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傳來
摘要:加強大學生的工程素質培養是高校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提出了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改革模式,對高校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各個環節的具體組織和實施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126-02
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不斷加速的經濟變革,現代工程已演變成一個由研究、開發、設計、制造、管理、營銷等多個環節串連而成的巨大工程鏈。為此,現代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掌握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術本領,同時還必須具備符合現代工程需要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業開發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以及與之對應的優秀性格品質,這些知識、能力、品質的綜合體現即所謂現代工程素質。加強本科學生有關工程素質方面的培養與訓練,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從而使學生既有比較豐富堅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工程應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加強工程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屬工科專業,本科畢業生獲得的學位是工學學士,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化學、生物學、食品工程和食品科技知識,能在食品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品質監控、食品研發、食品工程設計、產品銷售、檢驗檢測等方面的工作,具有敬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應用型極強的專業,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動手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食品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從事食品生產管理、技術管理和產品開發等生產實際工作。因此,除培養學生學好基本理論和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必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工程素質和技能,具有工程意識、產品思想、經濟觀念,才能很快適應工作,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不僅如此,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以及畢業生反饋的信息來看,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還存在不足。
2 教學計劃的修訂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優化
教學計劃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保證和組織教學工作的依據,制定和修訂教學計劃要從我校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出發,根據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專業人才知識結構的需要,體現辦學特色。在深入研究探索工程教育特色的教學改革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食品工程專業學生要適應基層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第一線需要,必須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因此,我們連續幾輪修訂了教學計劃,在原有教學計劃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更新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增加了實驗、實習課,體現出實踐能力培養方向,突出針對性。通過不斷接觸生產實際及新思維、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手段,培養學生組織動手、觀察交往和自我管理等綜合能力。
工科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備實際動手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來體現。學生工程素質的提高,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是關鍵,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工程素質的基礎。經過幾年的實踐,目前我們已經在實踐性教學研究中探索出一套既不同于重點院校又不同于高職院校,以基礎型、綜合型、研究型實踐教學“三板塊”為基本構架的,使學生能得到較全面的工程素質培養的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
2.1 基礎型實踐教學板塊設計
一方面,進一步改革實驗室建設思路,構建基礎實驗、專業實驗教學的公共平臺,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我們還利用食品科技園,有目的地按照食品類別建設典型的中試或小型生產線將基礎課與專業課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的實驗室建設模式。
另一方面,我們對有關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增加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時數,改革以往的驗證性實驗內容。在新修訂的教學計劃中,有綜合性、設計性試驗課程的比例均以達80%以上。通過實驗項目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與此同時,在大學一年級,就依托我院工程訓練中心開設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等課程以及車工、鉗工、銑工和焊工等基本機加工技能訓練,使學生初步接觸生產實踐,獲得機械加工工藝的入門知識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將來從事技術工作打下實踐基礎,通過實習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
2.2 綜合型實踐教學板塊設計
這是工程實踐教學體系中給學生提供工程性實踐訓練的板塊,是整個體系的核心部分,其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工程實踐能力及工程素質培養。現代工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要使學生得到最貼近工程實際的訓練,這一板塊應由校內工程實踐基地和校外工程實踐基地兩部分構成。
在專業技能訓練方面,強化雙證書教育理念,將學生考證(技能等級證書)列入教學計劃實踐環節,如教學計劃中安排了2周的技能鑒定與訓練和三周的工廠見習,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使畢業生都具有各類專業技術等級證書,如食品檢驗工、食品營養師、中西式面點師、HACCP內審員等。通過校內外實習,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應用能力顯著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成效顯著。
2.3 研究型實踐教學板塊設計
學校的實踐教學除應完成實驗、實習教學任務外,還要在學生創新和科研能能力培養方面發揮應有作用,產學研結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理想模式。在此方面,我們通過組織學生科研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與社會服務、SRTP以及參與專業教師科研工作等等實踐環節的運行及管理,將實踐教學方式由過去的“封閉式”改為“開放式”,通過不斷接觸生產實際及新思維、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手段,培養學生組織動手、觀察交往和自我管理等綜合能力。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服務功能,學校還成立了食品工程技術研究所、微生物與食品保鮮研究所和食品品質控制研究所,與十幾個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對接協議。
3 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主要環節及組織實施
3.1 強化畢業實習,改善畢業論文(設計)課題管理
為此我們針對就業形勢的改變,結合學生就業方向,一方面加強與實習基地的廣泛聯系,安排一部分學生去基地實習。另一方面,讓另一部分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到有就業意向的相關企業去實習,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跟班生產。這樣,既不影響學生畢業實習,還可擴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同時,由于學生已有就業意向,由此而產生的動力就使學生變得較為主動和積極,使畢業實習收到以前所沒有的效果。這種方法已實施多年,實踐證明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實習效果及畢業簽約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生大學階段最后一次、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次綜合訓練。因此,應著重培養學生熟練應用所學知識的綜合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產品思想和工程觀念。在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中,相當數量的選題來自于產學研結合的企業和實習基地,這些畢業設計選題知識面較寬,與生產、實際問題結合得好,使學生受到了全面的訓練。
在工程領域,計算機正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它不僅在控制領域,而且在工程設計與優化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在畢業論文選題中注意結合生產實際引導學生做些工藝設計類題目,要求學生采用計算機繪制圖形,另一方面,在畢業論文研究中強調計算機的應用,利用計算機建立模型,統計處理實驗數據。
3.2 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培養管理模式
本專業在實行常規的教學方式的同時,將“導師制”這一教學培養訓練模式引入了教學過程。大學三年級,已經完成了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并陸續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此時,讓學生與老師雙向選擇,建立導師指導學生制度,通過導師日常指導、實驗實習、畢業論文或科研實驗,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導師課題研究,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導師制”這種教學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課程教學的界限,形成了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體現了教育的傳統本質和特征,適合因材施教,利于培育和發展學生特長及個性,建立良好的能力優勢。從近幾年的畢業生實踐能力及論文寫作水平來看,這種導師制下培養的學生均表現突出。
3.3 認真組織實施SRTP
通過學生或教師立項,給予一定的科研經費資助,提供本科生科研訓練的機會,使學生盡早進入各專業科研領域,接觸學科前沿,了解學科發展動態;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加強合作交流,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4 改革實踐環節考核制度
實踐環節的考核是檢驗和推進實踐水平的主要手段。以往重教學、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和體制下,對實踐環節的考核只是對學生的實驗報告或生產實習總結簡單地進行評分,且在學生的總評成績中所占比例很少,無法真正把握實踐效果,衡量實踐教學的質量。為適應實踐教學的改革,我們探索建立新的科學合理易操作的實踐考核制度。如對《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驗》、《食品工程原理課程設計》等課程均實行了實踐環節單獨設課考核,并采用分組評議、答辯及現場實驗項目抽測等形式進行考核,大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3.5 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
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一項綜合素質培養,在保證學生具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教育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特別是應根據食品工業的發展方向適時的調整、改造、重組現有的專業,加強專業適應性。通過舉辦活動、科技小發明、技能大賽等,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積極鼓勵學生們參加校、系舉辦的各種競賽、文體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黃文,王益,羅學林,等.高等農林院校食品專業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02,5:79-80.
[2] 楊富民.農業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3-04,4:71-72.
[3] 蔣益虹.綜合性大學食品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高等農業教育,2003,10:66-68.
[4] 蔣興加.工科專業學生工程素質培養探討[J].2011,729(7):30-31.
[5] 王宏麗,裘莉娟,鄒志榮.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1,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