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鎖田
近年來,張家川縣委、政府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抓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縣教育事業步入了發展快車道,記者日前對張家川縣縣委書記劉長江進行了專訪。
記者:張家川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天水市最后一個實現“兩基”的縣,近幾年,可以說張家川的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呈現出較大的后發優勢,請問縣委、縣政府是如何保障教育發展的?
劉書記:近年來,我們把科教興縣作為促進張家川縣發展的五大戰略之首,積極落實“四個優先”,即在制訂經濟發展規劃時優先安排教育,在財政資金的安排上優先保證教育,在公共資源的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在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上優先傾斜教育。縣委、政府定期不定期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專題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在“兩基”攻堅和迎“國檢”的過程中實行四大班子領導包鄉聯系學校制度,全縣各級黨政干部身先垂范,進學校門,問學校事,解學校難。我和政府馬中奇縣長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多次深入縣一中、職中、張川鎮中學、阿語學校等,研究解決縣一中、張川鎮中學整體搬遷二期工程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提高教育質量等問題,深入職業中學、阿語學校,調研招生、畢業生就業以及擴大校園面積、改善辦學條件等問題。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張家川教育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迎來了教育發展的春天。
記者: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是假唱而是真做,對教育超前規劃、一次到位是張家川教育實現均衡發展的特色,請您談談您本人對發展民族教育的構思?
劉書記:促進教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我們立足于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認真研究全縣教育發展中不公平、不均衡等重大問題并著力予以解決。坦然地講,張家川作為少數民族縣,教育發展中不公平、不均衡的問題在一定范圍仍然存在,城鄉之間、各級各類學校之間教育的差異性較大,教師的差異性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比重太小,這主要歸結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高度重視,縣委于2010年9月提出了三年教育大發展的目標,即 “縣財政每年投資不少于2000萬,一年內必須完成三所高中、縣城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高規格完善;兩年內必須完成所有寄宿制初中的完善;三年內必須保證所有完全小學達標,使全縣教育事業充分體現優先發展的地位,實現三年全縣教育大發展的目標”。按照這樣的教育發展目標,我們于2011年實施了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投資2300多萬元,完成了三所高中、縣城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高規格完善,城區5所學校都建起了標準塑膠操場,其他學校各種功能室和教師辦公室都已齊備,各學校的條件已完全能夠滿足廣大群眾子女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城區學校擇校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今年正在實施鄉鎮初中以上的學校標準化建設,完成所有寄宿制初中的完善;明年將實施完全小學以上的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使所有完全小學達標。通過這些措施,確保張家川教育一次規劃成型、一次建設到位,讓全縣人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記者:縣委、縣政府如此給力教育改革發展,您感覺到張家川的教育整體上發生了哪些顯著變化?
劉書記:近幾年來,張家川教育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首先是硬件建設走到了全市的前列,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切實保障。張家川縣是國扶貧困縣,財政盤子小,2011年前每年財政收入沒有超過一個億,縣上克服各種困難全力辦教育,自2009年以來每年對教育的投資都在3000萬元以上,2011年大口徑財政收入1.3億,但投入教育的資金達到了5575.6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42.9%。我們積極整合實施校舍安全、“轉移支付”等多種國家項目工程,累計實施各類教育項目工程上百個,建成新學校20多所,建筑面積將近20萬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積6萬多方米,2011年城區10所學校標準化建設竣工并投入使用,這些漂亮的現代化學校成了張家川縣城市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優質教育資源得到了進一步擴展和延伸。同時,我們也注重和加強薄弱校建設,將危房改造、校安工程等項目集中安排在偏遠、薄弱學校,農村學生也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農村學校和城里學校差距越來越小。其次是各類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在項目建設的有力支撐下,張家川縣各類教育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基本實現了均衡發展,相互協作、相互競爭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教育系統通過深入開展教研、督導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和辦法,使全縣城鄉教育整體教學水平明顯提高。今年高考全縣各類本科上線577人(不含專業類),上線率28.76%,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再次是全社會支持教育的氛圍逐步形成。縣委、縣政府傾注全力辦教育的信心和決心得到了全縣人民的認可,教育的增速提質讓廣大老百姓的子女得到了實惠,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教育的氛圍基本形成。
記者:教育事業牽動千家萬戶,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張家川的教育事業發展如此之快,您認為縣直有關部門和鄉鎮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劉書記:張家川教育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更離不開全縣人民的支持,尤其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縣直部門和鄉鎮的作用不容忽視,在實施科教興縣,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職責,推進我縣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是保障了教育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張川鎮、國土局、建設局和財政局等單位加大工作力度,在教育布局調整、土地征用、財政支持等方面不遺余力、不打折扣,確保了縣一中整體搬遷、阿陽中學建設、城區布局調整和城區學校標準化建設的順利實施。二是確保了教育重點工作的全面完成。在“兩基”國檢和三類城市語言文字評估驗收期間,相關單位和各鄉鎮盡職盡責,多方協作,保證了全縣“兩基” 和語言文字工作的順利過關和達標。三是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公安局、衛生局、藥監局和各鄉鎮積極參與校園周邊綜合治理、學校食品衛生監管、法制進校園、關心下一代等各項工作,促進了學校管理工作的精細化、教學工作的科學化、教育工作的正常化。特別是從今年5月份開始,在相關部門的協作下,全縣252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3.7萬余名在校學生,享受到了由政府免費提供的營養餐;保險部門提供優質服務,為每一位學生辦了保險。其他各部門和鄉鎮為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出人出力,大開綠燈,形成了全黨動員、全民動手、齊抓共管、大辦教育的強大合力。
記者:有人認為發展教育難度大、周期長、見效慢,您在天水有教育書記的美譽,作為縣委一把手能親自抓教育,究竟是什么給了您這么大的動力?
劉書記:我是一位受過多年教育的人,也是農村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我也陪著農村教育一路走來,從鄉長、鄉黨委書記、縣長、縣委書記,一直全力以赴抓教育,每次下鄉總會到學校里看看。因此,大家有時候稱呼我為教育書記,這個美譽是對我工作的最大肯定,我在感到無比高興之余,也深感愧疚,因為我覺得做的還很不夠。一次,我去一所農村學校,幾位老教師中午煮著方便面吃,但他們個個都很開心,有一位老師說兒子已經到城里上班了,攢點錢將來給兒子買房,這個場景讓我心里既感動又沉重。回來之后,我就想著給老師也搞個免費營養早餐,在全縣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縣所有學校為教師提供上了免費早餐,基本解決了所有住宿教師的吃飯難問題,我心里欣慰多了。發展教育有難度,但只要做,就有效果。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作為縣委書記,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張家川縣是貧困地區、是民族地區,只有重視教育事業,才有可能趕上周邊地區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才會與其他地方有競爭力。因此,抓教育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只有教育工作質量提高了,我們的其他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和推進,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記者:發展教育需要感情,需要耐心、恒心和信心,您認為張家川教育改革發展還有哪些潛力可挖?能預測一下發展前景嗎?
劉書記: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張家川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績,但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和完成的。面對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我縣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上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只要全縣黨政干部齊心協力,廣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努力,隨著教育三年大發展目標的如期實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張家川必將迎來教育事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張家川教育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記者:教育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請問縣委、縣政府今后還有哪些大的舉措?
劉書記:目前,張家川縣正處在黃金發展期、重大機遇期、奮力跨越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中央、省、市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大的發展環境。特別是我縣被列入了國家貧困開發六盤山片區深度貧困縣和全省“兩個共同”示范縣,擁有省政府16條優惠政策、市政府20條優惠政策以及明年即將迎來建縣60周年等重大發展機遇。對我縣來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好時期,更是教育發展的最好時期。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不動搖,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徹底改善辦學條件,努力促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力做到“五個堅持”,推動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一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松手,奮力實現教育三年大發展的目標;二是堅持抓好教師和校長兩支隊伍建設不松手,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三是堅持均衡教育資源配置不松懈,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四是堅持狠抓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不松勁,堅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五是堅持鞏固提高“兩基”成果不放松,不斷夯實教育工作基礎。通過以上措施,確保張家川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再創新輝煌。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