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元
9月14日,被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視為競選連任王牌的QE3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美聯儲宣布,為了刺激經濟復蘇和就業增長,決定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但未說明總購買規模和執行期限。同時,美聯儲將繼續執行賣出短期國債、買入長期國債的“扭轉操作”,并繼續把到期的機構債券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本金進行再投資。
自2010年6月底以來,美國的經濟數據例如就業數據等已經接近崩潰,復蘇無望,使得多數經濟學家普遍預測在“大選之年”美聯儲實施QE3幾成定局。不過,當QE3靴子真的落地之際,其對全球金融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的沖擊力依然強勁。受QE3出臺消息刺激,原油價格突破每桶100美元關口,黃金價格更是跨越每盎司1600、1700美元大關,最高沖至每盎司1780美元。面對著QE3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英國央行本著“先下手為強”的原則,早在9月5日就宣布擴容量化寬松政策500億英鎊(約合780億美元),預計在未來4個月內完成。至此,英國央行量化寬松規模增至3750億英鎊(約合5850億美元)。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地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9月6日,歐洲央行推出“不設上限”的國債購買計劃,以穩定市場,恢復信心。眼見美英歐諸央行先后開閘貨幣供應龍頭,身為金磚四國的印度儲備銀行也坐不住了,9月17日,印度宣布將現金準備率下調25個基點至4.5%,這意味著將有1700億盧比(31.5億美元)初始流動性會注入銀行系統。
短短的半個月時間里,美國、英國、歐元區和印度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令全球金融市場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各國央行似乎“印鈔不用紙”似地展開了一場“貨幣大甩賣”,引燃了全球新一輪通脹的烽火。而從各國應對QE3的招數來看,都是比對著美聯儲這個全球第一央行的樣子,有樣學樣,看看“誰比誰更賴”,不讓美聯儲專美于前。這使得打著“禍水東引”想法,意圖“以鄰為壑”的美聯儲面對各國央行的貨幣大放水,也是一籌莫展,因為在各國央行同步量化寬松的背景下,其結果只能是誰也討不到好。
QE3所引發的全球熱錢泛濫也在中國國內引發了連鎖反應,近2個月以來一直處于小幅緩跌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擺脫了貶值預期,升至2個月內新高,這讓寄望于穩出口的國內經濟不得不再度轉向投資這根獨苗子。近來發改委快速審批大型基建項目,一萬億元投資新政的呼聲也是不絕于耳。看來,在如今各國競相比賽“誰比誰更賴”的大賽中,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
筆者想知道的是,當這一波全球量化寬松的貨幣大潮退去,能見誰在其中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