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嬌
不可否認,在當前缺乏良好投資渠道的情況下,信托產品仍然是很值得考慮的理財品種之一。
信托產品的兌付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市場化。但經歷大躍進式發展后,信托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會逐步暴露出來。這些問題雖不至于對行業發展有多大影響,但對投資者來說,至少是敲響了警鐘,因為缺乏對產品投資過程的了解和把控,則意味著潛在的風險。
上周見了一個信托業的朋友,他本人目前所在的公司是我國前幾大信托公司之一。交流中談及信托產品的兌付問題,他的觀點是信托行業的市場化過程正在加速,目前正處于過渡階段,出現一些非市場化的解決手段在所難免,但絕不應是常態。
他同時還認為,一部分信托公司或銷售人員利用“剛性兌付”這一詞做文章,將本應引起投資者重視的風險識別加以忽略,或轉嫁到行業本身,以此來促進某些信托產品的募集和銷售,投資者應特別加以甄別。
這與我個人的看法基本一致。既是金融產品,就不能說絕對沒有風險,只是看你對風險如何甄別和考量的問題。這話放在基金、股票甚至一些債券產品的投資上都很成熟,投資者遇到風險雖很無奈,但投資理念整體上已經較為成熟。可是到了信托業,怎么就變成了“剛性兌付”?
我們知道,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機制問題,信托公司讓投資者承擔風險,要承受巨大輿論壓力,所以“剛性兌付”這種非正常解決方式無奈地成為一種“必須”,第一個產品出問題了有人兜底,第二個產品出問題了有人兜底,慢慢就形成了信托產品“剛性兌付”的概念。“大不了有人買單”,這也難怪信托時下變成了高端人士理財的首選。
信托行業管理規模扶搖直上,即將超越保險行業,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實體。即便如此,也并不能說明我國的信托行業脫離了初級發展階段。按照《信托法》、《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等一系列信托配套法律法規的規定,信托計劃不承諾保本和最低收益,具有一定的投資風險,適合風險識別、評估、承受能力較強的合格投資者;信托公司依據信托計劃文件,管理信托財產所產生的風險,由信托財產承擔。信托公司不保證信托計劃的收益率,也不保證信托計劃沒有虧損風險。信托公司因違背信托計劃文件、處理信托事務不當而造成信托財產損失的,由信托公司以固有財產賠償;不足賠償時,由投資者自擔,等等。這些法律精神如果不能正常體現到信托行業的實務中,投資者的理念如果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和適應,長此以往,行業發展過程中就會累積巨大的風險。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信托產品的兌付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市場化。經歷大躍進式發展后,信托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會逐步暴露出來。這些問題雖不至于對行業發展有多大影響,但對投資者來說,至少是敲響了警鐘,因為缺乏對產品投資過程的了解和把控,則意味著潛在的風險。
不可否認,在當前缺乏良好投資渠道的情況下,信托產品仍然是很值得考慮的理財品種之一。我本人也是信托產品的持有者,希望借此分享我對這個行業以及產品的一些看法,以更好的厘清投資思路,甄別風險,從而真正達到有效理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