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軼新
摘要:語文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僅僅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應該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豐厚語文課堂容量,圖書館相應便成了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
關鍵詞:圖書資源語文教學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143-01
有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量和閱讀水平。”閱讀是學生了解和思考社會、世界的過程,同時,它又是學生心靈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過程。可以說,閱讀往往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僅僅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應該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豐厚語文課堂容量,圖書館相應便成了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在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筆者越來越認識到:只有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正確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才能開拓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品德,全方位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1 拓寬視野,增大課堂容量
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并不能讓學生一下子完全領悟,需要了解作者的經歷和寫作的動機及目的,就必須借助圖書資料進行必要補充。比如對史鐵生的《合歡樹》一課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筆者帶學生們去閱覽室找到他的《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這些散文,介紹作者的主要經歷,尤其是在風華正茂的年齡遭受致命的打擊—— 雙腿癱瘓,了解母親在承受痛苦的同時對作者精神上的引領,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母愛這種人間至情的樸素、神圣、偉大,從而理解作者借“合歡樹”表達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痛苦;在教蘇軾的《赤壁賦》時,筆者給學生補充了那首意境凄美的《卜算子》,并把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蘇東坡突圍》推薦給學生去閱讀,讓學生理解這位千年文豪從孤寂、落寞走向超脫曠達的心理歷程,這些緊扣教材的閱讀,使課堂注入了新的內容,從而設置了一個大的語文學習背景,學生的視角加大,視野拓寬,學習積極性得到調動,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同時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2 啟發思考,培養健全人格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利用圖書資源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受到感染,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中自覺地去嘗試、體驗,主動地與作者的思維碰撞、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充實自己、提高素養,培養一種正確的閱讀價值觀,同時這種價值觀又指導學生有選擇的進行語文課外閱讀。
比如教《鴻門宴》一課時,筆者除了對教材的每個知識點給學生們進行詳細講解外,還在課前給他們補充了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歌》,借助學校圖書資源和學生一起閱讀《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的一些重點段落,了解有關劉邦、項羽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這兩位楚漢爭雄的風云人物;在分析完課文后,筆者嘗試著讓學生評價文中的歷史人物,以《我心目中的……》為題,寫寫自己對劉邦、項羽的看法。其中不少同學的見解雖不免有些幼稚與偏執,但由于掌握了不少的史料,對課文中的歷史人物有了立體可感的認識,已從“不知說什么,寫什么”的階段走出了可喜的一步。記得有位同學寫了《項羽是英雄嗎?》這樣一篇短評,他以項羽背信棄義、缺乏容人度量、屠城放火等歷史材料,反駁了筆者在課堂上談到的“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的傳統觀點,讓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有了一定獨立思考的能力。
3 營造氛圍,培養閱讀習慣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能夠啟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品位,充實人的精神,豐富人的內心。和諧的世界必然是讀書的世界。在班內,筆者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結合自己讀書的體驗,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作品,給學生介紹讀書方法,講述讀書故事,展示名人讀書格言,多種形式向他們傳達讀書理念,激勵他們多讀書、讀好書,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更多了解這部文學巨著,激發興趣,沒有僅僅滿足于對課文節選的內容教學,而是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給同學們介紹了《紅樓夢》前五回的主要內容,“頑石轉世”、“木石前盟”的浪漫傳奇色彩,賈府的結構布局,重要人物關系等,在該文中都有照應,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激發了學生對這部文學巨著的興趣,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由于筆者多次精讀這部書,都能一一回答,教學過程也就得心應手。
此外,筆者還充分利用教室資源,和學生一起創設了“圖書角”,也把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借給同學們看。比如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錢鐘書的《圍城》、老舍的《駱駝祥子》等;和學生一起辦板報,每期黑板報都固定的讀書角,有時是“好書推薦”,比如三毛作品,筆者始終認為價值要高于瓊瑤小說,所以,讓學生學會鑒賞比較;有時是“奇文共賞”,比如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一文,大氣厚重,汪洋恣肆,對學生理解《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有很大的幫助;有時是“讀書一得”,比如筆者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經常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寫幾句話和同學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創設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懂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更為寫作進行了知識儲備。
4 講究方法,提高閱讀實效
要重視對學生正確閱讀方法的指導。俗語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所以,筆者注重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每周的閱讀課筆者都和學生一起完成一篇讀書筆記,或摘錄,或感悟,或賞析,或評論,并對學生給予量化賦分。比如有同學摘錄了著名作家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盡管漫長,但關鍵處往往是幾步,尤其當人年輕的時候。筆者認為這句話對青年學生來說蘊含著人生哲理,所以就和同學一起討論,分析,引導他們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從而少走彎路。此外,筆者利用課前五分鐘,由學生結合自己近期的讀書情況進行交流發言,說說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一個形象等,扣住一個話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既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倡導了一種良好的讀書風氣。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就能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圖書資源,豐富著語文教學的內涵,擴展了語文教學的外延,是真正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