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鋒 區鴻斌 陳小憶
摘要:筆者從西醫院校本科生如何進行中醫科研的角度出發,認為學生應該發揮西醫學的優勢,與中醫的理論相結合,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在實踐中培養中醫科研的思維,并形成中醫特色的中醫科研方法。
關鍵詞:中醫科研西醫院校
中圖分類號:TH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147-01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世界醫學中的一朵奇葩!她用穩定的療效,快捷的診斷為人類的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醫藥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臨床、教學和科研三結合的道路。在過去,中醫的臨床是很豐富的,教學也體現在言傳身教上,那么科研呢?科研也是有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很“發達”;為什么呢?著名中醫學家唐由之說:“科研的概念比較廣,臨床、教學都是科研。”在過去,當醫生在臨床上遇到棘手的或者疑難的問題時,他們也要動腦筋,也要想辦法,這就是科研的原始雛形;這種用心的思維時刻體現在中醫的臨床和科研中,就像牛頓發現在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有心就成功了一半!中醫古代的科研一般都是建立在患者身上的,像唐代名醫孫思邈觀察患者的小便是否引螞蟻來診斷消渴,畢竟是少數。廣州醫學院的主體是西醫本科院校,如何啟發這些學生的中醫科研思維呢?筆者有如下想法。
1 應注重中醫科研戰術思維的培養
中醫發展到現在,似乎中醫的現代化成了目前爭論的熱點。中醫的科研是通往中醫現代化的重要之路!關于中醫的現代化一爭就是幾十年,中醫的科研也在這樣的爭論中頑強的發展了這么多年!有的醫家認為目前中醫的科研是相信老鼠點頭,學習中醫的科研知識就是在學習屠龍之術;有的醫家又認為中醫必須借助現代的科學手段把她標準化,世界化;有的醫家認為中醫的科研應該是以患者為對象的等等;結果呢,爭了這幾十年仍然找不到中醫科研的方向。這些爭論的人都可以稱之為中醫發展的戰略家,這些戰略家應該是少部分人擔任的;而更多的應該是執行這些戰略的戰術家,現在似乎有點反過來了,談的人越來越多,具體做的人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不知道做的有沒有用,做的對不對,造成了中醫科研的虛浮和“一窩風”,比如,一會兒研究治法是熱點,一會兒研究模型是熱點,一會兒研究證的本質是熱點。而學生是執行中醫科研戰術的重要力量,只有不停實踐的人才會有戰略家的眼光。某些人研究中醫,一年都要完成好幾項課題,發表的文章都是大幾十篇,而真正有用的又有多少?而我們目前就是缺少中醫科研的戰術思想,培養的中醫科研人才不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會創新具體的科研思路,因此培養學生的中醫科研思維是十分重要的。
2 應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
中醫的理論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法、方、藥體系。其中包含的基本理論是中醫的靈魂,是中醫長久不衰的基礎。作為西醫院校的本科生,他們所接觸的大都是現代醫學和現代的科技手段,如果盲目與當今的高科技同步,從細胞到分子,從基因到蛋白,雖然應有盡有,但對于促進中醫理論的學習卻沒有太多的幫助。目前,中醫的研究集中在用現代高科技的東西來探討方藥,而在基礎研究,特別是對已有的經典理論方面的研究太少,比如古人說,心主神明,而現代的醫學明明說是腦和人的精神思維有關系,而古人又說腦為元神之府,這其中的奧妙是什么?這兩句話哪個對?還是都對?雖然國家很重視這樣的基礎性研究,比如像鄧鐵濤教授承擔的“中醫基礎理論整理與創新研究”,吳以嶺研究員承擔的“絡病學說與針灸理論的基礎研究”等,但這樣的研究相對還是不普遍。如果我們辨證的看待一門學問,它肯定有它的缺陷性,而中醫雖然是個寶庫,但我們好多的基礎的東西也需要去偽存真,這樣才能讓中醫更有生命力,這才是學生進行中醫科研的目的。
3 中醫科研要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臨床是教學和科研的基石,離開了臨床,教學和科研就成了無本之木,而教學和科研也可以促進臨床的發展,好的科研也可以提高臨床療效。而目前中醫的科研多趨于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反而忽略了它在臨床上的促進作用。現在的科研動則是細胞,動則是分子,好像不弄幾個基因,來幾個蛋白,論文的質量就不高或就沒有創新!造成了目前科研的功利。做出來的好多東西不要說指導和促進中醫的臨床,就是輔助中醫的診斷也要打個問號。如我們得出中醫的某證、某治法、某方與某個因子有很大的關系,它除了在中醫標準化上起點作用外,對中醫的理論有多少幫助?某些西醫院校的學生,在臨床工作中,是憑著這味藥能消蛋白,那味藥能強心,來給病人開點中藥。雖然這也是應用中醫藥的一種方法,在臨床開方加減中也是很有用的,定方后佐這么一兩味也是可以的,但這種脫離了中醫理論的中藥,是不是中藥,開方時該不該以此為主,還是值得商榷的。科研是中醫創新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必須有是可以促進中醫的床療效的,因此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尤為重要!
4 要形成有中醫特色的科研方法
馬克思主義剛來中國的時候,是幾經挫折的,只有把它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才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也只有走中國有特色的改革開放的路,才會讓中國富裕起來。而中醫的科研也必須與中醫的特色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更大的作用。首先,中醫的傳統研究都是以人為對象的,這就是保證中醫療效的特色科研,這和現代醫學提倡的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不謀而合,這是中醫的優勢。其次,中醫的特點就在于整體的觀點和辨證的思維,這是我們在科研中應該好好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中醫的能動性,才能發揮中藥復方的最大優勢,我們不排斥中藥單體的研究,但能找到研究復方的方法,比研究千千萬萬個單體更有價值!第三,創新是中醫科研的靈魂,要靈活運用西醫的科研手段,形成有中醫特色的科研之路,否則和西醫的科研沒有兩樣。現代的并不一定是經典的,現代的并不一定適合中醫的發展,有時候我們做一點“落后”的科研不一定就被別人小看。作為本科學生,科研能力本來有限,但相對傳統的中醫科研,卻是有優勢的,只要是有中醫特色,哪怕是重復西醫學的科研方法或思路,也是值得肯定的。
5 科研要體現時代的特征
漢代醫家張仲景看到當時傷寒橫行,死的人十之八九都是這個病,他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找到了治療傷寒的方法;明末年間,溫疫流行,用治療傷寒的辦法已經不能解決當時的疾病,當時的醫家們也是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創立了溫病學說,這些理論的出現都是體現了時代特征,都是建立在臨床研究上的。現在,中醫正受到西醫的沖擊,我們的科研當然要與時俱進,既不能排斥目前的高科技的手段,又要發展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既是個挑戰也是個機遇。廣州醫學院的學生主攻方向是西醫學,在科研活動中,可以整合兩類醫學的優勢,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最佳治療方法,既能揚我之所長,又能彌我之所短,雖然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卻不失之為一種好的思路,中醫從來都是在發展中前進的,并不排斥優秀的東西,科研活動只要能體現中醫的特色就行了。
但作為西醫院校的本科生,在學習中醫科研時,要運用中醫理論去整合現代技術,而不是一味的用現代技術去證明中醫理論,要以我為主,有“敢于吃螃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