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張建軍
摘要:本次針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和應急處置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從機制、信息化、監測能力和方法體系四個方面加強應急監測和應急處置工作,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應急處置問題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116-01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害。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化工廠分布全國各地,多達2萬多家,一些地方盲目發展為保障環境安全帶來了巨大壓力,相繼發生了多起安全生產事故,并引發了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群體性事件增多。我國已進入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形勢十分嚴峻。2005年吉林石化爆炸引起的一系列環境危機,僅是中國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安全隱患的一個縮影。
環境安全的狀況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能否及時防范、妥善處理突發性環境事件,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也是對環境部門工作水平的檢驗。“松花江事件”以后,全國環境保護系統紛紛重視并積極加強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置工作,投入大量資金購置應急監測設備,在快速響應與處置系統上也加快了研究與開發。
1 目前應急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環境污染事故會對各種環境要素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環境樣品又有著瞬間變化的特點,應急監測的工作難度很大,同時,應急監測由于是環境應急處置的依據,對應急監測有著快速、準確和高效的要求。
1.1 應急監測儀器配置的誤區
多年來,我國大部分環境監測站只有極少量的應急監測儀器,對污染事故的現場監測基本上局限在現場采樣,樣品分析還是依靠實驗室,造成應急監測周期長、速度慢。近期,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監測站為解決這些問題,著力加強應急監測能力建設,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容易發生以下情況。
(1)過份強調“戰平結合”。由于應急監測的要求是現場快速得到可視化的結果,應急監測儀器通常在儀器結構上做了較大的改造,以適應“快速”這一需求。因為要求的不同,儀器的各方面性能均不如同類實驗室儀器,樣品分析的自動化與批量化程度也有較大的差距。所以,作為應急監測儀器,能在實驗室正常使用的很少,過份強調“戰平結合”不可取。
(2)過份追求“多而全”。應急監測的儀器設備和種類很多,有試紙法、檢氣管法、便攜式儀器法、化學測試組件法、偵測片法等等,由于環境污染事故的不確定性,一些監測站在儀器配備時希望能盡可能多地涵蓋各種監測指標,在現場能解決各類問題,然而實際上,由于應急監測儀器多以半定量化為主,現場的分析精度很難達到實驗室的要求,同時,應急儀器由于使用頻率低,維護費用高,在沒有后續資金保障的情況下能力較難維持。
1.2 應急監測方法體系不健全
我國目前環境監測分析方法體系大體可以滿足環境質量分析和部分污染源監測,但對于應急監測還沒有建立起一套較為健全的監測方法體系。現場快速監測的方法由于多以定性和半定量為主,很多方法在我國計量認證嚴格的方法確認程序中無法得到認可,數據無法作為司法用途;而實驗室準確定量的分析手段由于周期長,質量控制要求高,又在時間上無法滿足應急監測的特殊要求。
1.3 應急監測響應緩慢
由于目前各級監測站在應急監測和設備、技術、人員、經費和信息系統上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對于事故高發、危險品種類繁多的地區,現有的監測能力無法滿足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的的復雜程度,監測資源的匱乏無法保障日益增多的污染事故和糾紛的處置,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響應必然緩慢,滿足不了目前事故快速處置的要求。
2 目前應急處置中的問題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的基本目的是控制住危險源,利用一切手段降低對人員和環境的破壞程度,和應急監測一樣,也有著迅速、有效的原則。
目前,一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處置會涉及到行政管理的多個部門,以一個碼頭的污染事故為例,相關的部門至少有安監、消防、公安、海事、衛生、交通和環保等七個部門,再加上一級級政府部門,參與污染事故處置的部門與人數相當可觀。部門多了,統一協調工作必然會增加難度,并且,有時各部門從本身工作職責出發,采取的措施反而可能會加大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客觀上提高了環境處置的難度。
3 加強應急監測與處置的幾點建議
(1)建立當地政府公共信息平臺,集合環保、氣象、水文、國土、衛生、交通等各部門的基礎調查信息,實現數字化信息共享機制,為處置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提供信息支持。
(2)加快建設我國的應急監測技術方法體系,指導各級環境監測站結合當地特點建設并完善應急監測能力。
(3)加大應急監測能力經費投入,特別是提高應急監測能力維持經費的保障水平,同時定期組織應急監測與處置演練,提高人員的應急水平。
(4)建立應急響應中心,進一步理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置和管理機制,提高事發后的處置效率。
(5)各地在配置應急監測儀器設備時應結合當地風驗源的特點,重點解決現場氣態有毒污染物的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監測問題,并同步提高實驗室深度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