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毅夫
譯者:余江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9月
《從西潮到東風》這本書,可以說就是林毅夫教授將他在世界銀行工作期間的思考所得與讀者分享的一個階段性成果,讓我們得以從全球化的視角看待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的演化路程,也得以用更為協調、共贏的思維尋求解決之道。也許在不遠的將來,這一輪經濟危機逐漸平息,而新的國際經濟、貨幣體系雛形得以顯現時,我們還能清晰地記起林毅夫教授在此時展現給我們的探索和預測。人們常說經濟學是經世濟用之學,經濟發展理論更是如此。在本書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的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林毅夫教授提出危機根源于美國金融監管放松帶來的高杠桿率和長期的低利率政策,由此引發21世紀前10年的流動性劇增和房地產泡沫,并通過過度消費、財政赤字、美元國際儲備地位等機制形成大量資本外流,最終在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后,擴散為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危機。其次,是對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失衡解決的理論思考。在這一次金融動蕩之后,對凱恩斯主義的探討和批判十分激烈。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一種“超越凱恩斯主義”模式,即進行全球協同的、反周期的、消除增長瓶頸的基礎設施投資。他指出:一方面,全球性財政政策應該具有主動性和反周期的特點,重點放在能促進當前就業和提高未來生產率的項目上,特別是基礎設施、綠色產業和教育等項目;另一方面,仍有巨大空間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促進生產率,推進基礎設施投資,而國內機會有限的發達國家則應該創造條件,支持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從而實現共贏。可以看到,新的“馬歇爾計劃”并非不可行,關鍵是要跳出一國一城的局限,應當推動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持續進行基礎設施投資,這樣也能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提高發達國家的需求。通過給多邊開發銀行(包括世界銀行和區域性開發銀行)提供同等資金,能夠起到連接不同經濟體實際需求的作用。從短期和長期來看,林毅夫教授站在他的立場上,給出一個共贏的策略。最后,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是林毅夫教授在本書中提出的單一超國家儲備貨幣,即用名為“紙黃金”的全球儲備貨幣來替代目前的國家儲備貨幣體系。作為凱恩斯曾經提出名為“班柯”的國際貨幣的改進版,這種方案在當前美國經濟規模占比下降、美元儲備貨幣不穩定性日益顯現的背景下,可能是一種多方能夠受益的模式。盡管可以預見的是,在操作上,這種方案還需要經歷較長期的博弈、探索和嘗試,但正如70多年前凱恩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過程中,對羅斯福總統的答詞里所說的:“既然我們要致力于一種共同標準、共同法則,它就應該是所有人樂于接受的。”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向,無疑也應當向更穩健、照顧更多經濟體利益以及避免國家利益與全球利益內在沖突的道路前進。凱恩斯曾經調侃說,實際上,經濟學并不是十分困難的學科,但是為什么優秀的經濟學家風毛麟角呢?他認為,關鍵是杰出的經濟學家必須具備多種學科以及從理論到實踐的“種種才能的良好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