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2011年10月17日,舒超劍(化名)站在“美的集團科技獎勵大會”場外。聽著會場內不時傳出的掌聲,他暗暗定下目標——幾年后我也要坐到會場內,從董事長手中接過象征美的研發最高榮譽的獎杯。
那時,舒超劍24歲,大學畢業后在美的已工作兩年,是美的最年輕的一批研發人員。但編織著美好職業愿景的舒超劍在獎勵大會后沒過幾天就開始焦躁不安了,因為各種裁員傳言在集團內部滿天飛。
最終,經過近半年的惶恐期,在舒超劍同期入職的哥們兒一個個地離開后,舒超劍留了下來!他所在的研發部門,不但沒有人離開,甚至還增加了幾個員工。
美的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美的電器2011年報也印證了這一點:2011年,美的電器員工總數為66497人,比2010年的98676人減少了32179人,同比減少33%,但技術人員增加了519人,從3216人增至3735人,同比增加16%。
一味追求以規模和營銷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正逐漸被美的所摒棄,美的正在改變。2012年8月底,美的創始人何享健把美的轉型大旗交給了方洪波——新任美的集團董事長兼CEO。
2010年美的集團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時,制定了“2015年整體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的目標。如今,如何能保證在中國制造業“去空心化”的大背景下,美的順利完成轉型和升級,并實現“2000億”這一目標,將是“少帥”方洪波上臺后第一次大考。
加速機器轉型
有人把美的比喻成一個暴飲暴食的婦人。這個貪婪的婦人只要看到美食就無法克制。的確,新世紀前10年,是美的迅速膨脹的10年。
美的成立于1968年,以生產藥用玻璃瓶和塑料蓋的“街辦生產組”起家,1980 年涉足家電。1994年,廣告里鞏俐迷人的微笑及一句“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讓這家順德北滘的民企蜚聲全國。但何享健已不滿足于“美的空調”四個字。
2000年美的進入格蘭仕獨霸的微波爐行業,不出幾年生生從格蘭仕手中搶走半壁江山;2003年美的通過并購進入汽車行業,開始多元化發展,但最終放棄;2004年,美的相繼并購榮事達和華凌,切入洗衣機和冰箱領域;2008年又收購小天鵝,如今美的冰洗規模已僅次于老大海爾;2008年,美的進入豆漿機行業,短短兩年便讓九陽讓出四成市場……
擴張讓美的成為家電業的又一個神話:2005年美的集團整體營收456億元,同比增長40%;2010年美的集團營收突破1000億元,正式加入“千億俱樂部”;2011年,經歷裁員風波的美的集團銷售收入高達1400億元,同比增長21%。
10年,美的集團的規模擴大了10倍,營收由百億變為千億元,員工迅速擴張至20萬。在這種瘋狂的投資和擴張中,美的被同行和觀察家認為“過于激進,風險太大”。逐漸,美的的問題不斷暴露,有關美的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的報道接二連三,通過數十年樹立的品牌因各類事件受損。
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由于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財政補貼政策的退出,家電市場在2011年瞬間降溫。不過,前兩年的繁榮景象給了美的錯誤信號,美的在背負了高達近百億元的庫存的同時,還遭受著歐美經濟不振帶來的出口驟降的打擊。
在對比了同行企業的毛利后,何享健察覺到美的野蠻生長、規模擴張帶來的問題。自2011年起,他每次會議都要談“轉型”,并于2011年年中提出“從注重數量增長向追求質量增長轉變”、“從產品低附加值向產品高附加值轉變”、“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益管理轉變”三個“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方洪波初露光芒、上任美的空調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時,美的遭遇嚴重危機。他提出了“讓銷售向營銷轉變”,“讓生產制造向顧客需求轉變”兩個“轉變”,使美的奠定空調行業一線品牌的地位。但何享健提出的三個“轉變”會改變美的嗎?
執行三個“轉變”后的美的開始裁員。在企業困難時,這種方式雖殘忍但最有效。“轉變”后,美的電器2012年半年報顯示,營收雖同比大減37.15%,但凈利潤同比增長5.73%。
舒超劍掏出手機中保存的他和哥們兒踢球時的照片:“美的是我們的第一份工作,現在我們還經常回憶一起踢球喝酒的日子,離開美的快一年了,他們仍保留著當初公司給統一配發的手機號碼。”
“不過,對于裁員,大家都挺理解的,整個大環境不好,加上美的要改變原有粗放式的發展戰略,就不得不裁員。只不過,我是幸運的,因為研發部門在美的內部越來越受重視。”舒超劍解釋。
洋為中用標本
與其他中國民族企業一樣,美的的技術道路一開始也重復著“洋為中用”這條無奈老路。
1993年美的與東芝在空調關鍵部件技術展開合作。1998年美的收購廣東東芝萬家樂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美芝的前身)40%的股份,由此正式進入壓縮機領域。
2004年,穩固了市場地位的美的與東芝開利簽署合資合作協議,成立四家合資公司。2011年,美的又與東芝開利成立“美的-東芝開利變頻技術聯合研發中心”,雙方將完全共享壓縮機矢量算法等最為關鍵的核心技術。
“壓縮機是空調最關鍵的部件之一。東芝、松下等企業壟斷了核心技術,這也是上個世紀空調為何價格頗高的原因。”市場調研公司奧維咨詢白色家電研究總監韓昱分析。
在韓昱眼中,美的這些年在技術上的投資是值得的:“與東芝合作近20年,美的經歷了單純的技術‘拿來主義和消化的過程,可以說美的已掌握了壓縮機的核心技術,像美的自主研發的直流變頻雙缸壓縮機技術口碑就不錯。”
方洪波也曾坦言:“率先掌握產業鏈核心技術,是美的各項業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始終保持優勢地位的關鍵所在。”
如果說通過與“老師”東芝的合作讓美的獲得了壓縮機的核心技術,那么在被稱為“空調的大腦”的控制芯片技術上,美的的“導師”則更多,這也是中國空調企業長期缺失的關鍵技術。
“美的先后與國際整流器公司(IR)、德州儀器、瑞薩電子、三洋半導體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發變頻芯片技術。”美的集團國內市場部總監王金亮介紹,“美的突破了芯片技術短板,實現了變頻芯片和模塊的自制。美的將成為中國首家全面掌握變頻空調‘黑匣子技術的空調企業。”因為重組,王金亮名片上的職位再次更改。
“美的與如此多的芯片企業合作其實是無奈之舉。”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空調芯片核心技術被壟斷,這些企業不會輕易把前端核心技術完全開放給中國企業。所以中國企業往往選擇多種途徑進行突破。”
對此,韓昱頗有感慨:“不管白電行業怎么變化,節能和智能肯定會是永遠的趨勢,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有核心技術支撐。這就要求美的這樣的企業多增加研發投入,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
“美的將把人感、人機對話及物聯網技術與變頻技術進行融合式創新。三年內,實現“全智能”技術在變頻空調上的產品化。”王金亮介紹。
中國電子商會近期發布的《消費電子產品信息化指數評測通用規范》顯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將直接推動國內家電行業迎來一次革命,智能化將成為未來家電產品標準配置。《規范》已把空調、冰箱、彩電等加入產品評價體系。
王金亮說:“美的很清楚,技術必須先行。雖然調整后美的叫停了不少項目,但對研發的預算從未減少,比如我們去年耗資了4億元設立制冷研究院。”
“以前在公司內部論壇,說的最多的是營銷話題,但現在更多看到的是創新和研發方面的話題。這種改變讓‘技術男們感覺被重視和關注。”舒超劍笑道,“今年的科技獎勵大會,獎金總金額有1800萬元,個人獎金30萬元,這對研發人員來說是多大的動力啊!”
美的對研發人才一向慷慨。
2009年,美的花巨資1億元引入一支研發高端冰箱的技術團隊;2011年,美的以創紀錄的薪酬水平從國外引進了一支從事大型中央空調水冷技術研發的團隊。
王金亮介紹,集團的研發人員超過10%,有200多名外籍專家,他們的年薪都是百萬級的。未來美的每年用于研發的金額比例將超過3%,并逐年增多。
“寧愿放棄100萬元的利潤,也不愿失去一個對美的有用的人才。”“三個‘轉變需要我們自身具備更加強大的技術創新、設計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何享健的這兩句話總結了美的對人才和技術的饑渴。
全生產鏈布局
全產業鏈,這個由中糧集團提出來的發展模式,在規模化和價格戰籠罩下的中國家電市場,變得更為有效,也經常被美的掛在嘴邊,升級轉型階段,全產業鏈的意義更重大。
美的的全產業鏈式并購始于1998年對廣東東芝萬家樂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收購。當年,這場收購相當惹人眼球,因為美的不僅由此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還成為了中國首家收購中外合資企業的民族企業。
如今,這家改名為美芝的企業擁有15條空調旋轉壓縮機生產線,年產能可達3200萬臺,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25%,冰箱壓縮機銷售達到780萬臺。在滿足美的對壓縮機的需求外,海爾、海信、三菱、開利等都是其客戶。
在擁有壓縮機這個空調主要部件的上游支持前,美的早已在白電產業產業鏈中另一個關鍵的部件——電機上有所動作。
1993年,美的成立專業開發生產空調器用電機和其他家用電器電機、中小型工業電機、微波爐變壓器、空調變抗器等配件產品的威靈電機,開發的電機產品廣泛運用于空調、洗衣機、冰箱、洗碗機、小家電、汽車等領域。
2008年,威靈電機完成借殼華凌在香港上市,開辟了一條從資本市場謀求更大發展的道路。而借助資本市場的威靈“如虎添翼”,目前威靈的年產能超過1.5億臺,擁有廣東順德、安徽蕪湖、安徽合肥、江蘇淮安、江蘇常州五大電機制造基地。
在一場場并購和擴張中,美的悄無聲息地完成了白電企業夢寐以求的“全產業鏈”競爭體系——“核心部件裝備+技術創新實力+強大整機制造+完善市場分銷”。
“除了美芝壓縮機、威靈電機,美的還有自主研發的控制芯片,在整個縱向產業鏈上,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己生產的。”一說到這些,王金亮頗為自豪,“目前在中國的空調行業,也只有美的一家可以做到這樣完整的產業鏈。”
全產業鏈的貢獻在于減少了企業的供應風險,降低企業采購成本。此外,進入調整期的空調行業,變得更加以技術為主導,而技術與全產業鏈是相輔相成的。“美的模式”或許成為空調企業升級和轉型過程中不錯的選擇。
資金不“出逃”
前兩年房地產火爆時,曾有這么一個段子在網絡上瘋轉:“七匹狼做地產、美的做地產,海爾做地產,雅戈爾做地產,蘇寧做地產,國美做地產,蘇泊爾做地產,格力做地產,格蘭仕做地產,奧康做地產,娃哈哈做地產,喜之郎做地產,奧克斯做地產,長虹做地產,阿里巴巴都在做地產,神奇的地產啊!”
雖是調侃,但這個段子的確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制造業、特別是家電行業的現狀:在房價狂飆的時代,蓋房子的確比做彩電、空調來錢快來錢多。
2012年中期,國內上市房地產企業的平均結算毛利率雖受宏觀政策調控持續下降,但仍高達39.5%,而上市家電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僅為21.08%。制造企業如此熱衷房地產投資,資金大量流向房地產及金融行業,引發了業界對中國制造業“空心化”及社會經濟發展嚴重畸形的擔憂。
美的自去年起明顯減少了對白電的投資,如暫緩啟動幾個在建項目等。而且美的是一個務實的企業,從它的發展脈絡就能窺見——哪兒掙錢我就去哪兒!未來,美的的資金會源源不斷流向副業,而忽略處于低迷轉型期的主業嗎?
“美的絕對不會這么做!”王金亮直接否定了這個猜測,“美的永遠專于白電及相關產業,資金也會集中投資在這一塊。至于房地產行業,只是美的一塊非常小的業務,規模也就30億元,我們開發的項目也主要是為集團內部員工。”
王金亮補充,由于經歷轉型,美的這幾年做得更多的是減法,與此同時,包括家電產業自去年以來的確處于低迷期,這一輪大約需要3年,這正好是留給美的沉淀和轉型的好時機。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王雷在“2012中國空調行業高峰論壇”上介紹,在行業整體運行下滑的情況下,也是最考驗企業綜合運營能力的時期。主流品牌已不是通過價格戰贏得市場,而是通過創新,這種方式將為行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美的的目標是在2014~2015年,在現有人員規模、產業規模上,人均產值、人均利潤比2010年實現翻番。到時候,美的一定會讓大家感覺非常不一樣!”王金亮最后道出了美的“轉型”的目標。
對于被普遍看做是“夕陽產業”的家電產業,王金亮和美的仍保留著剛開始涉足家電行業時的那份信心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