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大司農平臺在為新發地提供農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差異化評估同時,也為生產者和流通商提供了一個公共的直銷和直采渠道
“這是進入到2012年以來,新發地達成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合作。”當著見證此次合作的北京市發改委和市經信委的領導,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如此“恭維”戰略合作伙伴北京金邦安訊科技公司,“我們非常看重金邦安訊的大司農交易系統對新發地未來發展的影響,我們將借其共同發動一場變革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的探索創新”。
說這番話的1月10日,新發地與金邦安訊在投資北京國際有限公司的積極推動下,剛剛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作為牽線人,投資北京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屠行健對此次合作如此評價:新發地是全國農產品價格的睛雨表,是北京名符其實的“大菜藍子”,在近幾年新發地通過“內升外擴”保證農產品供應的背景下,新發地更需要新技術的提升,而金邦安訊公司作為北京市科委認定的高科技企業,其開發的“大司農”交易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和技術,雙方的合作一定會讓新發地走出一條電子交易新路。
一次并不張揚的合作,被有關各方解讀的如此高調,背后深意值得探究。
“價格指數”小試牛刀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新發地的首次“觸網”。2010年3月,以為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及金融服務為核心業務的北京新農地農產品電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已經在麗澤商務區注冊成立。
這家志在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信息互動、電子交易、資金結算、物流配送、政府監管、質量安全追溯等六大解決方案,形成全國性農產品大生產、大供應、大流通格局,最終建成服務全國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價格中心、結算中心、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公司,成立之初便頂著多個令人羨慕的“光環”:北京市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北京市農產品流通金融試點企業、北京麗澤金融服務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等。
更重要的是它依托的新發地農產品股份公司是當之無愧的全國農產品交易“頭把交椅”。2010年,新發地的農產品交易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交易額達到360億,2011年新發地的交易量達到1200萬噸,交易額突破500億元,無論是交易量還是交易額已經連續十年位列全國第一。
“這是一個開創性的項目,實際上是傳統的交易市場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一種外包式的產業互動嘗試。”從北京市經信委經信處處長張宇航對新發地“觸網”的表述中,各界可以讀出政府部門的種種期待。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新發地電子交易中心并沒有辜負各界的期許,據該公司副總經理趙志剛介紹,2011年,該公司研發上線了新發地農產品價格指數,并通過網站、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定期向社會發布,目前該指數已經成為全國農產品的價格表。
雖然趙志剛在各個場合都會強調“價格指數”的重要性,但其實看慣了現貨交易的張玉璽起初并沒把這個太當回事,讓他對這個新生事物刮目相看的轉折點,是2011年10月份發生的一次“黃瓜事件”。
據了解,當時的情況是,遼寧的黃瓜沒有了,山東的黃瓜因為天氣原因還沒有上市,黃瓜價格一下子從2塊多漲到3塊8,而對于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上線不久的價格指數卻沒有做出及時的更新。
“這一下麻煩可大了,我一天之內接了幾百個電話,特別是一些大專院校、幼兒園、機關食堂等市場直接采購客戶都追問我,黃瓜到底是多少錢,后來我一了解才知道,原來價格指數指導著他們的收購價格,當時的指數沒有及時更新,使得買方和賣方都對價格無從參考,雙方都很不滿意。”經此一事,張玉璽對“價格指數”另眼相看,他也和趙志剛一樣,在不同場合表示,“全國都把這個當作參考,它對北京乃至全國的農產品價格都具有指導作用。”
“價格指數”凸顯了新發地在業內的重要影響,也更加堅定了其與互聯網融合的發展方向。
第二次“農業革命”?
隨著新發地農產品價格指數的影響擴大,中國銀聯、中國工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北京物流協會等國內外知名的企事業單位紛紛成為新發地的戰略合作伙伴。
與上述這些機構相比,金邦安訊的地位并不顯赫,而其之所以能夠入得了新發地的“法眼”,還在于雙方業務的合作互補。金邦安訊公司總經理申京武告訴記者,雙方的合作能夠整合各自優勢,共同促進新發地的市場服務方式轉型,從一個場所的提供者向農產品的綜合服務商轉變,大司農平臺在為新發地提供農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差異化評估同時,也為生產者和流通商提供了一個公共的直銷和直采渠道。
“重要的是,雙方合作要讓農業種植者知道該種什么、種多少。”申京武指出,雙方合作后既可以為北京市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還能使農業生產者獲得交易權,幫助農民把握市場規避風險,提高生產效益,使北京農產品建立一個長效、可持續的資源配置渠道,也為優質的、差異化的農產品,建立一個新的購銷渠道。
張玉璽更加看重申京武所說的這種改變,“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再出現2010年‘蒜你狠、2011年‘蒜你賤等極端案例。”他因此將雙方的合作上升為中國農業的“第二次革命”,“中國的農產品是小生產大流通,據說有2億戶農民在種植農產品,農產品價格為什么忽高忽低,除了受自然條件影響外,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農民不知道種什么、種多少,這是中國農產品最大的難題,雙方的合作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探索,通過形成指數等數據指導農民的農業生產。
在他看來,如果將1978年的小崗村分田到戶,看作是中國農業第一次革命的話,那么,通過大司農交易系統中的種植配套服務與新發地的流通配送服務有機的結合起來,共同致力于生產資源、種植服務、流通銷售、物流配送、金融配套等,真正把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指導農民進行生產經營,這就是改變中國農業現狀的“第二次革命”。
盡管新發地對于互聯網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農產品電子交易也被認為是中國農業流通的重要方向,但屠行健卻進一步強調“農產品電子交易的路還很長”。張宇航也明確表示,互聯網經濟和電子商務在中國都處于萌芽階段,具體到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其各方的合作和客戶的接受程度,都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張玉璽其實非常認同這種觀點,他告訴記者,對于農產品而言,其具有種子研發、種養殖、運輸、銷售四個環節,新發地處于末端,要真正把中國農產品的事情解決好,需要把這四個環節都搞好,新發地已經在為此進行探索,比如2010年和新希望集團合作,進行種子的研發,以從根源上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此外,也正在農超對接上開展諸多合作,而此次與金邦安訊在電子交易方面開展合作,其實也是為實現諸多合作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為什么侯寶林的相聲里說,中國的老太太買黃瓜要先嘗嘗,就是因為中國還沒有幾家拿得出手的農業品牌,這也是我們雙方合作的方向,也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一環。”張玉璽說。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壽全認為,這個平臺的建設和完善是漸進式的,是一個逐步的探索,新發地的電子交易平臺在全國是比較早的,與大司農的交易系統合作之后,能夠有效緩解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指導全國農民種植、銷售的重要平臺。
雖然對于這種探索,需要新發地、金邦安訊這樣的先行者,但先行者們都表示,并沒有過多考慮盈利時間的問題,也已經做好了當“烈士”的準備,但張壽全卻坦言,“雙方的合作只要考慮的多一點,‘犧牲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多可能花費的時間會長一些,關鍵的問題還是在于如何真正把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去,比如運用綜合的模型計算之后,新發地的價格指數既能顯示當天的交易價格,也可以預測未來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價格和走勢等等,如果這樣,‘革命就已經算是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