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努爾·買買提
摘 要:作物栽培技術管理包括作物的輪作、套作、間作、布局和復種等,決定了一個區域作物生產的配置、種植、構成和熟制方式。本文對作物栽培技術管理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作物栽培品種輪作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144-01
合理的作物栽培必須考慮當地的社會條件、生產條件及自然條件,以制定合理的種植優化方案。充分利用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條件,以促進資源、農田及培肥地力的生態平衡,協調各作物和種植業之間的關系,全面提高作物的持續增產。另外,作物栽培產品必須滿足農戶、地方和國家的需求,使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最大化,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
1品種的選擇
(1)選擇品種的原則。品種是根據生態條件的實際情況形成的,對栽培條件和生態條件的要求較高。因此,在品種選擇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其一,結合當地栽培制度,品種和作物注意銜接季節和茬口。針對多熟制區域,應選擇高產優質、熟期適宜的品種。若茬口較早,應選擇適合早播、耐寒能力較強的品種。若茬口較晚,可選擇耐遲播能力較強的品種。例如,甜高粱品種,由于不耐儲藏,若長時間存放,會降低發芽率。因此,在播種前需選擇籽粒較為飽滿、存放期較短的種子,除去病種、癟種及爛種,且進行發芽試驗;針對間套作區域,應選擇抗倒稈矮、緊湊株型、高產早熟的品種,以便于早騰田,提高間作物的生長發育能力,使各季節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促進全年總產量的增長。其二,結合生產條件和自然條件,即生產水平、土壤和氣候等因素。隨著這些因素的不同,品種選擇的要求也各異,應選擇與當年生產水平相符合的,能抵抗當地主要頻發的自然災害的品種。針對生長季節較短的區域,應選擇耐寒性較強、早熟的品種。針對施肥水平較低、土壤瘠薄的區域,應選擇高適應性、耐瘠的品種。針對鹽堿和地勢較為低洼的區域,應選擇高耐鹽堿性的品種。針對施肥水平較高、土壤較為肥沃的地區,應選擇抗倒、高耐肥性的品種。針對嚴重病蟲害區域,應選擇高抗病蟲害性的品種。而隨著良種選育和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品種也需不斷進行更新。
(2)合理搭配、布局及處理品種。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種需根據區域一定范圍內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會經濟因素,確定相對應的品種。在播種之前,需進行種子處理,以保證種子質量。例如,甜高粱在播種前,應進行浸種催芽,通過3min~6min鐘的溫水浸種,溫度大約在56℃~58℃,待曬干后,方可進行播種。浸種催芽目的是為防止病蟲害和添墑保苗。同時,為避免出現高粱黑穗病,可取菲醌或五氯硝基苯,實行藥物拌種。為避免地下病蟲,可在播種前,利用0.5kg的樂果乳劑或0.5kg的氯丹乳劑,加10kg水,進行分辨拌種。待拌種完畢后,堆悶4小時,待曬干后方可進行播種;另外,選擇具有一定特點、數目的品種進行搭配種植,防止品種出現單一化。這樣既可發揮自然優勢,又可利用各品種的潛力,以達到增產的目的。
2耕作栽培
(1)輪作。輪作是農業較為傳統的技術,輪作合理能促進作物的持續穩產高產,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在同一田地上種植不同作物,進行有順序的種植方式。針對一年一熟的條件,可選擇玉米-小麥-高粱,實行三年輪作;針對一年多熟的條件,可選擇大豆-若羌紅棗-谷子-大麥-棉花-油菜,實行四年輪作。新疆地區由于干燥、冬冷夏熱、氣溫日差大、日照豐富,輪作方式一般選擇三年一熟。通常情況下,種植幾年的糧食作物,采用休閑或種植一茬豆類作物,以恢復地力能力。在休閑或豆類作物之后,主要種植糧食作物。若長年連作作物,會不斷積累土壤中的病原物,逐年加重病害。因此,輪作既要滿足生產需求,又要考慮減輕病害。首先需考慮選擇哪些作物進行輪作,禁止使用寄主作物進行輪作。其次需合理安排輪作的年限,根據土壤中病原物的存活時間確定,通常控制在2~3年為宜,有些則需控制在4~6年,或者更長時間。按照生產需求,不能一種作物多年不種植。因此,一般選擇較短年限進行輪作,以降低發病程度。輪作會使土壤條件發生改變,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有利于頡頏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動,對病原物滋長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播種期。作物的播種,病原物會因氣象條件的變化,而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與病害的發生有著直接的關系。播種期的氣象,有時會對作物產生直接影響。如水稻屬于喜溫作物,若早播水稻,會引起秧爛;有時也會對病原物造成影響。如小麥對溫度的要求較高,若早播冬麥,會使葉銹病嚴重。有時影響病原物,也會對寄主作物造成影響。如小麥的腥黑穗菌冬孢子侵染或萌發,會對小麥幼苗的生長造成影響。因此,春麥早播或冬麥晚播,促使病菌侵染時間延長,發病也就越重。真菌孢子的不同,其萌發的溫度要求也有所不同。如谷子白發的病菌卵孢子,其萌發的溫度要求較低,因此,春谷早播,白發病就越重,而春谷晚播,則黑穗病就越重。
(3)水肥管理。其與主要病害消長有著很大的關系。合理的施肥,主要包括肥料的數量、種類、時期、釋放方法和比例,需進行因地制宜的處理。針對肥料種類,需配合使用磷、氮、鉀,磷、鉀可減輕病害。如磷肥增施,可使小麥銹病減輕。鉀肥增施,可使水稻的胡麻斑病抗性提高;針對小麥全蝕病害,可增施銨態氮,以使病害減輕。如增施硝態氮,則會使病害發生加重;針對施肥量,若氮肥過多,通常會使稻瘟病、小麥銹病、稻白葉枯病等發生加重。若氮肥過少,則會使稻胡麻斑病的發生加重;田間積水過多或缺水,都會導致病害發生。例如,稻田若缺水,胡麻斑病則加重。麥田若缺水,葉斑病則加重;若田地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過高,小氣候濕度較高,會發生煙草黑脛病、小麥赤霉病和馬鈴薯晚疫病;總而言之,需結合水、肥管理,若在缺肥情況下,小麥葉斑病和稻胡麻斑病等發生會更重。
(4)田園衛生。田間病株殘體上會遺留有大部分的病原物,以越夏、越冬。如增施帶菌肥料,可將病原菌向田間傳遞。在收獲之后,對田間病株殘體進行清除,用以積肥,且使腐熟充足,也可利用機耕進行深翻,將殘株乳突,以減少侵染的來源;或發現病株之后,及時砍倒,拉到田地之外銷毀;或在經風選、篩選之后,利用藥劑進行處理,以保持田園的衛生。
3結語
對于作物栽培的技術管理,需結合當地區域的自然條件、生產水平條件及社會經濟條件,合理地選擇品種,科學地輪作和水肥管理,保持田園衛生,以防治各種病害,發揮自然優勢,利用各品種的潛力,達到增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升春,張琴.新時期六合區有機蔬菜選培與技術管理探討[J].科技風,2010(13).
[2] 潘曉華,石慶華.新形勢下作物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的構建[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
[3] 李永東,馬同海.作物栽培科學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硅谷,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