,此類宗教題材的作品,畫面宏偉、氣魄逼人,衣冠寶蓋,瀝粉貼金,勾線流暢自如富有彈性,充滿動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管是帝王將相,神靈鬼怪,還是力士玉女,男女老少,壯弱肥瘦,都動靜相參,疏密有致。帝后高貴莊重,玉女溫文秀雅,武士英勇果敢,真人翩翩欲仙,在多樣的變化中達到和諧統一。各個不同的虛構神仙,經過藝術家的精心構思,利用顏色釉的質地和色彩美的特性,結合利用不同色彩質地和色彩差異進行處理得出的不同效果,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間形象,曲折地顯示了現實中不同階層、不同經歷、不同氣質、不同情思的各種人物。而每一個形象都是那樣吸引人,那樣富有情味。像是一部歷史人物圖像的總匯,又仿佛現實世界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映射,值得我們反復探索和尋味。以這樣眾多碩偉的人物形象組成如此宏闊的構圖,氣勢又如此雄偉,特別是人物造型準確,姿態生動,形象飽滿,變化豐富,異常傳神。
永樂宮壁畫與高溫顏色釉都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將兩者的藝術元素融合創新,更具一翻新景象。所以,到了現當代,許多喜歡創新的大師都不再滿足于只是簡單的在紙上作畫了,他們都紛紛把新想法和創作激情直接帶到了作品上來,希望把技巧和意蘊,更好地利用到瓷器創作上。
周志兵
又名周文,198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東鄉,2007年畢業于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擅長高溫顏色釉、綜合裝飾、雕刻。2007年在學校舉辦了陶瓷展覽。
電話:1347981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