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嗣興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年間,世界發生了此前300年來都不曾發生的現象,發達經濟體總體減速,而東亞國家、拉美國家卻經濟快速增長。這是新興經濟體,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趨同發展的一個過程。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多數發達國家的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的發展都受到嚴重影響,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降,而多數新興經濟體卻依然表現良好。然而,隨著危機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難以幸免,紛紛步入經濟減速的軌道,過去高速增長隱存的一系列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于是,新興經濟體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便成為關乎全球經濟恢復以及全球經濟未來前景的大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問題,尤其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據已公布的數據,8月份中國工業生產繼續放緩,同時通貨膨脹顯示出上升的初步跡象。8月份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是2009年5月以來的最低增幅。8月份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高于7月1.8%的漲幅,符合預期。在6月和7月兩次降息后,央行沒有進一步采取行動,銀行的放貸無明顯變化。在今年的前8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2%,是2002年12月以來的倒數第二,由于統計方面的問題,實際投資增長應低于這一數值。8月份的貿易順差擴大至266.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3292.9億美元,增長0.2%。其中,出口1779.8億美元,增長2.7%,進口1513.1億美元,下降2.6%。8月份中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從7月份的50.1下降到49.2,中國制造業出現了9個月來第一次收縮。隨著經濟減緩抑制需求,制造商的收益持續下降,7月份中國工業企業的利潤出現了今年來最大降幅。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9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經濟增長計劃受到考驗》的文章。文章發問:“中國經濟蹣跚著進入了今年的最后幾個月……為何北京不采取更多措施來支持經濟發展?”接著自己回答了自己的問題:“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就北京而言,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率是可以接受的。年初,溫家寶總理就將經濟增長的目標下調至7.5%……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從理論上講,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之間實現基本趨同是可能的,如果實現了趨同,它們將成長為發達國家。但從實際去看,絕大多數落后國家都較難追上發達經濟體,反而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出現增長停滯,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金融脆弱等并發癥。中國正是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現在,調低經濟增長目標,設法解決高速增長隱藏和積累下的問題,這無疑是正確的。可以說,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急需轉型的關鍵節點。
縱觀英、美、德、日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史不難發現,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后,就無一例外地開始進入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期,同時伴隨著大量企業的轉型發展行為。國際經驗表明,企業轉型發展的周期與經濟發展周期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來的高速增長之后,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開始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中國的企業轉型發展也必將進入重要的轉折期。
企業的轉型發展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與根本保證,沒有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就無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所謂企業的轉型發展,就是企業通過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包括對市場、經營、產業、管理等方面進行改變與變革,以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獲取并提升競爭優勢,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行為。據此,企業的轉型發展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抓起。
一、價值轉型:包括產品從低端到高端,也包括產品本身附加值的提高等,價值轉型主要來源于企業的研發創新和產品升級等。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企業由于外部市場需求的萎縮,帶來競爭加劇,本來利潤率就偏低的生產制造環節的價值空間受到進一步的擠壓,而與之相比,研發設計、銷售服務這兩端的利潤空間相對較大。于是,在研發設計、品牌價值、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這些非生產環節下功夫,亦能顯著提升對企業利潤的貢獻。向高附加值延伸,還可以通過生產裝備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使主導產品品種更加豐富,并向高端化發展。企業對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是價值轉型得以實現的重要支撐力量。這一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不斷提升企業專業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重;二是不斷提升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率。
二、經營轉型:企業經營模式的變化。
金融危機背景下,品牌對企業利潤的提升和市場地位的作用進一步突顯,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受經濟減速的影響相對較少,甚至發展得更好。沒有品牌的企業,大多面臨著市場和利潤雙降的挑戰,舉步維艱。所以,那些率先通過貼牌方式,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來發展的出口加工貿易企業,目前轉型升級的主要模式應是從無品牌向有品牌發展,進而還可以從單一品牌到多品牌。這樣,就可以隨著國內市場和國際化市場的開拓,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開展多品牌運作經營。
三、市場轉型:主要是企業銷售市場的結構調整。
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進入調整期,中國出臺的產業振興規劃,把“走出去”和“國際化”作為應對危機或化“危”為“機”的重要舉措,支持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和“國際化”。“走出去”和“國際化”是當前企業市場轉型發展的基本模式,而外向型企業近期的市場轉型模式則應是強化國內市場。
四、產業轉型:主要是企業在專業的水平分工和完善產業鏈,以及產業多元化程度等方面的轉變。
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企業比重逐年增加是目前企業轉型發展一個突出特點。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是主要的形式,而保持主業不變但不斷拓展企業經營行業,也是企業轉型發展的常見方式之一。這些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原行業的業務,有穩固的經營基礎;另一方面,根據外部經營環境和產業的發展階段,進入其它行業,挖掘和分享其他行業的機會。
五、管理轉型:企業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方面的進展。
重視現代管理技術和工具的運用,豐富管理手段,推進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是企業實現轉型發展、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徑。金融危機后,由于外部市場需求不斷萎縮,雖然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融資成本持續上升,但大多數企業并沒有能力將價格和成本上漲的壓力轉移出去,通過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六、綠色轉型:主要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污染方面的進展。
一般企業采用節能生產工藝或技術,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是總體上有一定的降低,這種節能減排降耗模式是企業綠色轉型的基本模式。有實力的企業也可以嘗試綠色轉型的大產業鏈循環經濟模式,這種轉型方式及深度產業鏈整合和多產業相互鏈接,難度、復雜度都非常大,很容易形成大的風險,但是一旦按循環經濟方式實現綠色轉型成功,將帶來多重競爭優勢。
事實上,企業的轉型發展往往是多方位、多維度、綜合、互動的,現實中的企業轉型發展模式往往是多種模式的綜合交互體現,而且,不同的企業雖然會有共同的發展趨勢,但并不會有一個標準化的轉型模式,只要有利于企業成功轉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就是好的模式。
今后中國經濟的較快可持續發展,關鍵要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是否根本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關鍵要看企業是否能成功轉型發展。所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從促進企業轉型發展著手。現在是世界各國重新尋找再平衡的過程,是未來世界經濟格局重塑的序曲。在此階段,各國一方面處理危機時代的各種麻煩,另一方面眼睛也都在瞄著搜尋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若要提前布局,積蓄潛能,真正成為下一輪的領跑者、下一輪經濟規則的制定者、真正的經濟強國,則必須從眼下的企業轉型做起。只有有了世界超一流的強大企業群,才一定會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