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武
8月開啟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將是企業、銀行與監管三方受益的良性互動,而這也構成中國穩出口舉措的序幕之一。
對于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而言,今年8月1日在全國實施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改革將依托全國集中的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全面采集企業進出口收付匯及進出口貨物流的完整信息,以企業主體為單位,對其資金流和貨物流進行非現場總量核查;對非現場總量核查中發現的可疑企業實施現場核查,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實行動態監測和分類管理。
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上線的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替代了以前出口收匯核報、網上核銷、貿易信貸登記管理、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貿易進口付匯監管、進口報關單聯網核查等九個系統,將全面改變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方式,簡化貨物貿易進出口收付匯業務辦理手續和程序。
對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的改革并不簡單起因于上半年出口的下滑,事實上,自2011年12月1日起,國家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在江蘇、山東等七省(市)進行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試點取得的成效明顯。在此基礎上,國家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才聯合發布公告,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并相應調整出口報關流程、簡化出口退稅憑證。
對企業而言,帶來了諸多便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貿易收付匯后,無須辦理核銷手續。二是調整了出口報關流程,取消了出口收匯核銷單,企業辦理出口報關時無需再提供核銷單。三是簡化了出口退稅憑證。自2012年8月1日起,對報關出口的貨物,在申報出口退稅時,企業無需再提供核銷單,而是由稅務部門參考外匯局提供的企業出口收匯信息和分類情況,依據相關規定,審核企業出口退稅。四是絕大多數企業貿易收付匯手續得到簡化。A類企業可憑進口貨物報關單、合同或發票等任一能夠證明交易真實性的單證在銀行辦理付匯,出口收匯無須聯網核查。
山東一家從事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媒體,以前,為了辦理核銷,我每月至少往返外匯局一次,由于距離較遠,來回一趟需要6個小時,交通費等其他相關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改革后取消核銷,公司不但可以節約上述成本,也節省了工作時間。
此外,改革還簡化了收付匯單證審核和退稅流程,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企業退稅周期較以往加快1至2個月;減少了行政許可項目,將原有的出口收匯核銷等6大項近20小項行政許可調整為名錄登記、外匯業務登記管理2大項4小項,減少了80%;精簡了相關政策法規,廢止了相關規范性文件116個,將主要管理內容集中于2個法規,便于企業了解和執行政策;系統整合便利了企業操作,企業除借助監測系統完成業務操作外,還可及時了解進出口及收付匯信息,實現了與外匯局業務信息的實時溝通。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將給進出口企業帶來積極影響,改革后將大幅減輕企業的負擔,90%以上的合規企業將享受到政策的利。
改革也簡化了銀行操作,為銀行帶來了便利:一是取消了聯網核查、貿易信貸登記、出具核銷專用聯、單證報送等環節,進一步簡化了進口付匯審核單證,銀行業務成本下降,效率得到提高。改革后銀行柜臺人員辦理一筆貿易外匯收支業務時間由平均15分鐘縮短為5分鐘。二是提高了銀行合規性意識,加大了銀行真實性審核要求。銀行為適應政策變化,積極調整內部管理要求,及時修訂相關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以達到流程優化及風險可控的最佳平衡,對企業結算和信貸業務進行更加全面的風險控制。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也將降低外匯局監管成本、提升監管手段,防范貿易外匯收支風險。外匯局通過實行差異化的動態分類監管。長期來看,構建了對出口企業的正向激勵機制,將更有利于中國企業走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