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寶
摘要:高等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積極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探索適合沿海地區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路徑,提高國防教育質量,推動國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對加強新時期國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沿海地區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171-01
胡錦濤主席在審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會議上指出,要堅定不移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要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擴大教育開放。沿海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但是近年來,在社會變革和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沿海地區的普通高校國防教育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增強國防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加強和改進沿海地區普通高等學校的國防教育,就要在研究國防教育教學改革上下功夫。
1 緊跟社會變革而發展,教學改革突出區域性
社會的變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都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到學校國防教育教育的發展。每一次社會的變革,都會對學校國防教育帶來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高等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招生數量隨之擴大。社會的變革對高等教育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現在,沿海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要靠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競爭力。所以,沿海地區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等學校,把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大膽探索改革,勇于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束縛,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區域經濟和客觀條件不同,高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目標的也存在差異,使得國防教育課程設置要突出區域性特點。軍事課教學《大綱》規定軍事理論學時為36學時,沿海高校軍事理論專職教師很少,有的高校沒有,師資力量一直是困擾沿海高校國防教育發展的難題。沿海地區普通高校軍事技能訓練,軍訓教官基本上是高校自己聯系,隨著軍隊建設的改革,幫訓部隊越來越少。另外,高校當地如果沒有駐軍,落實軍訓難度更大。沿海高校國防教育資金上能保證,但教育質量不高,缺乏長期教育的機制。使得沿海地區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和內地高校的國防教育存在差距,特別是和教育部部屬院校差距更大。
2 緊跟戰爭實踐變化而發展,教學改革突出動態性
戰爭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國防教育是戰爭實踐的產物,并隨著戰爭實踐的變化而發展。大國的興衰總是和國防教育相伴,重視國防教育,國家就興,否則,就衰。中國之所以有30多年和平建設時間,這和黨的幾代領導人的國防戰略和國防教育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我國社會的深刻變革,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在增長,但面臨的外部制約因素也在增加,依然面臨著軍事安全威脅,同時也不容忽視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海上戰略通道安全等非軍事安全威脅。西方敵對勢力、“臺獨、疆獨、藏獨”分裂勢力、恐怖主義、毒品、海盜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不同程度地影響我們國家的安全。
時代的變遷,戰爭形態和武器裝備的發展,世界格局的演變、作戰對象的變化以及大國的興衰,不斷對國防教育內容的改革與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可見,國防教育內容體系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是國家發展的產物,并隨著國家的發展和其它客觀環境的變化,不斷發展的。只有密切注視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包括軍事威脅和非軍事威脅,從中發現新情況、新特點,用以對照國防教育內容是否與之相適應,國防教育才能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相反,無視外部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國防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國防教育內容就會缺乏針對性,國防教育活動也必然陷于盲目發展的境地。國防教育內容發展的這一動態特征,要求高校國防教育的組織領導者和軍事教師,必須采用相應的措施,緊密結合國際形勢發展和國家安全受到的威脅,緊緊圍繞愛國主義教育這條主線,加強對教學內容的宏觀指導與微觀調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使國防教育的主觀指導與客觀條件的變化相適應,促進國防教育內容的滾動發展,以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3 緊跟科學技術發展而發展,教學改革突出開放性
現代戰爭實踐表明,軍事高技術已成為戰爭力量的重要籌碼,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戰爭就是科學技術的較量。現代條件下作戰,高技術武器裝備占優勢的一方,可以用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戰果。武器裝備質量上的劣勢卻很難用數量來彌補,相反高技術裝備的質量優勢卻能有效地彌補數量的不足。武器裝備的技術差距,在戰場上將表現為信息差、空間差、時間差和精度差。并且如果交戰雙方技術水平整體差距過大,已難以形成同一層次上的對抗。如果說以往的戰爭是以傾瀉大量鋼鐵和彈藥為基本特征的話,那么今后戰爭的發展趨勢,將以高技術的密集使用為基本特征,即人們所說的“鋼鐵戰爭”已轉變為“硅片戰爭”。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高校的國防教育從封閉保守走向全方位、多領域開放。自從互聯網進入大眾化、全球化的時代,網絡“無疆界”、“零距離”、“即時性”的特性便被有意識地用于進行國家間的政治文化滲透。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相當程度上掌握著網絡的技術制高點,控制著網絡的連接權、話語主導權,網絡戰正成為一種低風險的顛覆手段。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
沿海地區高校的學生經濟基礎、思想觀念和科技素質同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數學生思想開放,具備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如果國防教育內容單一,環境封閉,方法陳舊,吸引力就會減少。再加上有些高校對國防教育認識不足,措施不力,致使出現有些大學生對于國家的安全環境和安全形勢不甚關心,對于敵對勢力的“西化”和“分化”圖謀認識不清,對于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極端宗教主義的破壞性和危害性認識不足,有些大學生對國防建設表現出冷漠甚至抵觸情緒。軍事課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門實踐課,不等同于政治理論和歷史課。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態度,美軍的一些新的軍事觀點,相當一部分是出自地方高校的研究機構和教學機構,這和美國國防教育的開放性有著直接的關系。現在很多學校進行教學改革,減少教室理論教學,增加實踐學時。讓學生到社會去實踐、去調研、去探索。不是老師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黃華華.在慶祝2009年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2] 胡錦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會議講話.