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輝
摘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治國經驗。黨的十七大制定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是救國救民的大計,是振興中華的根本。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性格與精神形成和發展的土壤,是每一個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應融于傳統文化之中。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144-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在學校教育中,弘揚本國、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把語文教學放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中,有助于實現語文教學的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有助于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的、寬松的、自主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健全人格。
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最偉大的英國史學家阿諾﹒湯恩比(1889-1975)與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在對話錄《展望二十一世紀》中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21世紀要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弘揚以孔孟學說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和平的,是包容的,它沒有敵對,它對于一切人事物是忍讓的,唯有此才能創造世界和平。不能容忍,處處對立,會帶給世界災難。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法國巴黎開會,研究21世紀人類要走向哪里?最后得出來的結論是要到中國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去找答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泰勒博士說:“當今是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確立和闡述過的很多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國界、超越時代的,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屬于過去,也會鑒照今天和未來。”2005年9月29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2屆執行局會議正式批準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如今,全球的孔子學院已有三百多家,遍布世界各地。
語文是最直接與傳統文化打交道的學科,語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學承擔育人的任務,它要培養人的修養,它要為社會造就有用之才;語文教學要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學生人格塑造、思想啟蒙、人生導向、精神修養方面都要有所作為,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以活動形式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和諧發展,并使語文能力內化為他的終身有用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學習知識,增強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育,發掘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收益的。只有這樣語文課才會教得充實,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時語文學科也會有蓬勃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今天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仍在不自覺中深受其影響。縱觀歷史,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儒學、美德、禮儀、民族精神、榜樣、誠信、和諧觀等方面。
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眾說紛紜,許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各抒己見。有些學者們論證了儒學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認為儒學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具有極為有益的作用。還認為新儒學倫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啟示。改革開放以來和加入WTO以后,中國的人文精神及傳統文化思想受到挑戰。對學生進行儒學教育,堅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園,凸顯人文精神,要求我們加強儒學倫理教育,倡導道德體驗教育。
和諧是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機制和狀態,它是發展著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有和諧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體和諧”、“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諧的意義。傳統文化注重“修身”的價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傳統文化崇尚“和為貴”的思想,有助于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觀念,有利于鞏固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文化傳統中追求和諧的思想由來已久,講求和諧是往圣先賢們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把構建和諧社會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智慧和精神動力。
全國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最近頒布,將從今年秋季開始執行。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新課標對提高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格外重視。新課標特別提出要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閱讀對人的成長影響巨大。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我們提倡讓學生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是古圣先賢的智慧結晶。它們是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認證,是正確的做人處世的智慧原則,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理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例如中國的孝道,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也要孝,不止超越時間,還超越空間。中國人覺得這樣做人才是對的。所以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在推展孝道,沒有人不喜歡。21世紀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世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更是高瞻遠矚地認識讀書問題。2010年2月27日下午,他在線與網友交流時表示:“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
讀書對于學生的成長,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經典名著,流傳久遠,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讓我們在學生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倡導他們讀中國經典,當有助于開拓學生的心胸志趣,培養他們的敦厚好學的精神。我們都熟知一句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沐浴在古圣先賢的智慧里,給他們最好的教育,使他們將來能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國、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能夠立足中國,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