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概念隱喻理論分析了常見于網絡詞匯中的關于建筑物和水的概念隱喻,以此說明人們對網絡的認識和理解源于現實經驗,因為人們通常會利用概念間的映射來完成對陌生或者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之后,人們會在此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利用概念隱喻創造出更多描述新事物的詞匯。進而印證了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人類的思維方式,一種探索、描述、理解和解釋新事物的有力用具。本文同樣印證了隱喻是構建新詞匯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網絡詞匯建筑物水概念隱喻新詞構建
一、引言
自1994年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國際互聯網(Internet)以來,中國的互聯網事業迅速發展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普及。隨著以網絡為媒介的交際的發展,大量的網絡詞匯也應運而生。網絡詞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詞匯可分為三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鼠標、防火墻、主頁等;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網民、網蟲、黑客等;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和論壇上的常用詞語,如美眉、菜鳥、板斧等。狹義的網絡詞匯僅指第三類(戚曉杰,2001)。本文討論的網絡詞匯指狹義的網絡詞匯。文章列舉了網絡詞匯中的兩類常見的隱喻——建筑物和水,分析人們通過隱喻將抽象、陌生的概念映射到具體的、熟悉的概念的過程,揭示人們對網絡的認識和理解源于現實經驗,從而進一步印證了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人類的思維方式,一種探索、描述、理解和解釋新事物的有利工具。本文同樣能夠印證,隱喻跟轉喻一樣,是新詞構建的重要手段。
二、隱喻理論
傳統修辭學認為,隱喻是位于詞匯層次上的一種對比和意義替換的修辭現象,是對正常語言使用規則的一種偏離。隱喻使用是一種特殊的才能,需要天才般的對事物相似性的洞察能力。然而,美國學者萊考夫和約翰遜在1980年發表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一反傳統隱喻理論將隱喻看作是語言的修辭的觀點,提出隱喻不僅僅是指隱喻的語言形式,而且指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即概念隱喻。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我們在一般情況下傾向于用物理的經驗來組織非物理經驗,這就使得我們能把經歷作為一種同類的、可分離的實體和物質來對待,并對它們進行指稱和量化。隱喻在這種情況下成為了真正的“移譯”或“翻譯”,而這樣的隱喻對于理解我們的經驗世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他們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經歷、對待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形成了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概念隱喻在一定文化中又成為一個系統的、一致的整體,即概念隱喻體系,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中起著重要的和決定性的作用。之后,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開始從認知角度對隱喻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著述。他們也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派生物。這意味著它不再只是一種藉由語言表達之方式,而是一種人類思維現象,一種行為方式,一種文化反映,一種探索、描述、理解和解釋新事物的有利工具。(趙艷芳,1995)
隱喻的基本作用是從始源域將推理類型影射到目的域,通過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談論另一領域的經驗。這樣,人們就可以利用相對熟悉或相對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來組織相對不熟悉或較難把握的經驗領域,并形成某種態度和采取相應的行動。但是,這種從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成體系的,即在同一個概念隱喻下構成以一個概念談論另一概念的系統方式。舉例來說,以下比喻都屬于“LOVE IS A JOURNEY”這一概念隱喻:
(1)Look how far we come.
(2)Were at a crossroads.
(3)Were spinning our wheel.
(4)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
理解這些隱喻的涵義,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成體系的映射:
The travelers lovers
The vehicle the love relationship itself
The journey ev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distance coveredthe progress made
The obstacle encountered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通過這一系列的成體系的映射,我們就可以通過具體的JOURNEY概念來理解抽象的LOVE概念了:愛情就像兩個人共同的旅程,途中可能會遭遇到坎坷,車子可能會出現故障,等等。
三、網絡詞匯中的隱喻
網絡作為虛擬的空間,在產生之初,人們對它是陌生的,因此人們對它的認識需要借助他們比較熟悉的事物,這樣,他們就可以利用熟悉的、相對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來組織相對不陌生的、比較難以把握的網絡世界了。因此,在給與之相關的事物命名時,人們需要參考現實生活中的經歷,發現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間的相似性。以電子郵件為例,電子郵件被稱為郵件,因為它能履行我們普通意義上的郵件的信息傳遞功能,也就是說,我們對電子郵件的命名是基于網絡與現實事物間的功能相似。在描述發生在論壇中的事件和各種行為時,人們經常借用現實中的兩個常用概念:建筑物和水。而這種建立在相似性基礎上的隱喻一旦被廣泛接受,便會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圍繞這些隱喻,會衍生出很多網絡詞匯。
(一)建筑物
人們使用的網絡終端——計算機經常被比喻成建筑物,因此電腦上就有了控制面板、回收站、數據庫、鍵盤、硬/軟盤、顯示屏、集成線路,我們還可以像鎖門一樣鎖定鍵盤或者顯示屏,可以在計算機里安裝軟件,存儲文件。與我們連接在一起的電腦就成了網上鄰居,登陸其他電腦被稱為訪問。當然了,安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都會使用防火墻防止黑客的攻擊。
此外,論壇中的帖子及其針對該帖子的回復因呈層狀結構(見圖1),因此被形象地比作建筑物——樓。而在“帖子與回復是樓”這一概念隱喻深入人心之后,會衍生出更多的用于描述論壇的詞匯:
(5)射手座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蓋樓吧。
(6)14樓的兄弟顯然不太高興嘛,莫非說到了你的痛處?
(7)我先占個座。
(8)天哪,老大你太棒了,親一個先。我去拿個靠墊來慢慢等……
(9)哈。被小龍女坐上沙發了。舒服吧。嘿嘿。
(10)那我只能坐地板啦……
(11)好長時間沒有照照片了,今天來一張,大家慢砸磚頭哦!
通過這些隱喻,我們不難發現始源域(樓)與目的域(帖子及其回復)間的映射是成體系的:
樓帖子及其回復
座位回復在論壇帖子的結構中的位置
磚頭不同意見
讓我們看一下在“帖子與回復是樓”這一概念隱喻深入人心之后,新詞不斷被創造出來的過程。既然“帖子與回復是樓”,那么,發主題貼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了該樓的樓主,第一個回帖的人是二樓,第二個回帖的人是三樓,依此類推。比你先一步回復同一個主題帖的人是你樓上的,與之相對的是樓下的,總是回復一個主題貼的便是蓋樓,如果所有的題帖的最后一個回復都是同一個ID的,會被稱為掃樓?。第一個回帖的人有時也被稱為沙發,由“SF”而來,樓主發的帖子,第一個跟貼的人自然就是“二樓”,即“second floor”簡寫就是“SF”。雖為誤傳,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帖子是樓房”這個比喻已經根深蒂固,成為人們理解論壇的一種方式。由這個比喻衍生出的類似的說法還有:椅子(第二個回帖的人),板凳(第三個回帖的人),地板(因回復的晚,連板凳都沒得坐的人),拍磚(對某人某帖發表與其他人不同看法和理解的帖子),路過(不想認真回帖,但又想拿回帖的分數或經驗值)等。
1 【C?語言吧·灌水貼?】
呵呵,專貼灌水,有能耐大家把這個貼子灌的超過失重貼!嘿嘿
2 回復:【C?語言吧·灌水貼?】
嘿嘿。。。搶個2樓。。
3 回復:【C?語言吧·灌水貼?】
對阿對啊,呵呵,風光無限在險峰,
大沙發坐下,看看這個樓能多高:)
……
25975 回復:【C語言吧·灌水貼?】
我來罐水,?windaoo挺住~~~~~~~~~~~~~~
圖1:論壇帖子的結構圖
(二)水
網絡詞匯中另外一個經常出現的喻體是“水”。這個比喻始于“灌水”一詞,原指在論壇上發泄心中的一些苦悶和感慨。這個說法源于娥皇和女英的傳說,她們在舜去世后,到洞庭邊揮淚訴衷情,淚染瀟湘竹(此傳說也影響到了“版主”一詞被訛傳為“斑竹”)。人們就用這個典故指在論壇上大吐苦水的人。由于此類發言通常可以東拉西扯,甚至跟主題完全不相干,久而久之,凡是發表和主題無關,以及內容比較空洞的帖子和回復就被稱之為灌水。但現在習慣上會把絕大多數發帖、回帖統稱為“灌水”。請看下面的例子:
(12)快樂灌水
(13)不要以為我被封了,就沒有人灌水了……
(14)一直潛水,今天VIVI冒泡泡啦。
(15)猛然發現這里快干死了……
(16)哎呀,帖子怎么沉了?
(17)大家趕緊來頂啊,別讓帖子沉了。
通過這些隱喻,我們同樣會發現始源域(水)與目的域(論壇)間的映射也是成體系的:
讓我們看一下在“論壇是水體”這一概念隱喻深入人心之后,新詞不斷被創造出來的過程。根據“論壇是水體”的隱喻,又衍生出諸如,純凈水(無任何實質內容的灌水,也說水蒸氣),喜歡灌水的人因此被成為“水手”,級別再高一點的灌水者也可以稱作“水車”“龍王”“水桶”“水鬼”“水仙”等。如果論壇里面很久沒人發言,論壇便會因為缺“水”而“干涸”。如果天天在論壇里呆著,但是不發帖,只看帖子,只注意論壇日常事務,那就是“潛水”,而“潛水”的瀏覽者便成了“潛水員”,而不再潛水,而是在論壇上發貼或者回復便是“冒泡”。帖子因為得到的回復多,人氣旺,就會“浮”,如果回復的人少,人氣不旺則要“沉”了。
四、結語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隱喻是人們認識和描述世界的主要手段。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認識,總是依賴他們以前的生活經驗。網絡作為新興事物,雖然它看似已經非常普及,但是自它誕生到現在也不過幾十年,人們對它的認識以及描述,完全依靠人們原有的熟悉的、相對容易把握的經驗知識。此外,隱喻同樣是構建新詞匯的重要手段。系統性的概念間的映射為新詞的構成鋪平了道路。因為人們可以將熟悉的生活經驗系統的移植到陌生的事物上,人們利用隱喻,使得可以構成詞地各部分喚起人們頭腦中熟悉的意象,新衍生的用來描繪陌生事物的詞匯便由此產生。
參考文獻:
[1]戚曉杰.網絡語言探微[J].語文建設,2001,(8).
[2]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3]Lakoff,George.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鞠志勤山東青島 青島農業大學外語學院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