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近日,來自黑龍江、沈陽、山東、浙江、湖南等地的22名8至16歲的孩子背起行囊走進懷柔一家度假村,接受7天的挫折教育。全國首個“青少年抗挫力夏令營”就此正式開營。(《北京晚報》)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挫折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給人帶來痛苦與不幸,也可以使人在與困難的斗爭中獲得經驗與信心。但挫折教育并不是教人如何去回避困難,而是教人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在挫折中成長。
用什么方式教孩子,誰都繞不過去,也是個永遠不老的命題。日本人很看重一個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難的品質。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冬天,日本川崎陽光等幾十家幼兒園的孩子們都只穿一條藍色的運動短褲和一雙白色的運動鞋在冷颼颼的操場上活動,孩子們總說“我不冷”。當然,“我不冷”是假話,實際上他們是不為寒冷所懼。美國的孩子,三歲應學會疊被,四五歲要整理自己的房間,每天干45分鐘家務是10歲孩子的“法定義務”,18歲就應離家獨立生活。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的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要花錢,自己掙!”如果18歲還依賴父母,那會被唾沫淹死。但是,苦難和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個人,能夠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和苦難中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件事情發生了,他走過來了,就會特別好。反之,也許會產生心理上的負面影響,感覺比較壓抑。
但是,不用額外給孩子設置什么障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已有很多的挫折。葉圣陶說:“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砥石。”挫折教育能使孩子生命之“刀”更鋒利,使孩子能勇敢地面對挫折的磨礪。但是,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吃點苦,更不是花點錢就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絕非一日之功,人為地讓孩子吃苦也非挫折教育的本質,只不過是一種“游戲”而已。因為挫折是個體的意志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阻礙,預定目標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夏令營的所有“活動”或“課程”都是人為設計的,過于刻意設計的挫折非但達不到提高抗挫折能力的目的,甚至還會讓孩子產生“游戲人生”錯覺。
“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是哲學家杜威和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思想。所以,與其花上幾千上萬元去夏令營“瀟灑走一回”,倒不如把握生活中真實的情境,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這比創設的挫折情境更能起到挫折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