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彬
摘 要:政務電子地圖主要是為所有與地理位置有關的信息提供一個統一的地理空間基準(坐標系統),相當于建筑框架結構中的樓板,起著基底的作用。地理空間基準是由平面坐標系統、高程基準、重力基準、參考橢球模型和地圖投影系統等組成,它是遙感影像、政務信息圖層、地理編碼數據等其他空間地理數據的空間基準。同時,電子地圖作為空間信息可視化的主要形式,在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平臺中以簡潔、高效、靈活的方式承載、傳遞和發布著豐富的空間信息。
關鍵詞:政務電子地圖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平臺
中圖分類號:P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038-02
政務電子地圖是一種“活”的地圖,其可以非常方便地將一種或多種普通地圖或專業(專題)地圖的內容進行任意形式的要素分層組合、拼接、增加、刪減等,形成新的實用地圖,還可以對其進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圍的放大、縮小和裁切等。政務電子地圖可以十分方便地與衛星遙感影像、航空影像以及其它信息數據庫進行整合、擬合、掛接顯示等,生成各種類別的新型地圖。還可充分利用網絡地理信息系統(WebGIS)強大的地理空間信息發布能力和空間分析特性,結合大型數據庫技術和信息表現技術(Ajax、Sliverlight等),搭建城市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大幅提升國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網絡化服務水平。
1政務電子地圖制作的現狀和需求
隨著電子政務應用的深入,傳統的基礎測繪電子地圖日益無法滿足各政府部門的應用需求,具體表現如下。
(1)傳統的基礎測繪電子地圖主要包括水系、境界、交通、居民地、地形、植被等各類空間自然要素,缺乏城市政務管理和公用咨詢需要的社會經濟方面的要素信息,因此無法滿足政府部門社會經濟信息管理與整合的需求。
(2)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更新周期通常為“2348”,即1∶500地形圖至少每2年更新一次;1∶2000地形圖至少每3年更新一次;1∶10000地形圖,平原地區至少每4年、山區至少每8年更新一次。鑒于大多數政府部門對電子地圖的需求為1∶10000和1∶2000,3~8年的更新周期遠遠不能滿足政府部門的實際需求。
所謂政務電子地圖是指在基礎測繪地形圖的基礎上,刪除一些測繪專業要素(如測量控制點、等高線以及一些涉密信息等),增加一些具有普遍共享性的屬性圖層(如行政機關、公共服務及設施和名勝古跡等)。數據涉及到自然、社會和經濟等要素的地理實體信息,如交通及輔助設施、水系、植被、行政區劃、建筑物、地名點、公共服務及設施、名勝古跡、宗教設施和科學觀測站等。政務電子地圖數據具有多部門關注和使用頻率較高、非僅某一專業部門關注的特點,其主要作用將是為各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應用提供一張統一的地理底圖。同時,區別于傳統基礎測繪地形圖的更新周期,政務電子地圖將基于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進行一年一更新,保證數據的高現勢性,為各部門的電子政務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很顯然,政務電子地圖在信息內容組成、現勢性方面都明顯優于傳統的基礎測繪電子地圖,可以很好地滿足眾多政府部門的應用,為業務管理和決策分析提供支撐。
2傳統的1∶2000政務電子地圖數據采集建庫主要技術路線
2.1 各項數據成果的制作關系
(1)首先是對城市1∶500基礎地形圖數據進行整理。
(2)利用已有的數據,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制作出樣本地圖數據。
(3)在制作樣本地圖數據的同時,以城市1∶2000基礎地理空間數據為底圖,進行在城市政府部門具有共享性的部分自然、社會、經濟等政務要素進行采集更新、加工處理。
(4)按照1∶2000的比例尺提取建筑物、旅游景點、道路、水系、綠地、重點單位等數據,經加工處理、地圖整飾后形成政務電子地圖。
2.2 各比例尺數據的制作關系
從城市市1∶500基礎地形數據庫中整合、更新,加工制作完成1∶500數據。基于1∶500數據,縮編制作1∶2000數據。基于1∶2000數據,通過采集更新、地圖整飾,制作1∶2000政務電子地圖。
2.3 數據采集、加工、入庫流程
在進行數據庫建設時,首先調查并整理目前已有的基礎地形圖,如現有1∶500基礎地形圖等。然后根據本項目的數據制作標準及處理規范,對基礎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及轉換,如圖層處理、坐標轉換、格式轉換等,形成符合國家標準的1∶2000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工作底圖。接下來就是將整個建庫區域分成多個工作區,由不同的工作小組按工作區在工作底圖的基礎上進行數據采集,采集的內容既包括在政府部門內具有普遍共享性的自然、社會、經濟、人文等政務要素的幾何形狀與位置,也包括相關的屬性。采集的方式包括內業數據采集和野外數據采集。其中內業采集主要是根據基礎地形數據、影像圖和各種文字資料進行,野外采集一般是使用測量專用的設備和軟件進行。采集時可以是對原有工作底圖的修正和添加,也可以是完全重新采集。采集后形成的數據集要進行內業處理與集成,涉及幾何要素規整、幾何要素屬性賦值、分區數據合并、接邊處理、地圖整飾等。城市政務電子地圖對數據質量有嚴格的要求,所以在整個數據采集處理過程中都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
3國土資源信息發布平臺的應用
目前,應用較多的國土資源信息發布平臺設計采用ASP.NET技術的分布式應用體系,采用B/S技術,底層數據層采用大型關系數據庫SQL Server或oracle進行管理;中間層業務邏輯層提供GIS應用服務和其他查詢、統計、匯總服務;前端表現層采用瀏覽器形式,用戶使用本系統不需要安裝、下載,只需要輸入IP地址或者域名就可以登錄使用。
基礎架構層:基礎架構層是系統部署和運行的基礎,包括主機、網絡、操作系統、WEB服務器、中間件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
(1)數據服務層:包括GIS數據服務和業務數據服務。
(2)應用服務層:應用服務層是子系統的核心部分,又分為數據訪問層、應用支持層、業務功能層和業務展現層。
(3)信息門戶:信息門戶是指信息發布與查詢對內子系統提供的門戶網站功能。系統用戶通過信息門戶可以方便地訪問業務系統。
(4)系統用戶層:在使用瘦客戶端的設計時,客戶端只需要安裝瀏覽器軟件即可。
3.1 系統應用示意圖
應用流程說明如圖1所示。
(1)用戶在客戶端的瀏覽器上,通過輸入特定URL或者點擊功能按鈕的方式,向子系統應用服務器的業務數據管理模塊發出“查看基于GIS的政務要素信息(如政務電子地圖)或土地管理業務統計信息”的請求。
(2)業務管理模塊首先從業務數據庫讀取相關政務要素屬性信息,然后將政務要素屬性信息和用戶的查看請求發送給GIS引擎,同時將詳細的政務要素屬性信息或土地管理業務統計信息發送給客戶端的瀏覽器。
(3)GIS引擎接收到設施部署信息和用戶查看請求后,根據查看請求從GIS數據庫中讀取相關的圖層數據,并將圖層數據和政務要素屬性或土地管理業務統計信息疊加合成為GIS地圖,發送給客戶端的瀏覽器。
(4)客戶端瀏覽器顯示基于GIS的政務要素信息或土地管理業務統計信息。
3.2 信息發布平臺基礎功能模塊
基礎功能包括:地圖瀏覽、圖層控制、圖屬互查、空間分析、查詢統計、權限管理、數據導入導出(更新)功能。
4技術特點
4.1 基于空間數據庫的海量數據管理方式
政務電子地圖具有信息含量豐富、更新維護頻繁、數據量大的特點,如何更好地使用政務電子地圖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數據庫技術和WebGIS技術政務電子地圖信息發布系統,但對數據管理的要求要能達到使用高效。如何存貯和管理海量的空間信息,并能提供大量用戶通過網絡對其進行并發查詢訪問的快速響應服務,數據整合采用了采用ArcSDE這是一個較為優秀的平臺組合。
4.2 SDE是一種全新的空間數據庫管理軟件,它用以支持超大型空間數據庫管理以及在網絡環境中對多用戶并發空間數據訪問的快速響應方面的應用
SDE采用真正的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的,是高性能、面向目標的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并提供一系列用于管理和訪問大型分布式的地理數據的功能,SDE為系統開發者和集成商提供了一個高效能分布式和多用戶的實時應用系統開發工具,它由一個多線程的空間數據庫服務器和客戶應用程序接口(API)組成。
5結語
基于城市政務電子地圖的國土資源信息發布平臺對內可整合地政、礦政和測政等國土資源信息,形成輔助決策信息系統;對外可做各政府部門如公安、消防、城管、規劃、建設等部門信息化基礎性平臺,應用前景好,涉及面廣,對推動政府信息發布、提高政務公開和建設服務型政府都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家耀,等.普通地圖制圖綜合原理[M].武漢:測繪出版社,1993,6.
[2] 龔建雅,等.地理信息系統基礎[M].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3] 李德仁,關澤群[著].空間信息系統的集成與實現[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 李滿春,等.GIS設計與實現[M].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