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游學九十天,公司劇變。船行遇冰山,物是人已非!緣盡乘風去?天涯有歸期。欲哭無清淚,長夜不能寐!十年華夏人,一世鬼神泣。日月鑒天地,天理誰敢欺?我欲問良知,公道誰裁理?千萬人垂注,人寡不稀奇!?何須修來世?因果律未遲。”
5月2日下午,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張后奇在微博中發表了這樣一段類似詩文字。雖然不甚押韻,但字里行間卻表達出一種憤怒。此前,華夏基金副總經理、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辭職的消息已獲華夏基金證實。未及片刻,更傳出總經理范勇宏亦將辭職的信息。
張后奇的“憤怒”讓我們讀出了一絲別樣的感覺。其實,自從注冊微博以來,張后奇也不是憤怒了。這位直言不諱的基金業高管曾就新股發行制度在微博上憤怒的發飆。但這一次,還是讓人嗅出了些不同的味道。
范勇宏是中國基金業的元老。1998年初,華夏基金開始籌建。時任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總經理的范勇宏受命進入華夏基金籌備組,4月公司成立后,范勇宏擔任總經理。這一干就是13年。
經過13年的發展,華夏基金已經成為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華夏基金連續數年穩居行業領頭羊的位置。能取得如此成績,范勇宏功不可沒。
“歷經了十三個春夏秋冬,眼看著當年‘老十家基金創始人因為種種原因陸續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免無限感慨!”去年12月,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在《基金的冬天》一文中還在為昔日的同行戰友的離開而感慨,然而,半年的今天,這位行業領袖亦選擇了以這樣的一種方式離開。一旦范勇宏卸任,則意味著中國第一代公募基金掌門人全部淡出一線。
最后一個基金大佬也選擇離開了。有媒體評說,這標志一個時代的結束,我想,以范勇宏對基金行業的貢獻來說,并不為過。
當前,基金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這樣一個敏感的時期,范勇宏、王亞偉的離開讓人感到幾分傷感,也有更多的行業中人展開思考,認為這凸顯了目前困擾中國基金業發展的兩大問題——“一是基金行業未能為持有人奉獻滿意回報,二是公募基金人才流失加劇。”。
這兩個問題當然存在,但我認為,這是基金行業在前一輪牛市過度擴張之后留下的后遺癥,近些年行業不斷暴露的問題和矛盾更多的是在還過往的舊債。當這些債逐步還清、問題逐步理順的時候,基金行業將逐步回歸到正常的發展軌道。行業中人,既沒必要過度悲觀,也沒必要迷茫和恐慌。基金行業的繁榮與否與資本市場漲跌密切相關。太陽照常升起,股市螺旋上升,資產管理行業本身擁有周期性波動的規律,有高潮自有低谷,看透了這些規律,心中自然能夠釋然。
至于第一代基金掌門人全部淡出江湖,也是客觀規律使然。或許華夏基金的人事變動是強勢的大股東與強勢的管理層紛爭的結果,但“老十家”掌門人的悉數更迭則表明,其實這種變動也是大的趨勢。“江山代有才人出”,何況是需要殫精竭慮、日日承受巨大壓力的公募基金行業,能夠各領風騷十余年已經實屬不易了。在過去的10多年,范勇宏出色的完成了他的使命,為華夏基金乃至中國基金行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繼任者來說,既是壓力,也是挑戰,更是一個要努力學習超越的目標和榜樣。
2012年,對于基金行業來說,是一段歷史的結束,但更是嶄新的開始。在證券市場制度性改革不斷加速推進之際,在對公募基金行業不斷松綁和鼓勵創新之際,我們沒有必要對公募基金的未來感到悲觀。
祝福范勇宏,祝福華夏基金,也祝福中國的基金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