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眾人期盼許久的維穩行情似乎虎頭蛇尾,一根大陽后,就陷入了持續盤整回落。在持續升溫的釣魚島爭端中,投資者情緒似乎逐漸低迷,維穩行情似乎有夭折的風險。
而近期國際經濟政治舞臺上重頭戲不斷上演,可謂戲碼越加越大,形勢越發撲朔迷離。9月14日美聯儲宣布推出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并預計超低短期利率將會維持到2015年年中。QE3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美國自救的殺手锏,但同時也意味著形勢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美聯儲對推出QE3的自我解釋主要集中于對就業數據改善的不滿上。QE3的支持者們認為,鑒于前兩次量化寬松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的經濟復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第三次量化寬松即使不能為美國經濟帶來太快、太強的增長,但也有助美國經濟重上復蘇之路。
當然,反對的觀點認為,美國此時推出QE3似乎動機并不單純。首先,量化寬松推出有它的先決條件。除了就業數據不佳使得QE3推出有因外,還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通脹環境。然而,由于前兩次量化寬松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直持續的超低利率,已經使得美元超發成為不爭事實。在通脹預期抬高的風險下急于推出QE3,有人猜測這背后必有更大的國家利益做后盾。新一輪量化寬松一經推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再次推升,無疑會對新興經濟體構成輸入性通脹壓力,從而為經濟增長制造障礙。每一次世界范圍的危機都是全球經濟政治格局重構的一次契機,誰在新棋局里搶占先機,誰就有可能成為新霸主。近些年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多極化演變,使得美國的霸主地位日益受到威脅,于是,利用危機、利用量化寬松來沖擊其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亦可能成為一種行動指南。
再看中日釣魚島摩擦,近日來事態逐步升級。先是不痛不癢的東京都執事募款買島的口水戰,接著是中日各路保釣人士登島以示主權,然后是日本政府出面表態購島、中國外交部要求其懸崖勒馬,最后是日本經濟大臣自殺、駐華大使撤換、候補駐華大使暴病。釣魚島爭議已久,但中日雙方政府級別針鋒相對到如此地步,似乎在改革開放以來并不多見。若不是背后各懷心思的各路推力構成合力,恐怕也不會出現今日之緊張局面。有猜測認為,日本政治家或許只是為博得支持率的政治小丑,而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正是之前宣布強勢回歸亞太的美國。增大中日雙方摩擦對于美國的好處在于,一來可以沖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順利建立,二來可以動搖中國在東南亞的核心影響力,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中國政府這一次的態度似也有微妙之處,雖然被日方挑釁,事出被動,但對民眾抗日示威游行之態度可見一斑,與以往在涉外關系上的謹小慎微大相徑庭。有人猜測,這也許是政府一種將計就計,正好以此為契機,對國內消費者進行一次生動的消費引導,將內需消費引導到民族企業產品與品牌上來。同時,這種處理方式與導向,也是對歐美等國近期頻繁制造貿易壁壘刁難中國的震懾,以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引導,為國家贏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剖析QE3也好,談論釣魚島事件也罷,其實最終都是為了落在投資上,給投資決策提供更寬廣的視野罷了。依據之前的種種分析與猜測,國內投資者應該感受到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之詭異莫測的背后,都凸顯出赤裸裸的國家利益。在全球經濟風聲鶴唳的背景下,首要的動作就是扎緊錢袋,并冷靜觀察市場的細微變化,一旦出現有利可圖的痕跡,就要以低倉位快度出擊熱點板塊,且要及時止盈或止損。當前,市場還遠未到全力出擊的時機,要時刻警惕自己錢袋被人“釣”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